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鐵左營站來到遍布農田的燕巢,不遠處是遊客常去的義大遊樂世界。成立快40年、年營收破百億的中鋼結構(簡稱中鋼構)藏身於此。
中鋼構是台灣第一家專注大型鋼構產品的公司,也是中鋼集團旗下的高獲利小金雞,從台積電廠房、高鐵維修機場、高雄巨蛋、到矗立於高屏溪的斜張橋,都用他們的產品作為支撐骨架。
去年接掌中鋼構董事長的陳明漢,甫上任就碰到台中捷運工安意外,最近還在忙善後。
在中鋼營業部門打滾逾30年的他,對鋼鐵業下游知之甚詳。剛坐下來他就開門見山地說,全球鋼鐵業此刻都深刻感受「紅潮」威力,今年大陸鋼材出口鐵定超過一億公噸,「幾乎是世界第二大的鋼鐵產國日本一整年的產量!」曾派駐大阪六年,見證日本鋼鐵業盛況的他,說到此仍有點不可置信。
中國鋼材傾銷 開啟削價連鎖反應
曾經,中國市場無限大的需求,讓全球鋼鐵業在2002~2008年享受到好光景。但當中國本土產能陸續開出,甚至供過於求後,苦日子也就來了。
2014年大陸粗鋼產能突破10億公噸,占全球比重逾半,加上大陸經濟成長趨緩,迫使陸廠透過外銷消化多餘產能。去年中國鋼品出口量達9400萬噸,幾乎是台灣鋼鐵業龍頭中鋼年產能五倍。
台灣當然也不能倖免於紅貨來襲。目前流入台灣的中國鋼材,多屬小型鋼管與標準化尺寸鋼板,2014年大陸厚鋼板進來台灣約15萬公噸,一度是台灣最大進口來源國。
中鋼構從事的大型工程鋼材與客製化尺寸商品,雖然衝擊較小,但受景氣低迷影響,今年1~7月營收不到90億元,依舊比去年同期下滑逾一成。
為遏止紅貨,各國輪番提出不公平競爭與反傾銷訴訟,迫使中國政府取消厚鋼板的出口退稅優惠,終於讓傾銷改善。陳明漢翻開資料,2014上半年,中國進口來台的厚鋼板有7.8萬公噸,今年同期只剩3.3萬公噸,少了一半。
可是,先別高興太早,因為紅潮可怕之處,在於它所引發的「連鎖反應」。為與中國外銷鋼品競爭,各國鋼廠不但跟進削價競爭,還努力開拓外銷。因此當台灣好不容易減少了大陸進口鋼板,2015上半年來自南韓的鋼板,卻高達7.8萬公噸,幾乎是去年同期進口量(1.6萬公噸)的五倍。
中鋼構管理副總經理沈修蔚分析,來自身為全球最大造船王國的南韓,造船訂單銳減,當地鋼廠只好拚低價外銷,但遠因還是來自大陸的擠壓。
這陣子,不少媒體都把即將熄燈的台灣老字號電爐廠「世家興業」,當成台灣鋼廠不敵大陸殺價競爭的負面案例。其實這結果早在五年前兩岸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台灣開放鋼坯與板材鋼品時,就不難預料到。
大型建設少 只好爭搶海外訂單
台灣過去一度齊聚200多家鋼筋工廠,每年產能逾600萬公噸,但近十年沒有什麼大建設,只剩下約20家,無法跟上競爭洪流。紅潮儘管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台灣愈來愈低迷的內需市場。
以中鋼構為例,過去約七成產品用於公共工程與新蓋廠房,後來大型建設減少,迫使轉攻房地產與樓宇鋼構,近年還得搶灘海外,最近好不容易獲菲律賓和柬埔寨等國訂單。身為上市公司董事長,陳明漢常被詢問國內景氣問題,他估計未來幾年台灣大型建設,大概只剩台積電擴廠、中部幾棟豪宅、跟縣市政府計畫動工的捷運等,真是淒涼。
更令人憂心的是,近年四處傾銷的大陸低價鋼品,多出自二、三線廠。可是,中國鋼鐵業贏就贏在擁有全世界最旺盛的建設需求,「最近要蓋的港珠澳跨海大橋(全長近50公里,將是世界最長),還有一帶一路的建設計畫,難度都蠻高的,」陳明漢提醒,中國一線鋼廠的競爭力只會愈來愈強。
倘若ECFA後續決定開放中國大型鋼材,屆時台灣勢必面對更強競爭,現在就得開始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