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社廠加派人手,全天候監控工安系統

週年追蹤 《遠見》直擊釀災現場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5-07-29

瀏覽數 12,200+

大社廠加派人手,全天候監控工安系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5 / 8月號雜誌 0.1的改變

事件爆發後,大社廠被勒令停工近半年,2014年產能驟降至21萬噸,比2013年大減38.5%。2015年初才通過嚴格審核,稍微恢復了1∕3產能,原本四條地下原料輸送管線,只有一條獲准再啟用。營收嚴重下滑之外,還有五名員工被高雄地檢署列為被告,士氣打擊不難想像。

專家連訪 訂54份改善計畫

廠內員工粗估,一年來曾上門造訪的稽查人員與各國工安專家,起碼超過百人,讓這裡幾乎變成國內最熱鬧的化工廠。

經過一系列檢查,公司已訂出54份改善計畫,細微的建議和調整動作,更是多到數不清。全廠上下幾乎脫了一層皮。

帶《遠見》記者造訪大社廠的副廠長郭達翰,從「福聚」時代(2006年被李長榮併購)就在此服務。他表示,儘管外界以最高標準看待自家工廠,也有同事受不了壓力而離職,但大社廠並未因此強制員工休無薪假,工安監控單位還增加約兩成員工,全廠人力一樣維持200多人。

高雄氣爆發生一年來,大社廠到底做了哪些改善?請一起到大社廠裡頭瞧個仔細:

1.新增「緊急應變車」,負責廠外管線勘查

「緊急應變車」就停在大門警衛室旁,這是新裝備。這台車專門負責廠外的管線勘查任務,最多可搭乘五人。後車廂備有鋁製消防衣、管線止漏器材、空氣呼吸器、滅火器、醫護箱、和事故現場封鎖道具等,一應俱全。

過去石化廠大多自掃門前雪,僅關注自家廠區內的管線設施,現在有了這台搭載必要器材的機動車輛,一旦廠外發生緊急狀況或疑似洩露跡象,值班人員便可驅車出外,立即處置。不用像以前,在工廠內用電話跟外頭的消防隊雞同鴨講,錯失寶貴時間。

2.全新中控室,隨時監督廠內外安全

郭達翰在約10坪大的中控室裡來回走動,這是全新的監控設備。左上方的生產製程與廢氣燃燒塔畫面,是每個工廠都看得到的固定鏡頭,工作人員更不時抬頭注意懸掛在右上方的三片大螢幕,分別轉播廠內的槽車卸料站、廠外的槽車運輸電子地圖、及地下管線數值監控系統等即時狀況,這三個畫面是氣爆後的新設計,每個人都看得到。

中控室裡有許多年輕面孔,跟以往石化廠高齡員工居多景象截然不同。郭達翰表示,氣爆發生後,跟工安及管線監控的人力增加不少,很多都是一年內加入的生力軍,這些人正是公司貫徹工安文化最需要的新眼睛。

3.增設管線情資系統,兩端數據同步不漏接

過去,輸送管線兩端的送料端與收料端間,因隸屬不同廠商,常有彼此資訊不對稱、溝通不良的毛病。

對此,大社廠新增一套「石化管線運輸資訊監控系統」,讓收送雙方同步分享壓力、流量等即時數據,並設定「自動預警」功能,數據超過警戒值便自動發出警報,提醒雙方趕緊處理。

4.設置供應商「熱線」,120人聯絡群組待命

為減少意外時手忙腳亂,大社廠新設兩家原料供應商的專用「熱線」,話筒一拿起來就可跟對方直接通話,連撥號動作都省了,就為了節省那幾秒危機處理的時間。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另一條熱線,則是專接一般民眾報案。一旦民眾在外發現管線有異狀,可撥打緊急電話直通中控室,不必拐彎抹角地轉接。

或許有人質疑,大部分民眾都不知道廠商電話,遇到狀況還是習慣打119。這也無妨,過去一年,石化業與政府相關單位的連繫變得更緊密,郭達翰秀出自己手機裡的LINE,上面有個負責管線應變的聯絡群組,從北到南超過120名成員,都是相關廠商或權責單位的專屬窗口,一有狀況發生便即時推播,請相關人員確認、並回報。從119打來,也會轉到這個群組。

不久前,高雄市區有民眾打到119,表示在某路段聞到類似化學氣體的異味,管線應變的LINE群組立刻響不停,從接獲報案、尋找事故原因、現場勘驗、到宣告狀況解除,一個鐘頭就搞定。「有次同業在開會,全場的LINE突然叮叮咚咚響個不停,大家就知道有狀況了,」郭達翰舉例。

5.多份新程序流程圖,貼滿辦公室

員工拉出一個比人還高的檔案櫃,堆滿一疊又一疊的厚重文件,是氣爆後提出的54份工安改善計畫,範圍涵蓋製程安全、緊急應變、槽車運送、地下管線的測試、保養及維護等,令人目不暇給,光翻閱就覺得累人。

為了徹底落實新的工安檢核程序,辦公室裡的顯眼處與牆面,貼滿最新的程序流程圖,引導大家按部就班執行每個動作。

6.運輸槽車視野無死角,確保行車安全

由於氣爆,目前大社廠的地下管線還有三條不能使用,大部份生產原料都得靠槽車載送。

也因此,如何避免槽車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碰撞或翻覆,成為工安一大重點。

除了必備的GPS定位系統,李長榮還透過「量化風險評估技術」(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把車子的老舊程度、司機年齡、行駛路線等資訊都列入安全系統考量。

並在槽車左右後視鏡底下加裝鏡頭,去除司機視野上的死角。除了左右兩邊要顧,駕駛艙頂也裝了偵測高度的天線,避免來自上方擦撞。

7.廠內「路平」專案,避免奔跑時跌倒

曾有稽查人員來訪時不經意說道,倘若員工在緊急狀況時奔跑,遇到不平整的道路可能會跌倒,而延誤處理時間。這個一般人乍聽下一定覺得吹毛求疵的建言,李長榮也當一回事,立刻在廠區進行「路平」專案。

當《遠見》記者騎著腳踏車參觀偌大廠區,隨處可見白色新鋪水泥路面,還有幾處柏油路正在翻修,有些路根本很正常,只是純粹要拉平或對齊而已。

8.裝設「地震警報器」,提前防範危機

《遠見》曾報導位於地底的國外核電廠,會將地震列入危機偵測範圍。想不到大社廠裡頭也裝了一個地震警報器。

這是某位工安專家建議增設的設備,希望把所有可能危機因子都考量進去。工作人員解釋,「現在只要超過二級的地震,就會觸發警報,三級以上就停止生產動作,」今年上半年,警報器響過兩次。未來是否調整警戒等級,公司內部還會繼續討論。

參訪一整天下來,不禁好奇地問,增加這麼多新工安系統,還有多如牛毛的檢測程序,到底增加多少開銷?

過去一年忙得焦頭爛額的郭達翰調了一下工程帽跟護目鏡,爽朗地說,「成本都還好,安全最重要!」李長榮要重新贏得信任,的確必須比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努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