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麻醉風暴》迷你劇, 突顯血汗醫療困境

專業醫師任顧問 獲醫界極大迴響

林思宇
user

林思宇

2015-04-29

瀏覽數 39,100+

《麻醉風暴》迷你劇, 突顯血汗醫療困境
 

本文出自 2015 / 5月號雜誌 海底撈能否征服台灣?

全民健保今年邁向20週年,台灣醫療現場的問題,如今也成了電視連續劇的主題。

4月25日起公視推出醫療推理劇《麻醉風暴》,以一般人最容易忽略卻與生死息息相關的「麻醉」當主題,盼能用戲劇帶出台灣醫療困境,帶動醫療改革。

拍攝37天的《麻醉風暴》,僅有六集,情節緊湊,在公視HD數位台與網路上優先播出時,就已得到觀眾好評,並帶動對醫療問題的探討。寫實的劇本,更讓看過的第一線醫師驚嘆,看完後頻頻打聽「男主角是醫生嗎?」

公視董事、以醫療主題創作出《白色巨塔》等膾炙人口作品的作家侯文詠,在今年初看過《麻醉風暴》毛片後非常喜歡,打趣地說:「不能不幫他們宣傳。」

不僅台灣人說好,連日本知名電視劇《醫龍》靈魂編劇林宏司也跨海來台,稱讚本片的用心。

類型推理劇 抓住觀眾的心

吸引人的故事,從描寫罕見的麻醉併發症「惡性高熱症」、奪走病患性命登場。

劇中,麻醉醫師因此被停職,接受調查,各方壓力排山倒海而來。但保險業務員葉建德介入後,兩人發現案情並不單純,明查暗訪後發現醫院竟然是計畫性地卸責。真正的真相是醫院被醫療制度和政治利益擠壓,院長為求醫院生存,不得不犧牲麻醉醫師的名譽與權益。在真相即將揭露時,和手術相關的人卻接連出事,主角麻醉醫師最後還莫名其妙成為一起凶殺案的嫌犯。

本劇的導演是曾入圍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與創作短片的蕭力修,近兩年知名作品包括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想飛》。

他說明,拍這戲是以融合醫療和推理兩種劇情方式拍攝,並以拍電影的手法敘事。雖然主題是專業的醫療領域,但希望讓觀眾感興趣,也容易觀賞與理解。

他保證劇情高潮迭起,「一下這樣,一下那樣」,下一步都是想像不到的,緊抓住觀眾的心。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其實2008年日本曾有一齣非常受歡迎的日劇《白色榮光》,也以醫院內故事為主要劇情。該劇製作人遠田孝一說,《白色榮光》不只講醫療,也含推理,是和很多醫療劇不同的地方。許多觀眾認為《麻醉風暴》拍攝風格,跟這齣超紅日劇很接近。

《麻醉風暴》製作人曾瀚賢說起這部迷你劇的源起,是根據2013年文化部電視劇本徵文比賽中作品,由編劇黃建銘的《惡火追緝》改編,那是一齣跳脫出台劇、愛情和偶像劇的情節。見面數次後,他便買下劇本。

曾瀚賢因在《阿嬤的夢中情人》一片中曾與蕭力修合作,認為他是非常有影像感的導演,便力邀合作。巧合的是蕭力修在拿到劇本時,就因曾看過媒體上報導麻醉醫師的故事,很有感觸,所以一口答應。製作人與導演再把原著的惡性高熱和火災保險調查,改為聚焦醫療議題。

劇情寫實 如實呈現醫療內幕

只是這群非醫療專業人士如何拍出讓醫界叫好的作品呢?原來透過友人穿針引線,該劇請來新北市聯合醫院麻醉主任黃英哲擔任顧問,每當拍攝中有醫療現場問題,就請教他。手術室打針、戴氧氣罩等情節,蕭力修堅持完全按照標準流程走,加上拍攝地點都在醫院,讓人身歷其境。最後將劇名改為《麻醉風暴》。

自從4月11日舉辦試映會後,本片也被不少醫界人士視為能真實反映醫療現場的好片。

例如片中的麻醉醫師,每天都過勞,一天要麻醉很多病患,有時可能恍神,反映醫界勞力短缺、過度節省成本。而醫院經營者為了評鑑,維持位階,只好做假,也被認為反映了經營困境。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麻醉科主任儲寧瑋就說,《麻醉風暴》第一集就點出麻醉醫師的過勞問題。片中麻醉護理師竟然在病房出現,這是醫院精簡人力的結果,讓原本在開刀房的護理師還兼職照顧一般病房,但這樣的調度,病患將無法得到專業照顧。

儘管有人擔心,此片若強力推廣,會讓民眾覺得醫院內幕重重。但儲寧瑋說,儘管醫護人員不是每天都過勞,但「劇裡面的(過勞)還算普通。」

侯文詠則認為,現代醫療所面臨問題,已與當年他寫《白色巨塔》《大醫院小醫師》不同。當年是反映醫院內拍馬屁、教授至上等組織文化,但現在是健保制度實行20年後,導致醫療機構努力想賺錢、節省支出等新問題。

各界努力推廣這戲劇,除了是個好創作外,還希望讓大眾對醫療崩壞有更深體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