他們曾是征服地球的一群。
尤其在六0及七0年代,青少年簡直就是世界文化的主流。不僅帶領衣著的流行;青少年的音樂、娛樂和瞌藥也都成了當時的文化先鋒。
這批「小霸王」的勢力透過唱片、廣告和流行文化商擴張,甚至帶領全世界的成年人「相信自己的感覺,揚棄物質崇拜,追求愛而不是金錢。」
九0年代青少年的反叛氣燄就顯然遜色,不但音樂的顛覆性不如以前,連以往迅速被成年人模仿的穿著都不再具有獨創性。更不同的是,今天的青少年似乎更急著在成人世界嶄露頭角,而不是憤怒的想掃除社會的不公正。
一九八九年針對美國威斯康辛州高中生所做的一項調查指出,大部分高中生都很滿意現狀,希望儘速參與成人社會;他們最關心的事是,拚出好成績和找到好工作,至於世界的貧窮、饑餓與污染都在關心度調查中排名最後。
相對的,整個世界對青少年來說,也變得愈來愈危險,因為他們更容易得到高速跑車、強力禁藥和偷嚐禁果的機會。譬如今天美國青少年瞌的藥都是效力極強的「快克」(crack);酗酒更在高中流行。
世界給青少年的壓力反映在青少年自殺率上。一九八七年每十萬個青少年中,有十八人自殺,這個比例是一九七0年的兩倍。美國一位社會學家指出,五0年代青少年面對的世界比今天要單純多了,「他們可以當久一點小孩。」
價值觀受父母影響
面對這樣的惡劣環境,青少年的反叛力卻不似以往強烈。雖然他們時常跟父母有不同的意見,但通常都是關於「誰應該去倒垃圾」,或「為什麼要剪這種怪頭」的問題。
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今天青少年承受從成人世界傳來的壓力較大;他們的價值觀多受父母影響,而不是自以為是的「獨立」表現,更不是同輩之間的互相牽制。尤其十三歲的青少年,比十九歲青少年更易受父母導引。一位青少年心理專家指出:「我們常聽到青少年跟同學發表對世界的看法時先說:「我媽媽說……」,而不再是某位青年文化領袖或英雄說什麼。」
雖然沒有自己的英雄,肯少年卻羨慕六0及七0代的英雄年代。
一位西方劇作家也在最近注意到青少年對六0年代的崇拜,這種懷舊情緒表現在街頭的和平標幟、耳環及其他裝飾物上面。另一位流行文化評論家認為。這是因為時下青少年覺得自己沒趕上那個年代的失落,「這真是奇怪,我們那個年代可沒人想模仿爸媽以前的文化。」他說。
體面貌日益模糊
要讓青少年覺得自己重要,必須他們所處的大環境--家庭、社會都覺得需要他們。六0年代的青少年就有這種感覺,一位曾參與一九六三年華盛頓街頭示威遊行的心理學家表示,當年的參與讓他覺得自己「屬於大時代的一部分,那種理想、精力都是讓青少年情緒穩定的重要因素。」
當然九0年代不是沒有發揮理想的空間。法國高中學生集體走上街頭抗議教育法的不公平,即是一次長期依順後的大反撲,只是主題都已不再像六0、七0年代那樣光彩耀目或驚心動魄。
而今天即使仍有許多青少年參與垃圾回收、義務課業輔導,或為遊民張羅食物及住宿等服務工作,卻都是小型社區服務,沒有青少年大規模自願參與社會運坁爾騅H。
事實上,最近的青少年文化仍以自利和投機為重點,「今天的年輕人都比以往注重事業,他們非常關心賺錢和出名的事,」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改變與這一代「唯我」(Me Generation)的價值觀有關,大家都在追求電視上看到的美好生活。」
今天青少年另一個強烈的共同價值觀是他們的物質慾望;無論貧富,大家都需要有自己的隨身聽、自己的電視和自己的錄影機。有趣的是,這些「傳播」工具反而讓他們彼此間更疏離;因為他們用更多時間把自己關在房裡,聽音樂、看錄影帶。
其他社會因素也使得青少年更形孤立;例如各種用品、娛樂節目都針對他們的品味特別設計;即使加入社會打工的青少年,也在公司特別安排的管理條件下,與成人世界隔離開來。
在溫室中成長、接受成人強勢商業文化洗禮的青少年,雖然仍有獨特的生活語言,但是他們的群體面貌已日益模糊,形成一幅色調平淡的青春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