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稱工業4.0是「全世界最大機會」。調研機構IDC預估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商機將高達7.1兆美元。
過去停留在概念上的「智慧城市」,也在物聯網技術的騰飛下,不再遙不可及。有鑑於此,《遠見》在今年4月發布「台灣22縣市智慧城市大調查」,6月底並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15智慧城市國際論壇」,邀請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與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開場,暢談物聯網時代的機會與挑戰。
上半場論壇以「智慧城市」為主題,遠通電收總經理張永昌以ETC的成果,說明台灣產業界在智慧交通上的能力與機會。台東縣長黃健庭以自己的建設經驗,指出智慧城市不是大都市專利,台東能做到,其他城市也能做到。
下半場論壇聚焦「工業4.0」,台灣IBM公司技術長林育震從工業4.0內涵談起,解析企業如何轉型到工業4.0。《工業4.0》作者森德勒則分享德國做工業4.0的作法與成果。
論壇現場座無虛席,聽眾發問踴躍。以下是演講重點摘要:
行政院副院長 張善政
台灣要強化基礎建設,打造智慧試驗場
智慧城市與工業4.0看起來不搭嘎,其實非常相關。這兩個應用把近幾年資通訊趨勢全部涵蓋,像是物聯網、雲端、大數據分析、社群網路等。
可以說,智慧生活、智慧城市加工業4.0是帶動資通訊深入民眾生活的里程碑。然而要怎麼成功?必須好好想,要用到哪裡去,像長照、安全等應用,而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
過去台灣太注重硬體製造,商業模式缺乏想像力,這些都可以改善。至於政府要做什麼?應該利用台灣「不大不小」的優勢,把自己塑造為試驗場域。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雖然彈性夠,但是對資通訊投資少,應用觀念弱。政府要做的就是背後共通的基礎建設,用很多感應器蒐集資料,把數據放上雲端。
雲端平台不只是一個便宜的儲存空間,還要用大數據工具分析。例如傳統產業不懂怎麼挑大數據工具,這平台要有足夠的工具與資訊輔導,讓企業收到資料後,不用再擔心其他問題。現在是資通訊應用轉捩點,希望它能成功。而政府一是要把試驗場弄好,二要把基礎設施做好。
遠東集團董事長 徐旭東
政府應該多開放,讓smart融入生活
智慧生活這議題很有意思,我24小時都在講「變智慧」。現在手機已經是智慧為主,甚至可以說每樣東西都要smart,連home都要smart,像是門口要有保全系統,讓你知道所有發生的事情,回家前飯與咖啡應該都煮好。
smart還可以連到健康,很多人有疾病,血壓、心律應該都要能連網。雖然ETC已完成,但我們城市對智慧的接納還不夠,太多規範,導致很多事無法做。政府應該多開放,少管。一來就是很多規範搞半年搞不出來,應該就讓它上,只要做就會smart。
遠通電收總經理 張永昌
讓e化落地生根,提升效率與服務
什麼是智慧城市?就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加上幾個新元素。
第一是數位化。第二步更重要,要做個人化服務。第三個重要元素是行動化。
從個人、家庭、辦公室、車上四個空間,現在都已有進步。個人有智慧手機,家裡有數位電視,辦公室有網際網路,車有車聯網。但要做到凡事e化,四個關鍵很重要。
一是需要基礎建設,所有縣市首長都知道,基礎建設完備才能做有效率服務。第二是普及性,不能在辦公室有智慧,在稻田就沒智慧。第三要有整合性,把所有東西整合很不容易,這也是往後建設要努力的方向。
以遠通電收的ETC為例,它本身是實業之母,是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之一。另外,在台灣已有94%普及率,代表在每個縣市都普遍,也代表能在上面發展很多應用。再來,它的正確性已達99.99%,有效客戶數620萬。
更重要的是,這個架構與系統是台灣自己開發出來,不是買其他國家系統。目前很多國家與都市都希望我們能幫他們建ETC,包括越南、印尼等。
智慧城市可以從智慧交通開始。以eTag、手機為底層,奠定落地生根的應用。第二層是智慧交通,最高層是智慧城市。結合eTag、雲端構建全面智慧城市就是台灣的重要機會,國內製造業應該結合eTag創新製程,提高生產效率,服務業也可以把eTag用在流程創新,提高服務效能。
台東縣長 黃健庭
吸引創意人才,創造「旱地新矽谷」
台東做智慧城市才剛開始。台東人口23萬,占台灣總人口1/100,土地3515平方公里,是台灣1/10。
民國98年底我上任時,各種台東的指標,該高的都很低,該低的都很高。那是經濟出問題。《遠見》2011年做了縣市八大面向評比,當年台東縣是中後段,五年來一路向上。
在《遠見》第一屆智慧城市大調查中,我們智慧基礎建設第一名,智慧城市總排名第九,國內外競賽排名第三。如果調查在三、四年前做,台東總排名不會是第九,很可能最後一名。
基礎建設做好是第一步。全台東目前有「TT-Free」,免費戶外Wi-Fi的熱區就250個,去年8月開通,會員有8萬1000人,每天上網人次11~12萬,平均上網90分鐘,是公共網路奇蹟。
之後就是應用端,觀光、健康、數位電視、監控系統、公文系統、學校教育等都可以應用。比方台東的公文線上簽核系統,線上簽核績效指標高達78.9%,有185個上線機關,一年約減少367萬張紙,省下紙張成本約66萬元,相當於少砍440顆樹。
我們也有全國首創的縣民服務中心,e化宅配服務到家項目,包括國民年金減免/申請到點服務、原住民急難救助到宅訪視等。我們稱這是「三省一高便捷服務」:省時間、省麻煩、省金錢、提高行政效率,從兩天一件加速為馬上辦。
在智慧健康上,台東有「智慧機」做血壓、血糖、身高、體重、BMI量測並進行大數據分析,開辦五個月共8941人次使用。
在智慧農業上,台東網路農場的會員超過7萬,商品800種,日瀏覽5300人次。利用電商O2O跨境物流,台東買了可以宅配到家。我認為台東可以學柏林「野孩子」,吸引創意人才進駐,希望在台東這一塊好山好水的土地上創造「旱地新矽谷」。
台灣IBM公司技術長 林育震
增加創新服務,開拓新業務價值
行動應用、雲端、大數據分析、社群、物聯網,正改變我們的生活與商業模式。當今,全球製造業正面臨深刻變革。以電子業為例,物聯網主導智慧汽車、家居、醫療,帶領出一批新電子零件需求。
汽車工廠採用集成的行動設備,將使操作員的工作流程智慧化。3D列印將加速工程師在設計、原型構建和小批量制造的速度。製造商利用社交媒體取得使用者對產品的回饋,以及對下一代產品的建議,群眾外包的形式開始介入製造的相關環節。
可以說,我們正處在典範轉移的時代,即將進入「工業4.0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使用電子和IT系統的自動化生產,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是智慧工廠。
工業4.0代表32.3萬兆美元的機會,或46%的全球經濟規模。德國政府把工業4.0列為高科技戰略計畫,真的去看報告會知道,它的目標是自動化,希望人不要那麼辛苦。
我們也不落人後。行政院6月召開相關會議,宣布要做生產力4.0,找教育部來談人員技術如何提高,綜合各家之長。
工業4.0意味著產品生命週期的變革,借助新技術(物聯網、大數據等)在多個角度對企業及價值鏈進行革命性的整合、重塑與創新。工廠不再是「黑盒子」,而是透明的服務提供方。
不論切入工業4.0角度為何,最重要是要增加創新服務,開拓新業務價值。
工業4.0編輯 森德勒
物聯網時代來臨,製造整合愈形重要
工業4.0,是下一次的工業革命,這場革命是由德國開啟。德國是工業強盛的國家,近幾年歐洲工業淨值成長,其實都是德國的貢獻。在德國,工業4.0是個熱門話題,去年關於工業4.0的出版物有1萬4000種,任何雜誌都有文章談這主題。
自從200多年前工業革命以來,每一波產業革命的風潮,時間都愈來愈短,第一階段花了100多年,後來從1970年開始,領導者是推出大型主機的IBM。
又過幾年,惠普、昇陽等公司推出更小電腦,10幾20人就可以操作。後來出現微軟,他們只做軟體,不賣電腦,成為新的商業模式。後來手機當道,出現諾基亞、西門子、愛立信,幾年後智慧型手機出現,重點又回到軟體。
硬體對Google、臉書不重要,他們收益是在服務。下一階段是物聯網,沒有人知道誰會是領導者。在新時代下,製造的整合愈來愈重要,過去供應鏈從製造商到OEM,用的軟體都不一樣,要溝通很困難。
過去,有個好點子就決定生產,今天,許多概念是從網路上來的。可以先從網路蒐集使用者想法,在開發過程隨時因應使用者資料,把資訊加入產業作法,透過部門合作達到目標。
10年、15年前工程師做完產品,服務人員只能被動接受,現在反過來,由服務人員告訴工程師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