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國網路脫口秀《奇葩說》 突破言論緊箍咒

大陸談話綜藝逆襲 台灣娛樂業警訊?

楊泰興
user

楊泰興

2015-02-26

瀏覽數 51,300+

中國網路脫口秀《奇葩說》 突破言論緊箍咒
 

本文出自 2015 / 3月號雜誌 台灣醫療關鍵報告

「思想就是武器,能說就是火力!」一句出自知名主持人蔡康永的台詞,成為近來網路上津津樂道的標語。

一直不肯踏出台灣市場的蔡康永,近來終於跨海參與主持大陸的網路節目,這句話正就是他的新節目《奇葩說》的片頭標語。

蔡康永不出台灣則矣,一出果然廣受大陸歡迎,攻克大陸談話綜藝節目這塊處女地市場,號稱大陸第一檔達人脫口秀。

蔡康永對岸處女秀 議題麻辣

最近,台媒跟外媒關注大陸的娛樂產業大多在所謂的「限娛令」,討論的不外乎范冰冰製作主演的古裝戲《武媚娘傳奇》大紅後遭停播,復播後女演員們胸部以下全部剪掉的話題:還有大陸廣電總局新頒布限制「建國後動物不許修煉成精」的條令,遭外媒挖苦。

但《奇葩說》這個網路節目卻利用「管制的夾縫」,鑽出一條生路。這不是電視台的傳統綜藝節目,而是網路綜藝,開播前八週,視頻播放總量輕鬆破億,單集平均播放量達1000萬。

在商業上成果更是豐碩,愛奇藝公司宣稱投入近億資金製作,吸引美特斯邦威、光明莫斯利安、百事、洽洽瓜子、Jeep自由光、大眾和台灣HTC七大品牌贊助上億人民幣,HTC也在節目內置入行銷主力產品「RE Camera隨手拍」。

《奇葩說》兩隊素人學員由蔡康永與大陸文化娛樂名人高曉松領軍,出身央視的知名主持人馬東主持。節目顧問、來自台灣的辯論老師黃執中,簡明扼要節目的定位是「寓娛樂於辯論中」。

節目內容活潑有趣,三個主持人跟18個學員個個都是奇葩,觀點新穎而言論生猛麻辣,出櫃、出軌等議題不斷,除缺乏政治話題外,尺度比台灣的節目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為了創造「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奇葩說》標榜找奇葩們呈現無尺度的奇葩言論,馬東就形容他這群學員們:「我們不是在塑造奇葩,我們也不是在演奇葩,他們就是奇葩。」

蔡康永說:「在此之前,對我來說最奇葩的節目是《康熙來了》,最奇葩的女人是小S。但參與《奇葩說》後便改觀了,海選時很多奇葩選手真的把我嚇到了,真是地靈人傑啊!」例如有早就揚名辯論圈的知名辨手馬薇薇,一副招牌眼鏡,簡直就是卡通中的犀利人妻或女老師。

也有馬東口中所謂邏輯不清楚,但現場氣氛特別好的熟女演員范湉湉、少數民族的維族帥哥艾力,甚至還有患自閉症,平常不說話,一說話就語驚四座的馬來西亞自閉症奇人顏如晶等。

這批學員果然為節目帶來高度的「可看性」。例如大陸當紅說話類選秀節目《超級演說家》冠軍,被稱「正能量天使」的劉媛媛,在節目沒兩集竟被淘汰,當紅的卻是劉原本的手下敗將、娛樂爆點十足的馬薇薇。

創造1+1+1大於3奇妙組合

在海選階段,學員花美男姜思達身穿裙頭帶花,還公開出櫃、美女劉思達在節目上公開告白、號稱「蛇精男」的最紅學員肖驍,完全不在意別人拿他的「妖美」當話題,甚至當場拿幾位主持人的長相開玩笑,完全顛覆過去大陸節目當中,對裁判、導師「溫良恭儉讓」的印象。

除了這批奇葩選手帶來的驚喜,三位主持人更是呈現驚人的化學作用,成了1+1+1大於3的奇妙組合。

馬東本身就是大陸名主持人,2013年離開央視,加盟網路媒體曾經造成不小震撼。

高曉松則是大陸跨音樂、電影、文化三界的跨界奇人。大臉短鬚的他穿短褲,搖紙扇,不協調地一個人自侃的低價網路視頻《曉松奇談》,每集點擊率500萬以上,早就是大陸網路傳奇。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加上台灣說話高手蔡康永,果然威力無法擋。就有贊助商說:「如果高曉松加蔡康永加馬東,做的說話節目都不好看,那中國人把說話節目做好看的人應該也不多了。」

馬東曾在節目中形容兩位說話高手特色。「高曉松用的是斧子,他的立論就是先建立自己的邏輯,你只要認同他開始的幾句話,他自圓其說的力量就徹底把你帶進去,是領袖型辯手。」

他也形容蔡康永:「他是朋友型的辯手,殺你不用刀,是用一杯水,他用這杯水燙死你,關鍵是他不是潑到你身上燙你,而是這杯水潑到你身上才開始加溫,因此你會相信他是你的朋友。」

肖驍則形容這位前輩說:「他就是『心靈雞湯中加了耳光,相當厲害。』」無疑地蔡康永呈現了在《真情指數》《週二不讀書》之後久違的深度,這在《康熙來了》已久未呈現。

而馬薇薇對三個人的化學效應形容頗為傳神有趣;「高負責詩跟遠方,而馬負責吐槽,康永哥負責打圓場救回來。」

論及這個大陸節目為何成功?肖驍語不驚人死不休說:「大陸節目?它壓根就是台灣節目。」

該節目製作人牟則補充:「我們節目跟其他說話類節目最大的不同就是即興,」這一點是難得可貴的。最紅的女辯手馬薇薇上過不少節目,她分享:「大陸節目大多要求正能量,要求你講悲慘故事,然後奮鬥向上,但真實的人生有幾個人這樣過?」

有別於其他綜藝節目「正能量」當道,這個節目也在大陸觀眾心目中,種下多元尊重的種子。牟表示,節目的精髓是說這個世界上有無數聲音,可以停下來聽一聽別人怎麼講。

做為第一檔受關注的大陸網路綜藝節目,製作單位沒有太多可參考對象,大多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學,他們發現網路視頻是「快速消費品」。

另外,婉君們看視頻一定是從頭開始看,前3分鐘如果沒抓住觀眾,就會關掉了。「這造成我們的剪輯愈把精采內容提前,」牟說。馬東補充指出:「《奇葩說》之所以可以特別快,是因為可以重播。電視為了要讓觀眾聽懂,節奏就要慢一點。」

吸取綜藝養分 跟台拚深度

這齣大陸綜藝節目,究竟吸取多少了台灣養分呢?仔細研究,必須承認這一檔節目的確處處看得到台灣的綜藝精神,卻又是高純度的大陸節目,更在許多地方超越了台灣。

先就製作團隊來說,製作人牟承認:「我們都是看台灣綜藝節目長大!」熱愛陶晶瑩、小S與沈玉琳的竄紅辯手肖驍,更是不諱言台灣綜藝節目對他的影響。

但這又是一檔高純度的大陸節目,因為台灣元素只是扮演襯托紅花的綠葉,主軸無論人與議題,均是大陸風格。

透過節目,大陸學員發現,台灣藝人的娛樂精神驚人,永遠在找梗、找爆點娛樂大家。但大陸藝人也不約而同指出,台灣藝人似乎不太讀書、欠缺深度,「似乎除了娛樂,沒有其他東西。」

的確,兩地綜藝節目還是有基本的差異,台灣已走上為娛樂而娛樂的「純娛樂風」,大陸還是甩不開「寓教於樂」的使命感。馬東甚至認為一個好節目不可或缺的就是「價值觀的輸送」。

《奇葩說》也證實,只要大陸放棄言論管控的緊箍咒,大陸的影音、文創事業馬上可追上、甚至超越台灣水準。

分析台灣與大陸影音娛樂產業,戲劇與綜藝兩塊,大陸挾資金跟規模優勢堪稱超越台灣,只剩下第三類「談話類」,由於台灣尺度寬,藝人、素人娛樂意識強,仍有優勢。多年來台灣挺安於談話節目當道的小確幸,每天打開電視都在看通告藝人窮侃。

《奇葩說》無疑為這個優勢敲出一個缺口。會不會台灣最後一個優勢也被大陸趕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