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地方福利大競賽,正在淘空我們的未來

債務土石流3〉孕婦產檢搭小黃、裝假牙給6萬

李建興
user

李建興

2015-08-28

瀏覽數 155,100+

地方福利大競賽,正在淘空我們的未來
 

本文出自 2015 / 9月號雜誌 景氣急凍 猛藥在哪裡?

住在新北市的王伶燕(化名),是個持家有道的新手媽媽,任何開源節流的方法她總是瞭若指掌,尤其政府所提供的福利,更能一手掌握,從不讓自己的權益睡著。

2011年,王伶燕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她立即催促老公向戶籍所在地──新北市政府請領了每胎2萬元(雙胞胎共4萬元)的生育補助。

全台處處有福利 民眾逐利而居

但是她一細究各縣市福利政策,發現當時鄰近的台北市針對0到5歲的小孩,每人每月發放2500元的育兒津貼。算一算,如果成為台北市民,兩個孩子每個月就能領到5000元,每一年就增加了6萬收入。

即使台北市政府規定,得設籍滿一年才能請領,但王伶燕覺得,就算等個一年,還有四年可領,足足能賺到24萬元,相當划算。因此等新北市給的4萬元生育津貼一匯入帳戶,她就立即將戶口遷到台北市,等待福利降臨。

只是好事多磨,這一年等待期,戶口原先寄居在阿姨家,後來阿姨要賣房,王伶燕趕緊情商也住在台北市的表哥,戶口又遷了一次,但沒多久,表哥全家要移民,迫使她再找下一個人頭,最後落戶在姐姐的婆家。

為了領這5000元,王伶燕成了現代版「孟母三遷」。2012年中終於順利入帳。

在王家,為了爭取政府福利而「百折不撓」的,不只她一個。王伶燕的媽媽在2008年時,也為了福利「移民」。

住嘉義縣、今年73歲的王媽媽,在剛滿65歲那年重陽節,里長親自送來2000元敬老金。那時,隔壁的嘉義市只發1200元,雲林縣連這項福利都沒有,讓王媽媽覺得幸福無敵。

但等到王媽媽一得知,當時新竹市雖然每年只能發放1000元重陽禮金,每月卻有3000元安老津貼,等於一年就能領到3萬7000元,比待在嘉義縣多了3萬5000元時,這位老嘉義人居然二話不說遷戶口到新竹市。

儘管王家親友會挖苦這對母女,怎麼對得起真正的台北市和新竹市人?但她們不以為意。因為,再怎麼說,都沒有比住台南的姑姑誇張。

今年84歲的姑姑,終身未嫁、膝下無子,一輩子節儉又善賺錢,擁有數千萬存款。

在姑姑觀念裡,「錢,永遠不嫌多」。她將所有存款分六份,分別寄存在不同親友戶頭,她名下不置產,甘於租一間破舊5坪大房子窩身,為的就是讓政府認定她是一個身無分文、又沒人扶養的獨居老人。

巧妙布局下,姑姑每月大剌剌地向政府請領中低收入戶、老人津貼及各項社福補助,看著按月匯進的上萬元津貼,她樂於扮演假窮人。

這是一起真實的家族故事,也是許多台灣家庭的寫照,讓我們看見了一個奇特現象:我們住在一個充滿福利的國度,且在選票壓力和縣市競爭下,福利一年比一年好,一縣市比一縣市強。

陋習1〉

拿福利換選票 候選人浮濫請客

但政府的財政就這樣被吃掉,其中各縣市自行加碼的福利尤其嚴重。這又與選舉文化息息相關!

由於縣市競爭激烈,每逢選舉,各候選人就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來拉攏選民,而最吸睛、讓人最有感就是福利政策。

專家觀察,各縣市大開福利的濫觴可從2002年縣市長大選開始。當時氛圍讓許多候選人認為,只要「祭出福利,就容易當選」,從此福利就取代了經濟發展,成為「賺選票」的主訴求,至今各縣市就瘋狂地進入福利大競賽。

數字會說話!在2002年大選後,各縣市社福支出就飆速成長,到了2006年和2010年的兩次選舉,候選人仍加碼再加碼,短短三次地方選舉後,縣市社福總支出就從2002年的741.82億元,2011年飆到史上高峰1799.73億元,原來的2.4倍。

到了2014年底的九合一選舉,福利政策更是滿天飛。以桃園市為例,當時市長參選人為了和對手拚場,就祭出許多「超高(高雄)趕北(台北)冠六都」的福利。

例如,當台北市發給0到5歲幼童,每人每月2500元的育兒津貼,桃園雖只補助0到3歲,但金額加碼到3000元,而當六都的生育津貼每胎最高2萬元,桃園則喊到3萬元。

同時,以往桃園並沒實施的65歲老人健保自付額補助,桃園也宣布學其他五都。當選後,2015年桃園市社福支出果然成為各項歲出預算中增加最多的,新增36億。

而地方福利除了拚排場還要拚創意!如新北市長朱立倫在競選時,就曾允諾要補貼孕婦產檢時到醫院的計程車資。當選後,果然就多編列3350萬兌現支票。

甚至,彰化市公所居然還祭出為經濟弱勢的低收入戶與獨居老人,免費點光明燈。

當候選人豪邁請客,民眾高喊「足感心!」時,可累垮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各縣市財長。

一位縣市前財政處長就分享,有一年,某新任市長想兌現競選時的福利支票,將老人、生育和警察超勤津貼同步加碼。上任第一天的市政會議中,市長就要求他找錢,因受不了市長「吃米不知米價」,他當場離職,成了史上最短命的財政處長。

其實近幾年來全國地方財政聯繫會時,最常見的畫面就是財長彼此哭訴「找錢的壓力」。

一位財長更透露,有次全台財長都十分好奇,苗栗縣明明財務困窘,怎麼有辦法生得出錢來?只見當時苗栗縣財政處長一派輕鬆:「可見你們對自己的老闆(指縣市長)不夠好,再怎樣也要生出錢來讓老闆兌現支票!」

陋習2〉

政府發「現金」了事 社福變錢坑

其實,福利支票若能好好設計,或許可以變成國家進步的象徵,但偏偏大部分縣市只想便宜行事,發「現金」討好選民,讓福利反成恐怖「錢坑」。

「我們犯了南歐病!」台中市社會局長呂建德解釋,全世界的福利大致可分為在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盛行的「實物給付」,和普及於希臘、義大利等南歐國家的「現金給付」模式。

他進一步分析,北歐模式是由政府蓋硬體、培育專業人才,如公托、保母,提供實質服務給需要的民眾,雖然耗時費力,卻會帶動產業發展,是一種「福利投資」。

相對的,直接給現金的南歐模式,最迅速、人民也最有感,但卻是一種燒錢的「福利消費」,甚至無法掌握領了錢的民眾,把錢用到哪裡去。

遺憾的是,縱觀台灣各縣市的福利政策,多半是花錢了事的「現金給付」。

主計總處最近一次調查,2009年各級政府的社會給付,現金給付占53.2%、實物給付占46.8%。

陋習3〉

拉攏老人選票 福利「重老輕少」

除了花錢(現金)了事的煙火式支出,在「選票」為尊下,各縣市還充斥著「重老輕少」的「黃昏式福利」。

主計處2009年分析各級政府社福支出結構時發現,老人福利占所有社福支出42.85%,足足是用在工作年齡人口10.48%的四倍。

「道理很簡單,台灣65歲以上老人有287萬多人,占總投票人口的15%,加上老人投票動機強,誰敢刪老人福利?」曾擔任過雲林縣財政處長的新境界文教基金會主任陳錦稷一語道破。

翻開各縣市福利政策,不難發現,老人福利的名目確實如過江之鯽。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先看老人健保自負額補助。自從2011年高雄市長陳菊率全國之先,祭出老人健保自付額補助後,各縣市跟進的壓力就未停歇。

但高雄市為此每年就吃掉12.68億的公帑,而全國老人比例最高的台北市,更要耗費16.09億元,可怕的是,隨著老人愈來愈多,這項福利就像吃錢的怪獸,嘴愈張愈大。

最讓全台長輩津津樂道的假牙補助,在1999年由高雄市開出第一槍後,各縣市亦莫敢不從。

但更糟的是,在福利競賽下,補助年齡愈放愈低,金額愈拉愈高,相對於中央只補助65歲以上中低收入老人,嘉義縣就將年齡放寬至55歲,而當其他縣市約略3萬~4萬元的補助,新竹市最高補助加碼到6萬元。

曾任宜蘭縣財政處長的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黃崇哲就看過一位老人家,為迎合該縣規定全口無牙才能申請,居然請牙醫師將僅剩的兩顆牙拔掉。

黃崇哲氣結地說,不少老人家已自費裝假牙,卻有不拿白不拿的心態,再加裝第二付,「裝了後,還嫌政府送的不好用。」

至於新竹縣市和金門縣獨有,每月發放3000元老人津貼,更是羨煞全台。但打腫臉充胖子的背後,新竹縣市每年得付8億~9億元。

而全台幾乎都有的重陽敬老禮金,雖然一年只發一次,但由於全部的老人都拿得到,吃掉的公庫只能以「鯨吞」形容。以老人人數最多的新北市來說,一年就得編71.24億元。

陋習4〉

縣市長不敢排富 福利統統有獎

「但老人福利再多,都沒比『不排富』的福利來得罪惡!」黃崇哲不平地說,許多縣市首長抓準了民眾貪小便宜的心態,加上不敢得罪選民,乾脆「統統有獎」,這是讓地方政府捉襟見肘的主因。

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就以自己為例,2013年他剛滿65歲,區幹事就親自送來1500元的重陽敬老禮金,他當時就斷然拒收:「這錢應該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以新竹縣安老津貼來說,自1994年起發放,一開始還設排富條款,後來鄭永金擔任縣長,取消排富,使得每年只有240多億元預算的新竹小縣,一年居然得編列24億元,把1/10的錢花在用掉老人津貼。

到了2009年底,縣庫從有盈餘變成負債400多億元,新接任的邱鏡淳隔年決定將老人年金「排富」,一下剔除了2600多名老人的資格,一年省下15億元,但卻也引起縣民反彈,抗議電話不停。

到了2014年選舉,老縣長鄭永金回鍋參選,主張全面發放敬老津貼。所幸,邱鏡淳順利連任,持續排富,守住堅持。

排不排富到底差別多大?有學者指出,以2014年縣市長選舉的四大福利熱門政見──營養午餐、老人假牙、敬老津貼、幼兒補助來說,各候選人喊出的不排富福利,保守要花掉378億元,但若排富,一年約只需47億元,等於不排富的福利支出是排富八倍。

陋習5〉

錢沒花在刀口上 重大社福遭排擠

而福利亂灑的後果,是讓最需要、最迫切的福利與建設均受排擠。

以營養午餐為例,中央原先只針對弱勢家庭的國中小學生全額補助,但後來許多縣市長硬是全面補助。

2002年率全國之先,開辦免費營養午餐的新竹縣,每年得砸下3.7億經費,足足是該縣所有中小學教育經費的5.5%,一旦扣除占教育總支出九成的人事費用,等於光營養午餐就吃到一半以上的教育經費。

至於發不出薪水的苗栗縣,先前也實施國中小學全面費營養午餐,一年吃掉縣庫4億多元,財政困窘後,縣府只好壓低營養午餐成本,使得菜色備受批評,因此自今年8月31日起,將改成縣府與家長各負一半。

花蓮縣全面補助的理由是,不能讓學生分成要繳錢、不繳錢等標籤化的兩種人!也因此,不排富的免費營養午餐,向來是花蓮縣的既定政策,一年約1.7億元。

但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直言,現在教育經費愈見拮据,一些縣市沒把經費花在刀口上,以營養午餐為例,每月500、600元,大多數小康家庭都能負擔,政府實在不需要漫無目地的補助。

新北市昌平國小校長張信務說,已有學校付不出水電費,預估到10月就會將一年水電費預算用完,更麻煩。他主張縣市政府應將營養午餐費省下來,用在更迫切的教育上。

陋習6〉

部分民眾亂A福利 假弱勢充斥

不過,最值得檢討的是,各縣市的福利政策所以荒腔走板,其實與部分民眾的貪婪有關。

「在福利競賽下,很容易出現逐福利而居的『幽靈人口』!」新竹市財政處長李世珍點出了社福的一大黑洞。

以前文所提的王伶燕母女為例,各自拿了台北市和新竹市納稅人的錢,卻在新北市和嘉義縣消費,這恐怕是各縣市長始料未及。

對此,在擔任高雄市長期間,曾祭出多項福利政策的行政院前院長謝長廷也反省,福利最好是全國一致,否則會發生哪個縣市福利較好,大家就移民過去,最後全盤皆輸。

福利政策應立法 中央地方權責分工

另外,補助金額不斷加碼,也會讓原本資格不符的民眾,想盡辦法A福利,造成資源稀釋。台中市社會局長呂建德就舉了二個實例。

首先是一對富有的兄弟,住在豪宅裡,但哥哥為了領低收入戶補助,將名下財產全過戶給弟弟,每次大剌剌地開著賓士車來領津貼。

另有一個嫁來台灣十多年的大陸新娘,看準外配收入不計入家戶所得,因此為了壓低夫妻總收入,明明可以申請台灣身分證,卻寧願保留陸籍,為的就是多領一些補助。

不過,最令縣市政府頭痛的則是,福利「易放難收」,一旦取消或延誤,必招罵名。

每月1日固定發放3000元敬老津貼的新竹市,有次因為適逢節日而延後發放。沒想到,市民找記者到市政府嗆聲:「市府A我的津貼,我要死給市長看!」逼得新竹市決定以後每逢例假日,均提前發放津貼。

對於漫天飛舞的福利,學者建議,縣市政府應明訂社會福利財源,再依重要順序編列經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政府施予的恩惠還是要全體納稅者承擔。全台22縣市長有無可能放下福利競賽?如何戒掉政府亂請客、民眾不拿白不拿的心態,已是台灣首要課題。

【政府濫開福利支票 一年吃掉5172億公帑】

政府慷慨請客,民眾也大膽照單全收時,全民沒看見的卻是,這些福利支出,正在鯨吞政府的公庫、透支下一代的未來。

這絕非危言聳聽!自從1987年解嚴以來,隨著政治風氣開放、福利團體勢力抬頭,國內的福利就不斷加碼。

當年,台灣各級政府(中央、縣市、鄉鎮市)福利支出只有約371億元,但到2014年,已膨脹成吃垮財政的巨獸,達5172億元,成長近14倍,還足足比經濟發展支出多出了118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社福支出急速擴張,占政府總支出比率從1987年5.78%劇增至2014年19.55%,早已嚴重排擠其他支出。以對國家未來發展有利的投資──經發支出來說,解嚴至今,占比已從26.69%萎縮至15.08%。

「台灣已是福利國家!」對於台灣各級政府的福利競賽,財政部長張盛和先前就曾語重心長地指出,「長照法」三讀通過後,台灣人從出生到死亡,包括產前檢查、嬰幼兒出生到5歲前幼兒照顧、全民健保,直到12年國教、退休老年的照護等,都有政府照顧。

「社福支出根本難以維繫,為了『長照法』,未來五年政府至少需籌措120億元財源,快要撐不下去了!」張盛和忿忿指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