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沒紅字就沒事? 小心別忽略潛在風險

健檢報告=健康指南 詳解你的身體密碼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15-05-07

瀏覽數 14,350+

沒紅字就沒事? 小心別忽略潛在風險
 

本文出自《健康遠見》2015健檢指南

A小姐還不到二十五歲,踏入職場兩、三年,平常只覺得疲累、沒生過什麼大病,自認年紀有本錢,絲毫沒想過要做檢康檢查。

直到一拿到公司員工健檢報告,她嚇了一大跳,血脂血糖過高、肝指數異常等,結果紅字連連。

進一步分析生活習慣,才警覺工作量大、三餐不正常、飲料甜食不忌口、加上熬夜,身體早已呈現「亞健康」狀態。

B先生自從開始上班後,每年花上萬元做健檢,工作二十多年下來,愈做愈高檔,有時檢查費用甚至超過十萬元。

每每拿到健檢報告後一陣子,會乖乖按照醫生指示,調整作息、清淡飲食、定時運動,但總是維持不了多久,也難怪紅字一年比一年多。

C太太和先生退休多年,夫妻倆已七十歲,有時頭暈胸悶、吃吃止痛藥就沒事了,兒子和媳婦每年不斷說服兩老做一次全身性檢查,她總是拒絕。

其實她沒說出口的是,自己從沒做過健康檢查,自小就排斥去醫院,醫療知識又太專業,對檢查過程和結果的未知恐懼,讓她不敢跨出那一步。

上述三種人面對健檢的態度,是否跟你類似呢?

拿到健檢報告 是行動開始

現代人對健康檢查並不陌生,健檢有助於了解個人身體狀態,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讓自己活得更健康。

不過,光是「健檢」,不會讓你變健康,它僅是前期準備工作的一環。

前述的三種人,幾乎涵蓋不同年齡層,對健檢最容易出現的三大盲點:年輕人認為很健康「不用」檢查,中年之後做了檢查卻「不改」、導致做了等於沒做,而年長者「不敢」做。

「家電、汽車都知道要定期安檢和保養,為什麼人不用呢?」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俊旭貼切形容,凸顯定期健檢確實有必要。

健檢報告,除了是對你身體「打分數」,它也像是一份指南,讓你知道如何對症下藥,改善個人身體密碼的大小事。

當檢查完了、拿到健檢報告的時刻,更是你該有所作為的開始。

陳俊旭強調,定期健康檢查如同企業定期做績效評估,除了有助於發現「已造成」的疾病,目的也在於「降低潛在風險」。當然,健檢報告亦不等於保固書,一次的健檢沒有發現問題,不代表從此就健康。

此外,健檢不等於花大錢,隨著不同的年齡、生活習慣、甚至遺傳基因的差異,每個人所需要的,並非人人都一定要做高額的「貴族式健檢」。

陳俊旭觀察,部分國人健檢時,特別迷信機器,「總以為幾百萬的儀器就比較好。」近年流行基因檢測,身旁有朋友各種癌症都做,花了十八萬元,但他認為這類高端健檢的必要性較低,一般人兩千、三千元的預算就可以檢查很多。

事實上兩千、三千元正是他每年健檢的預算,可包含全血檢查、尿液、肝腎功能,偶爾會額外做過敏原和毒物檢測,他透露這樣的檢查已夠你掌握大方向,有需要再進階,「否則檢查半天,沒有後續處理也是浪費資源。」

數據+綜合評估=正確解讀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想要避免每年像大拜拜似的做各種檢查,導致投入的預算和效益不成比例,如何規劃適合自己的健檢項目,才是最大關鍵。

陳俊旭建議,不妨事先詢問熟識醫師,根據自身的性別、年齡、家族史等,評估最適化的個人健檢方案。

一九五一年生的陳式千,是現任工研院協理,就將健檢視為「定期定額投資」的概念,每年檢查前會徵求專業諮詢,隨著年齡增長、增添不同檢查項目,去年剛做過最完整的一次健檢,包含全身斷層掃描,做好自我管理、累積健康財富。

有人常會在檢查前一個月,臨時抱佛腳、吃得很清淡、多運動,這樣做的意義並不大。多次健檢經驗的黃郁仁透露,健檢的前提是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狀態,不需要刻意美化數據。

多數人初次接觸健檢報告,常無可避免地被檢驗數據、醫療名詞弄得霧煞煞,解讀報告確實是一門學問,必須仰賴專業,因此最好尋求醫生診斷。

「數據不足以代表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加上臨床的綜合評估才算完整,」新竹馬偕醫院醫師張榮哲說。

一九七五年生的徐伯熊,從二十多歲時就開始有健檢習慣,曾有朋友喜歡到不同家醫院做健檢,事後抱怨哪家醫院沒有檢查出他的腳之前受過傷、身體哪裡曾出過什麼毛病等。

他卻認為健檢不是要去考醫生,抱著踢館的心態,對自己的健康沒有幫助。

較好的作法,是主動將過去碰到的問題和資訊完整告知,才能讓醫生做最正確的判斷。

保留健檢報告 跟過去比健康

回想過去,徐伯熊初次拿到自己的健檢報告,一開始也是什麼都看不懂,「報告一拿回家直接塞抽屜,」一次次經由看醫生互動,了解紅字背後的意義。

現在的他還會留下每年的健檢報告,逐年比較自己各項身體數值的差異,學著跟過去的自己「比健康」,而不是只看異常的紅字。

陳俊旭也鼓勵養成保留健檢報告的習慣,因為有了此一舉動才能在出現紅字之前,留意到檢查數字惡化的趨勢。

「有些人健檢後沒有發現異常,就認為自己非常健康,反而輕忽潛在風險,」他提醒因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常不規律,時常「不病即已、一病驚人」,病情來得很快,因此即使報告很漂亮,日常生活也不能過於鬆懈。

回想看看,每次拿到檢查報告的你,還只是抱著「沒有紅字就好」的心態嗎?

與其盯著報告「找疾病」,不如善用定期健檢所揭露的各種身體資訊,積極「找健康」,才是更聰明的作法!

【健康檢查四大Tips】

1.「最適化」才最好:不必迷信高階檢查,根據自身的性別、年齡、家族史等,詢問醫師、評估出最適化的個人健檢方案。

2.「要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狀態:在檢查前不需要刻意調整作息、清淡飲食、或運動,這只是美化報告數據,對真正健康效果不大。

3.「不隱瞞」過去病史:檢查後接受醫生諮詢時,應告知過去健康狀況和近期生活作息,資訊愈完整,才能協助醫生做出愈正確的判斷。

4.「即刻做」:檢查之後若發現異常,任何後續追蹤和改善行動都要記得落實,否則花再多時間和金錢做檢查都沒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