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自創劇本、拍片PO網,讓知識活起來

明日教室2 台北市大直高中國中部TLC影音平台

陳虹瑾
user

陳虹瑾

2015-07-29

瀏覽數 12,800+

自創劇本、拍片PO網,讓知識活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5 / 8月號雜誌 0.1的改變

但這還不夠。學生必須自行撰寫腳本、構思分鏡,以戲劇解釋原理。光是一部3分鐘短片,就花了全班一星期!

從英語、地理、理化 發展創新教學

這裡是台北市立大直高中國中部教學團隊開發的「TLC大直播——旅遊生活頻道e點通」,透過網路影片平台,輔導學生將學習成果製播成節目,將創意上傳至平台。

所謂TLC,一般認為是旅遊生活頻道(Travel & Living Channel)簡稱,在這裡(The Learning Channel),更是創新的學習頻道體驗。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平台開發不到兩年,就拿下教育部2014年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應用團隊優勝團隊。

大直高中國中部資訊組長梁書銘指出,兩年前,校內開始實施教室e化,系統包括觸控、電子白板、投影等功能,結合筆電、平板、相機等設備及網路資源,讓教師的教學更活化、更多元。

同一時間,各科領域召集人也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團隊,率先從英語、地理、理化三大領域,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教學團隊堅持,只有硬體e化是不夠的;於是開始激盪,以創新方式提供較生活化的內容。

梁書銘指出,拍攝主題均由學生自己決定。目前平台上的內容包括台灣美食之旅、台灣地理與行政區、如何破解生活迷思等單元,連畢業旅行所到之處的地質特色,也被列入。

剛畢業的鄭筱湘就說,小組觀察校園和社會事件,發現霸凌是一個重大議題,決定「用演的方式」,錄製全英文的影片。過程中遭逢幾次挫折,但看見成品後,成就感難以形容。

「TLC」網路平台帶來的教學效益,也外溢到國際交流,有利於與國際分享教學特色、成果。

例如,大直高中的日本姊妹校鹿兒島大學附屬中學就加入這股「直播」潮流,兩校學生錄製影片上傳,讓國際交流不再受限於時空。兩校學生還會拍下影片「送」給對方;在影片中拿著道具、自己繪製的卡片和海報,向對方介紹自己的文化。

教學團隊認為,不論影片主題是什麼,透過錄製節目過程,就是以能力為導向,將學習焦點從「Know-what」轉移到「Know-how」。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指導學生錄製「煉金術師」影片的自然科教師曾茂仁指出,科學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給予現象更貼近事實的解釋」。

例如,學生製作破解煉金術的影片,就必須理解「氧化還原」概念,再用淺顯的語言說明「為什麼銅不可能煉成金」的科學基礎。

參與這項影片前置作業的林庭安、王冠淇分享,為了錄製影片,事先上網找了很多資料,再將實驗步驟拆解成分鏡。為了讓學弟妹看懂物理原理,還嘗試用小玩偶帶出故事亮點,以中古歐洲的神祕氛圍開頭,吸引聽眾目光。

「不是呈現很酷、很炫的效果而已!」曾茂仁強調,製作重點是藉由這些任務,引導學生對複雜的科學原理做出淺顯解釋,同時習得資訊能力、表演藝術、科技應用、合作與溝通等關鍵能力。

搭建舞台 讓每個人都能發揮

地理科教師郭曉蓉即觀察,「TLC」平台導入教學,形同以網路搭建一座舞台,讓學科平日較落後的學生也有被看見的機會。

英語科教師林秋琴也說,一名英文科學業成績中等的學生,在影片中擔任主角,為完成作品,把整部劇本一字不漏的背下來,影片效果令人驚豔。

大直高中國中部校內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風氣逐漸形成,參加TLC的種子教師由2013年的5位,至今增加至18位,全面教學活化中。

例如,理化科未來將從新聞取材生活中的科學迷思、引導學生破解相關時事;英文科擬輔導學生拍攝創意微電影,同時導入合科教學。視覺藝術課程方面,將增進學生善用數位載體,透過動態影音的製作連結學科的學習,讓製作過程更加細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