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150場奧數等級的國際競賽,勇奪90面金牌、280面銀牌、307面銅牌,這樣的成績,竟是來自學測平均分數總是全國墊底的台東。
五年來,教育奇蹟真實在偏鄉上演,而幕後推手,是遠在千里外、全台灣最大補教機構創辦人陳立。
這天,從台北搭乘普悠瑪列車,三個半小時後,抵達台東K12未來學校,穿著西裝、綁著馬尾的陳立,即使起了大早,搭了一下午的車子,依舊精神奕奕。傍晚走進教室時,響起熱烈掌聲。
一進教室,他反射性地隨即拿起粉筆,在黑板畫出圓形和正方形,再寫上方程式,台下70多名國中生,聽著高中程度的授課內容,一點也不感到吃力。他們人人手裡拿著的是「台大筆記本」,一邊聽一邊寫筆記,教室後方,多名家長也跟著埋頭書寫,絲毫不敢鬆懈。
「台東要拿回城市的對話權,」陳立這時放下粉筆,開始訴說願景。他認為,要扭轉偏鄉的未來,唯有透過教育,「教育是不挑人的,你想學,我就教!」台下學生和家長頓時眼睛一亮。
先思考原理 再練習解題
這是陳立的偏鄉教育小革命,今年58歲的他,每週自費往返台北和台東,在當地免費教數學,時間長達五年,從未間斷。
事實上,陳立早已是台北知名的補教名師,陳立教育集團在全台有30多間分校,年營業額破6億元。
來到台北火車站前的許昌街黃金地段,陳立補習班就位在商業大樓內。每到上課時間,排隊進電梯的學生能一路排100多公尺長,從大廳直排到外面長長的走道上。
成立30年來,陳立每年培養無數資優生,數學學測滿級分人數破千人,即使這幾年已交由近20名子弟兵來教課,但陳立一貫的教學法則,已成為補習班的精神指標。
是什麼樣的教學法讓他屹立不搖?不只能把學生的數學成績教好,甚至還有不少學生稱他是「數學哲學家」?
原來陳立教數學,不強調死做硬練,而是強調解題的思考過程。他認為,任何題目都蘊含道理,「不能告訴學生要怎麼解,數學是想出來的,不是做出來的。」
在讓學生解題前,陳立都得花上大半時間解釋原理和意義,就連數學家的故事也不放過。「很難的要講得很簡單,很簡單的要講得很難,」他說,數學的本意就是接近求知和思考方法。
他舉例,大家總覺得多項式很抽象,但這只是一種表現模型的方法;幾何學看似簡單,不過能延伸到金字塔的設計原理,蘊藏複雜應用。
「原來學這些公式是有意義的,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曾經是陳立的學生、目前在陳立數學任教的老師高勝回憶,上課時,學習到最多的是對探求知識的態度。
現在身為補習班成員,高勝觀察,陳立總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事情,例如曾經有些高二學生玩社團玩過頭,無法兼顧課業,陳立並非勸阻學生,而是思考如何幫忙學生加課,或是運用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體貼學生,就是他與學生亦師亦友的關鍵。」
感性又熱情 教書充滿熱忱
而陳立對子弟兵教學的唯一要求,就是對教育的無比熱忱。有次陳立在會議上還對著所有老師說:「你們敢不敢對著台下學生說:『我愛你們』?」讓在場老師心頭為之一震。
教材方面,陳立堅持使用程度較難的內容,「這就像是運動選手一樣,平常的訓練要強一點,上場才能有好表現,」他說,教材隨著每年考題變化更新,不僅如此,也將中國和日本等國家的考題納進,讓學生接觸多元題型,激發潛能。
打破章節教學也是陳立數學一大特色,「我要做到真正因材施教,」陳立解釋,只要學生程度夠,就能直接跳級學習。
對數學教學有一套,但陳立並非是本科出身,一切都是源於大學時期的家教工作。
就讀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時,因要分擔家計,他開始接家教,他的活潑教法讓一名數學常常不及格的高中生,考出近90分的成績,吸引30多人慕名而來,「當時就在自家客廳教起書來了!」陳立說。
之後爸爸驟然離世,讓他人生轉彎,原本埋藏在心底的遊學夢,也不得不放棄。「但生命總是冥冥中自有安排,」陳立當兵時,經過台北南陽街,看見補習班徵求數學老師的廣告,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沒想到試教一次就錄取。
一退伍,身上還穿著軍服的陳立,馬上就來補習班報到,熱愛教書的他,全台灣跑透透,一週上十幾堂課,「鼎盛時期,我一個班級有700人!」
那時也在補習班任教的太太曾淑鈴回憶,有次到陳立班上探班,簡直大開眼界。
為了減緩學生的緊張情緒,陳立竟然在下課後拿起吉他,對著台下學生唱起民歌〈木棉道〉,這一幕讓她感觸很深,「他感性又熱情,或許這就是名師天生的獨特魅力吧!」
直到1982年,兩人聯手打造了陳立教育集團。陳立回首,從第一屆只有三名學生,到現在有萬名學生規模,靠的就是對教育的執著。
期待別人革命 不如自己起義
只是,每年教出無數資優生的補教名師,為何會到台東偏鄉教數學呢?
問陳立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很哲學:「這就像是探索宇宙一般,還沒到的時候,都覺得很遙遠,但實際到了,發現一切都不困難啊!」富含哲理的思考,正是他的一貫特色。
2010年,一場城鄉差距的討論,開啟這趟旅程。那時,台東縣長夫人陳怜燕的小兒子在台北補習,老是把陳立掛在嘴邊,還稱他是「數學哲學家」。好奇心驅使下,她到台北拜訪陳立,一見面,陳怜燕感嘆,城鄉差距的宿命,讓孩子不敢作夢。
一股使命感從心底油然而生,陳立心想,永遠都在期待別人進行教育改革,何不自己行動呢?於是「科學小精英班」課程應運而生。
他對台東上課的學生只有兩個要求,除了小孩有意願學習外,家長也必須全程陪同上課。「只有愛與陪伴,才是翻轉教育的關鍵!」招生消息一出,許多家庭千里迢迢而來,更有人一早就來教室,就是為了搶得好位子。
剛開始的教室是改建台糖舊廠的大禮堂,裡頭沒有高級設備,只有黑板和粉筆,家長們幫忙搬桌椅、裝電燈、印製海報,但家長們依舊半信半疑,也不敢說自己的小孩在上「精英」課程,「我們哪是精英?怎麼可能去比賽?」
但陳立透過行動展現決心,他要證明,每個孩子都是改變起點。這些年,無論颳風下雨他都不缺席,他也不給詳細解答本,而要學生和家長一起解決問題,並鼓勵家庭組讀書會,每週討論數學題目,直到現在,台東已累積500個志工家庭,是當地最大志工組織。
偏鄉教育 實踐生命價值
為延續學習熱情,他在教室旁建置數位學習館,提供學生借閱教學影片。
學生的成果,超乎想像的優異。今年念國一的蔡嘉峻,小三時就來報到,在陳立的帶領下,是當地有名的得獎王,「我得的獎牌,數也數不清了!」他說,陳立深入淺出的教學,像是講述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和高斯的故事,讓人享受理解數學的樂趣。
「沒想到自己的女兒,也能站上國際舞台,眼界完全打開了!」在教室裡認真做筆記的家長劉瓊月,聊起自己的女兒鍾沛純,藏不住開心神情,她說,女兒在新加坡IMC國際數學競賽中獲獎後,點燃了自信心。
去年創辦K12未來學校,則是偏鄉教育的扎根行動。陳立觀察,有些「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組織,總是把快樂學習掛嘴邊,卻忽視學習效果,因此他希望打造從幼稚園到高中端的一貫課程,邀請業界人士授課,強調「硬實力」的教學目標。
「我就像是個過動兒,」陳立笑稱,自己什麼都想做,創業家精神或許從年輕時就展露。
這幾年在偏鄉,對陳立來說,像是一份人生大禮。「什麼是愛?這個答案我花了50多年時間尋找,在台東找到了!」陳立感性地說台東讓他看見生命真正的價值,理解「傳道、授業、解惑」的實踐精神。
不僅是台東,近年公益教學平台已延燒到屏東、新竹等地,忙著四處奔波的他,其實曾鬧家庭革命。
曾淑鈴說,陳立充滿活力,一看見機會就一股腦兒地栽進去,總是一連好幾天沒能好好睡,她曾不解:「真的要付出那麼多嗎?」心疼丈夫的她,之後體會陳立付出的喜悅,決定成為他的堅強後盾。
這天在台北補習班裡,陳立在空無一人的教室裡拿起麥克風,轉身在黑板寫上密密麻麻的數學公式,他正在趕錄教學影片,即使已培養許多子弟兵,仍堅持親自上陣。
從台北南陽街到台灣各地偏鄉,陳立的數學教學神話,正在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