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比分數,品格比知識更重要

名人觀點2〉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洪蘭

陳芳毓、李雅筑
user

陳芳毓、李雅筑

2015-07-29

瀏覽數 28,000+

不比分數,品格比知識更重要
 

本文出自 2015 / 8月號雜誌 0.1的改變

台灣教改要成功,要先改父母和老師,他們觀念正確了,後面改就容易了。孩子離開學校後,考第幾名、考多少分,就已經不重要。但是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決定他在社會上的地位。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發展潛能,且教育是脫離貧窮唯一的機會,所以一定給每一個孩子平等的機會。

能學以致用 才能激發動機

孩子上學,應該是學出社會後能用得到的東西,分數離開學校失去魅力,可是學習若跟生活掛鉤,一輩子用得到。教改,應該是讓孩子學以致用;當他用得到時,他會有熱忱、會想去學,可是學沒有用的東西,或評比不重要的項目,是不需要的。

比如說,現在多元入學要看服務成績,導致很多人做志工不是出於真心;入學申請資料也都很相似,因為都是同一個補習班做的。比序比來比去,結果變成做假。

以前甄選考試,學校開一個教室就夠,現在需要兩個教室,因為現在的孩子不夠成熟,爸爸、媽媽、姊姊、女朋友,都來陪考。

教育大師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應該與生活結合。電影《吾愛吾師》(To Sir, With Love),描述有位在倫敦貧民窟教書的黑人工程師,他教學生生活技能和態度,工作面試如何裝扮、儀態與談吐,讓學生畢業後可以找到好工作。這都是用得到的,孩子就會很想學。

我在偏鄉看到孩子想讀高中,家長卻要他揹高麗菜去賣,說一天可以賺800元。我告訴他,「先讓小孩念書。將來畢業,工作一小時就800元!」

如果父母跟孩子沒有看到願景,父親做板模工,孩子會以為自己也只能做板模工。但人生一定不只這樣,教育能夠打開孩子的眼界。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另一個該教的是品格。有一次研究所口試,在眾多學生裡,只有一位站起來後會把椅子推回去。這是一個想學犯罪心理學的警察,他有家教、品行好,我就錄取了他。品行不好的學生,我教不了;但這樣的學生想學,我願意教到他會。

所以,品格比知識重要,知識一直在改變,但品格不會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