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家政課也能培養世界觀,文化藏在食材裡

明日課程6 台北中山女高「獵宴」課

陳虹瑾
user

陳虹瑾

2015-07-29

瀏覽數 46,850+

家政課也能培養世界觀,文化藏在食材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5 / 8月號雜誌 0.1的改變

進廚房學史地 揉麵糰揉入世界觀

「進廚房要記得一件事,請找到最適合、最順手的工具!」「第五組做得很好!她們發現麵糰在打蛋盆裡揉不開,就拿到桌上揉。」

學生們耳邊響起老師的叮嚀。就這樣揉著、拌著,史地知識、全球意識,也被揉進來了。

中山女高地理科教師張佩瑜和家政科教師張惠琪合開「獵宴——從餐桌看世界」課程,招生海報開宗明義寫著:拓展視野、培養生活美感與世界觀。擁有超過十年地理科教學經驗的張佩瑜,同時也是旅遊作家,已出版多本手繪旅遊書籍,踏遍中亞、土耳其、伊朗、大吉嶺、祕魯、玻利維亞。

兩年前,校方鼓勵教師開發多元特色選修課,張佩瑜反覆思考:能不能結合手感、生活經驗,在地理課上「做點不一樣的事」?同樣在家政科任教十多年的張惠琪,也思考教學創新。兩人溝通概念後一拍即合,自行編寫教材。

「獵宴」課程沒有任何測驗,強調透過實作,培養多元能力,教給學生一套認識世界的方法。

授課同時注重繪圖、手作,以及各種知覺感受。每個主題在探索之初,先進行飲食文化理論課程,再讓學生實作料理。以剛結束的上學期為例,共有四次下廚,包括日本、韓國、印度、南洋料理。

下廚不是「美食吃到飽」而已。課程文本資料量大,光是南亞飲食文化課,就從馬可波羅《東方見聞錄》談到蘇東坡「萬里初來舶棹風」。

以印度料理課為例,下廚前一週,學生必須透過大量閱讀,分析南亞飲食文化、香料貿易活動。甚至進入世界糧農組織資料庫,找出世界香料生產量前幾名的國家。張佩瑜還找來12種印度香料,讓學生透過觸覺、嗅覺分辨香料特色。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不留廚餘 尊重文化從此做起

這對學生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各國飲食文化不同,例如許多同學不敢吃秋葵、甚至認為咖哩「好噁心」。張佩瑜和張惠琪進行機會教育,傳達「尊重文化從尊重食物做起」。不准說食物「噁心」、不得浪費、嚴禁留下廚餘,落實使用環保袋。

另一個老師們試圖改變的觀念,是對旅行的想像。曾有學生認為:每天穿長裙、拿相機,到處吃喝美食和拍照,就是自助旅行。兩位老師反問學生,如果連食物都不敢體驗,如何享受旅程?

因此,兩人堅持在食材方面不更改原始配方,沒有「台式口味」,所有料理都是原味。

前往新北市滇緬街參訪,是學期重頭戲。該做的功課一樣也沒少。學習單上都是問答題,諸如滇緬街店家來自哪些國度?潑水節的由來?學生從採買食材開始就訪談老闆,探索美味。

一名學生在回程車上,趁口腔、鼻腔裡的魚露、香茅、蔥蒜味還沒散去,寫下魚湯麵滋味。另名學生以素描方式記錄美食,繪製「椰奶香蘭葉」,寫下筆記:椰奶口感清爽、棕糖比黑糖甜。

吃的方法也須道地。學生李芷萱說,品嘗印度料理「手抓飯」就不能用筷子,須透過指尖體驗米飯軟硬度、溼度,吃到特殊醬料,還會吮指一番。

課堂嚴禁使用電子產品,學生只能在講義、短文、食譜中找線索,「什麼事情都Google的話,她們會馬上找到答案,限制思考,」張佩瑜補充。

「我就跟你耗!」張惠琪笑著說。她觀察,藝能科與學科教學方式不同,主張讓學生花時間找答案。而或許,「跟你耗」的精神,也是這門課異於傳統教學的初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