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蘇聯新商人

李慧菊
user

李慧菊

1991-02-15

瀏覽數 12,550+

蘇聯新商人
 

本文出自 1991 / 3月號雜誌 43天深入採訪──蘇聯驚爆前夕

一九八五年,當蘇聯通過法律,允許合作社(即私人企業)成立時,在一家通訊社做記者的福羅諾夫(Valentine Y. Voronov),根本不相信政府是真心的。但五年後,他已經是個標準的莫斯科「個體戶」--抓住任何一個可以做生意的機會。

不到四十歲的補羅諾夫,是雅瑞斯(Atrex)國際貿易公司的總裁,專門替全蘇聯各大小醫院進口醫療設備。年營業額四十萬盧布,獲利率在兩成左右。

留著絡腮鬍的福羅諾夫是一家才成立半年的私人股分銀行的顧問;另外還雇了十二個人,準備出一本軍事雜誌,專門介紹蘇聯及帝俄的軍事史、武器、軍服沿革等等。只可惜莫斯科如今極端缺紙,版都製好了,卻沒辦法印。

這些還不是他全部的工作,幾個月前,身材瘦長、善於言辭的福羅諾夫,還成立一家情報公司,專門提供莫斯科合資、外資、獨資企業的底細。

「來莫斯科做生意要小心哪,」他低下頭,略帶神秘口吻說:「七0%的合資企業只是掛名,沒有什麼活動;四0%的私人企業都受黑手黨控制。」

其實福羅諾夫不是第一個明白「資訊無價」的聰明人,在莫斯科,許多有「關係」的人,爭先恐後開一人情報公司,提供商情。巧合的是,這些人多半從傳播媒體出身,就如同福羅諾夫一樣。他還強調,他公司的資料,來自政府的對外經貿部、警察部門、國家安全委員會反黑手黨部門,以及銀行,「絕對可靠」。

除此之外,寫慣文章的福羅諾大並沒有因為忙碌的生意,忘記他的本行。現在他大約一個月替柏林一家雜誌寫一篇文章。「我當然有空啦,你為什麼會沒空替我當台灣代理?」台灣記者驚訝他如此分身有術,他也驚訝那有當記者抽不出空做生意。

一人情報公司

也許是因為久受社會主義薰陶,許多蘇聯的商人、企業經營者,常常把「人民第一」、「慈善事業」、「提振文化」掛在嘴上,福羅諾夫表示,他正是為了做慈善事業才投入商業界。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當初,在一個名醫的提倡下,他們在莫斯科成立「慈善與健康基金會」,號稱是全蘇聯第一個基金會(由於資訊不足、傳遞費時,在蘇聯,常常可以聽到很多第一)。「我寧願捐錢給基金會,也不願繳稅給政府。」但他並不說明,捐多少錢給基金會。

甚至加入銀行,第一是為了賺錢,第二是為了「復興傳統文化」。他解釋,帝俄時期,商業曾經發達過,經過七十三年共產思想洗禮,這個社會什麼博士都有,就是沒有市場經濟的專家和合格的商人。借著私有銀行的設立,應該可以鼓勵更頻繁的商業行為,「恢復舊有傳統」。他還不忘強調,這家資本額兩千萬盧布的銀行,連教會都有分。

再多外援也吃光

曾經跟著父母在(東)柏林住過多年、並修過經濟學的福羅諾夫認為,蘇聯社會的絕症,是人民不明白獲利的重要,因而不願意動。

在這種情況下,再多的外援(低利貸款)也沒有用,「一下子就吃光了,這裡的人沒有人知道什麼叫信貸。」他認為重要的是教人如何工作,如何使用科技……。說到這,他也瞭解自己的邏輯走到一個死胡同,因為誰要去學呢?

「這裡的人已經沒有任何信仰了,人們最後的一個信仰是共產主義,現在連這點也被摧毀了。」

有個蘇聯女語言學家,批評她的男同胞有個老毛病--愛說大話。福羅諾夫是不是這樣真誠的文化商人,很難判斷。但起碼談不上大方。

在訪客面前,他一根根抽洋菸萬寶路(Malboro),談話中,來了一個不速之客,不知何時「萬寶路」變成俄國菸,拿來敬客。

看來,這個口才便給的莫斯科個體戶,不但是典型的新商人,也是俄國男性的了個典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