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咱來行,好嘸?」南台灣的陽光將柏油路炙得火燙,屏東竹田國中的學生們頂著豔陽,站定長照中心門口。一見到長者,他們訓練有素地將手穿過長者腋下,防止對方因雙腿無力而跌跤。
來到烹飪教室裡,這群學生則忙著協助長者將濕軟的麵糊、紅豆餡放進鬆餅模具。一名長者板著面孔、僵著身體,不願配合。但學生仍不以為意,帶著笑容問:「阿嬤,您會唱歌嗎?」長者零零落落地吐出幾個字,拼湊出旋律,唱起了《望春風》。
從慌亂到從容 比志工專業
「如果長輩就是不理你,怎麼辦?」這是「失智症生活陪伴員訓練課程」機構體驗教學現場,擁有八年長照服務經驗的琉璃光老人長期照顧中心主任劉宇真不停地拋出情境題,訓練學生的臨場反應。
「用笑容感染他?」「盡情鼓勵他!」學生們搶著交換心得。「阿嬤嘴巴會動,聽不懂她在說什麼,但我還是跟她聊天,」一名學生分享。
這天,長照中心為失智長者們安排包含繪本閱讀、包水餃、做紅豆餅、套圈圈等遊戲。學生和各自負責的長者互動,幾名長者表情淡漠的玩著套圈圈,負責照顧學生鼓勵著:「哇,套中了,好棒!」
「這裡,像是老人的幼兒園,」一名失智症患者家屬在探視時,對學生道謝。也曾有家屬讚美這群學生,「比志工還專業」。
從手忙腳亂到從容應付各種突發狀況,絕非偶然。短短一學期,這群自願在週末參與課程的國中生,已接受超過50小時的長照課程訓練!
全國首創 打造高齡友善環境
據屏東縣政府統計,截至2014年8月底,屏東縣老人人口數約11萬7000人,目前失智症人口將近2萬人。
屏東縣政府首創全國先例,將長期照護課程納入國中技藝課程,自103學年度第二學期起,選定8所國中先行試辦。
其中,竹田國中與財團法人國淳社福基金會附設琉璃光老人長期照顧中心(失智型)合作,設計系列「長期照顧──失智症生活陪伴員」主題課程。計畫跨17週,每週三個小時,皆安排在週六下午。陪伴活動甚至延長到暑假初期。
從認識失智症問題行為開始,一路引導學生們接觸相關的社會福利資源,再進一步訓練相處溝通、健康促進、活動設計、生活照護等技巧。
引進日本模擬課 少年體驗佝僂
只是,平均年齡低於15歲的國中生,能體會「老態龍鍾」嗎?答案是肯定的。
劉宇真強調,透過實際服務與陪伴高齡者的過程,而非教條式的課程,才能將知識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失智症、了解長者在肢體活動度上的不便,這項課程透過「福樂多高齡者模擬體驗」,安排穿戴裝備,讓學生體驗。
藉由穿戴耳塞、特殊眼鏡、加重背心、足部與腕部加重裝置等束縛物,學生在課程中模擬,親身經歷高齡長者的行動及日常生活動作。
例如,透過特殊鏡片,學生實際體驗白內障引起的視野變窄、視線模糊;穿戴加重背心,體驗老化後身體像前彎曲的不便。
除了穿戴裝備還不夠,學生也必須依照課程指令走路、看報、購物,觀察長者的行動、視覺、聽覺、觸覺、敏捷性、靈活度,同理失智症高齡長者的身心機能退化狀態,同時體驗孤單、不安、憂慮、自我封閉、孤僻等老人心理。
此外,竹田國中也導入日本加賀谷.宮本音樂照顧課程,利用音樂及動作,讓長者在活動中兼顧身體與心理的活化。活動中除了手搖鈴、日本響板、木魚、大鼓等樂器,也使用報紙、毛巾等隨手可得的用品。
從同理到實踐,並非一蹴可幾。竹田國中輔導主任曹淑靜指出,透過生活陪伴,學生必須專注所有與長者互動的細節,因為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長者身體或心理受傷。
因此,進行生活陪伴前,校方和琉璃光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職前訓練」。
例如,面對長者反應遲緩、記憶退化、理解與表達能力下降、說話重複等行為,溝通技巧第一項,就是維護失智長者尊嚴。
在照顧技巧方面,應多給予同理、支持,避免與長者爭辯。其他溝通技巧,包括對長者多說「好」、少說「不」;給選擇題、不給問答題;及重視眼神和肢體接觸,使用表情、動作幫助失智長者理解問題。
劉宇真回憶,即使上過數堂認識病程課程,機構體驗剛開始時,學生還是常出現求助眼神,不了解長者「怎麼這麼『番』(台語,囉唆)?」
令人驚喜的是,學生進步的幅度遠超過校方最初的想像。
例如,長者進食時,流質食物常從嘴角流出,學生會即時擦拭;長者若起身隨意走動,學生一開始不明所以,現在理解這是常見現象,會立刻協助移開障礙物、陪同散步。
此外,長者在玩遊戲時可能失敗,孩子們一開始不知所措,現在則懂得隨時對長者微笑,不時鼓勵著,「沒關係,已經很棒了。」
洗腳按摩學舒緩 立志當照護員
「這不是一堂有錢就能上到的課!」曹淑靜說。竹田國中經驗顯示,青少年實際透過接觸長照課程習得技能,可能備而不用,也可能學以致用。
目前就讀7年級的謝同學說,奶奶罹患中風,現在他更能同理長者的辛苦。
就讀9年級的黃同學表示,祖母有輕度失智症,尚未接觸相關課程之前,覺得祖母很奇怪、很煩,例如常重複問他「吃飽沒」?參加課程後,他實際應用高齡者體適能活動課程上學到穴道按摩技巧,回家後替祖母按摩耳朵穴道、擦拭乳液、洗腳,幫助舒緩。
8年級的李芷寧說,初次照顧長者時非常緊張,她寫下:「我在阿嬤的眼裡看到了一份寂寞,當下就決定要讓阿嬤開心。」第二次阿嬤還是不記得她,但她很開心:「看到我,阿嬤就笑了!」
更讓教學團隊欣慰的是,今年暑假前,已有學生立志成為照護員。
未來的教室就是要透過體驗,動手做,讓學習更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