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地方自治版圖發生變化。22縣市中,民進黨拿下13縣市,國民黨只剩6席。12月25日宣誓就職後,綠營首長率先挑戰中央,希望奪回地方治理權,形成「一國兩制」「地方槓中央」的新局面。
中央與地方理應為伙伴關係,共謀全民利益,但如今地方縣市首長卻經常砲打中央。
雲林顧健康 禁燃煤、石油焦
新首長就任不到半年,雲林縣與高雄市就不約而同推出自治條例,挑戰中央權限。其他綠營縣市也紛紛跟進。
開第一槍的是雲林縣長李進勇。為了兌現競選承諾,他甫上任就研擬「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草案,很快在5月16日經縣議會三讀通過,6月12日生效,並且函請環保署備查。規定雲林縣內廠商一年後(2016年6月12日起),不准燃燒石油焦。兩年之後(2017年6月12日起)不准使用生煤。
台塑集團首當其衝,涉及旗下台塑石化及麥寮汽電公司。由於雲林縣生煤使用量中,台塑六輕占九成八,許可證僅發台塑化一張,因此被稱為「六輕條款」。
其實能源配比一直是中央部會的權責,但雲林縣已跨越這道門檻。且生煤不只對台塑六輕至關重要,如果其他縣市也比照辦理,將對全國的發電量帶來衝擊。禁燒生煤不僅是地方的事,也涉及全國事務。
以台塑六輕為例,2014年麥寮汽電共生產出125億度電,全部賣給台電,公用部自用98億度之外,還有38億度電買給台電,等於去年賣了163億度電給台電,占了台電售電量2192億度的7.44%。
台灣區石化公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強調,如果雲林縣全部不准使用生煤,台塑化反而要跟台電買電,就占台電總發電量的11.9%,意即台電必須額外找到11.9%的電力來源,以台灣目前電力吃緊,而且核四也已封存,台電要去哪裡找到11.9%的電力?替代方案又是什麼?
陳寶郎反問,包括澳、德、韓、美等先進國家,燃煤發電占比為65%、47%、45%及40%,這些國家都未禁止燃煤,為何台灣不能燒?
其實生煤發電可以透過終端、末端管制,藉此達到降低空汙的目的。
台灣的環保排放是採取比較嚴格的標準,今年6月中,立法院也三讀通過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必須在2050年,將排放量降至2005年(約2.45億噸)的一半。
雲林縣大可強烈要求六輕改善空汙,而不是直接禁燒生煤。為何李進勇不選擇從末端管制或循序漸進的方式,寧可槓上中央跟台塑呢?
斷絕汙染源 李進勇立場堅定
出生雲林的李進勇接受《遠見》訪問時,忿忿不平地說:「我已到了忍無可忍地步。台塑不要再用缺電、限電恐嚇人,這套話我都聽過了。」
每年雲林的細懸浮微粒(PM2.5)總排量約3311公噸,六輕就占22.5%。「雲林人忍受很久了,這次一定要徹底解決,」他說。而且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斷絕汙染源,不准再用石油焦、生煤。
多年來台塑六輕與雲林縣政府的關係一直很緊張。過去也爆發公安意外。
因此儘管台塑指出,台塑化早就已經引進美國的先進技術,將石油焦、石灰石一起燃燒,產出蒸氣、發電,最後剩下石灰,絕大部分的硫都留在石灰裡,沒有毒性,對環境沒有害,且用量已降至1萬6000噸。
後來雲林縣又拋出使用無煙煤的選項。台塑對此,以自己的專業解釋,無煙煤不能用在發電廠,由於碳含量太高(燃料比大於4),必須高溫才能燃燒,氮氧化物反而會愈多,導致空氣品質更糟。
但這些說詞,李進勇都不埋單,仍貫徹禁燒到底,「雲林沒有限制台塑不能發電,可用天然氣等乾淨燃料替代,」他說。至於天然氣比燃煤貴好幾倍,這是業者的問題,「縣政府不可能幫忙想辦法。」
由於台塑在雲林共聘僱1萬2700名員工,且每天進出麥寮工業區的承包商就達1萬人次,禁燒條例一頒布,也引來議員關切,擔心是否被貼上「反商」標籤,導致勞工失業?
對此,李進勇強調,他並沒有反商,一年後才禁燒石油焦、兩年後才禁燒生煤,就是給業者時間。「我一點也不擔心會造成後遺症,雲林縣可以引進其他低汙染的產業,」他展現了絕不退讓的態度。
6月初,麥寮汽電、台塑石化麥寮一廠的許可證剛好到期,雲林縣經三次審查才同意延至2017年6月9日,不過附帶條件是石化一廠生煤用量減20.79%,麥寮汽電廠減27%。
對此陳寶郎無奈地說,這個附帶條件實在很難做到,因已與台電簽約,將衍生違約索賠等問題,「台塑化被迫只好向行政院提起訴願。」
近幾個月來,李進勇與台塑僵持不下,只能靠中央來解決。經濟部重申雲林的自治條例抵觸能源管理法。環保署正邀集專家學者及相關部會討論,彙整各方意見後,將做出決議。
高雄護公安 自訂管線條例
不同於雲林縣的禁燒條例恐有抵觸中央之疑慮,高雄市的管線自治條例,扎扎實實賞了中央一巴掌。
去年7月31日深夜,高雄發生氣爆,中央與地方處理善後,才發現竟無法可管石化管線,經濟部緊急修改工廠管理輔導法加以管理。但是修正案送到院會時,高雄市堅持要制訂落日條款(現有管線不能就地合法),經濟部偏向有條件落日,中央與地方意見分歧。
高雄隨即自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市議會也火速通過,於6月17日生效,並送中央備查。
條例規定,高雄市內13家石化業者(共86條管線)必須在2016年底前設籍高雄,並成立專責單位,再透過市府與第三方機構監督、查核,以確保安全。管線監理檢查費將以每公里4萬至6萬元來收取。
此舉引起石化業界譁然。眾所皆知高雄為石化重鎮,根據工研院201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石化產值9024億元,占全國總產值的1/3,直接從事石化業人口達1萬5000人。
石化公會理事長陳寶郎指出,規定公司須設籍高雄,執行上就有困難,「高雄市不能強制規定業者不聽話,就不准用管線,需要溝通。」
陳寶郎認為第二個不合理是每公里收4萬至6萬管理費,並不合乎行情價。以86條石化管線共1200公里計算,可收取4800萬至7200萬的經費。
但高雄市經濟發展局長曾文生的回應是,要求業者搬遷高雄,是為縮短應變時間,以防意外發生時,還要上報台北總管理處。
截至目前仍有十家未設籍高雄,他希望透過協調,讓所有業者的總管理處遷至高雄。
至於管理費是否過高?經發局表示,這是諮詢工研院後,從每年所需維管費倒推而來,且專款專用,例如須聘請十幾位專業人士,三班制在防災中心待命,處理緊急事件或巡管工作等。
捐棄成見 讓全民真正獲利
雖然高雄氣爆已經屆滿週年,市民仍然揮不去夢魘,期間外洩通報案達1100件,有40幾件立案,市府同仁經常三更半夜接到通報。
所以陳菊知道公共安全很重要,也明白石化業是經濟命脈,強調會在二者間取得平衡,讓市民有最基本保障,也給產業調整轉型的機會。
目前經濟部正在彙整相關單位對管線條例的意見,近日就會做出決議。
工業局指出,主要爭議是規範業者須在2016年底前設籍高雄,如被認定為罰則,將退回高雄市,重新送行政院核定。
高雄市也已經做好最壞準備,曾文生強調,並非要與中央對抗,而是市民的生命財產,不能由中央的一句「無法可管」,就聽天由命。
既然無法可管,只好制定條例來管。如果中央函告無效,高雄市將依法提起行政爭訟及釋憲,不准已埋管業者繼續使用。
李進勇也堅持不放棄,將循法律途徑自救,包括請立法院做出決議,並向大法官會議聲請釋憲。「我維護雲林縣民健康的決心不會改變」,他加強語氣。
其實,近幾個月來在李進勇登高一呼下,連彰化縣、台中市、嘉義縣也開始研擬禁燒條例。如果中央不能有效解決,未來恐將還會有更多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的後遺症。
站在全民的立場,不管誰執政,都希望中央與地方、產業與環團捐棄成見,制定符合多數人利益的合宜政策。因為台灣沒有「各自為政」的本錢,否則將拖垮競爭力,造成全民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