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史哲學群

邏輯強、重思辨 出路反而更寬廣

魯皓平
user

魯皓平

2015-02-25

瀏覽數 25,100+

文史哲學群
 

本文出自2015大學入學指南

「文靜」「乖巧」「保守」,是許多文史哲學群學生給人的刻板印象。也因為所學較理論、沒有明確對應的職業,常被家長歸類為冷門科系,而不建議孩子就讀。但近年來,書寫表達與思考能力的優勢,讓文史哲畢業學生在各領域都能有不錯的發揮。

輔仁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孫永忠說,文史哲的訓練,是在鍛鍊全方位的能力。因為閱讀能力比較強、書寫技術也優,所以思辨與說服能力便能勝過其他領域的學生。除了老師與作家,記者、編輯、編劇、電台、主持、文史、政治或公職等領域,都不難看到文史哲學生的蹤跡。

過去,文史哲教育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時代,使學生予人的印象較為呆板。但現在,文學院課程早已擺脫傳統的靜態模式,也不拘泥於死背。

因此,孫永忠常跟新生開玩笑:「我要把你們帶壞!」他不希望學生看起來像「乖乖牌」,所以鼓勵學生勇於批判古人詩詞的缺點,而不是像以前的評論家,說古詩什麼都好,更希望藉此培養學生的觀察、批判能力。

他舉例,讀古典史書如《史記》《左傳》時,不是死沉沉的念古文,而是要求學生鑑古知今、融會貫通,從古典看當代,並與現代對應。學詩詞也是如此,他會要求學生吟唱,感動現代人。此外,戲曲課程後有劇展、書法課後有書法展等,都是傳統變化為實際運用的新興觀念。

發展優勢

邏輯力更勝他人,到各領域都能發揮所長

常有學生認為,文史哲要背很多課文、年代,讓許多有意往文學之路的人打退堂鼓。事實上,書不是要死背,而是該活記,孫永忠指出:「就像醫學系也要背骨頭名稱,但只要記清楚,就會了解該在什麼時候適時運用。」

對於一般高中生最不熟悉的哲學,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說,哲學不像歷史、國文,在高中即有相關課程,所以讓人感覺較冷門、不重要、難找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哲學系不是以職業為取向的科系,它主要在訓練深思熟慮的能力,思考別人想不到的問題,包含邏輯、論證、思辨的技巧,因此到各行各業都能靈活運用。

許多企業主也很喜歡哲學系畢業的學生,「像是當記者,哲學系學生就會把一個事件看得比別人透徹、抓到他人沒有發現的新聞點;從事廣告業,也往往有不同的創意,」林火旺表示。

事實上,每一門行業都離不開哲學,如法律哲學、宗教哲學、藝術哲學,以及各大企業都需要的應用倫理哲學等。了解各種道德的問題,可以強化企業價值觀及溝通一致性,使運作更加順暢。

有別於醫學系、資工系等系畢業後有明顯對應職業的科系,文史哲學系畢業後的出路相對模糊,孫永忠不認為這是缺點,而是一大優勢。

他說,雖然文史哲沒有明確的就業專長,求職時少了一塊敲門磚,但只要自己多找機會,如雙主修、擔任服務幹部等,文學的訓練更能將旁徵博引的本領,運用到各種行業上,出路反而寬廣。

學長姐領路

台灣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鄒培姍

歷史最大的訓練,就是「思辨」

與其盲從 不如選擇興趣

Q1:為何選擇這個科系?

A1:我對歷史很有興趣,國中剛開始接觸歷史時,就知道要走這個方向。我對考古很熱愛,能夠探究過去的歷史面貌,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畢竟,人無法回到過去,但我們可以從出土的文物,拼湊過去的面貌,勾勒出那個年代最美的記憶。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讀歷史沒有出路,而選擇最符合潮流的科系。但我覺得,潮流是會變的,與其盲從跟隨流行,倒不如選擇自己最有興趣與熱情的學科。

也因為我很喜歡歷史,所以國中時,就曾研究家鄉苗栗的《苗栗縣志》,了解自己出生地的開發、成長過程,並參加縣府的觀光導覽培訓。那是認識自己故鄉的最好方式,也從中學到很多。

Q2: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是什麼?收穫是什麼?

A2:我印象最深的課程是「清代台灣開發史」,這門課讓我看到台灣歷史有趣的一面,也認識許多史實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比方說,許多人可能只記得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卻不知道實際的故事背景與文化,並不如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老師也會要求我們觀察台灣的廟宇碑刻文,去探索那個年代的歷史背景故事。從短短的文字中,可以了解當年的社會現象,更清楚古代時空背景下的民情風俗。這使我明白,學歷史不只是探討文獻,而是從生活周遭發現歷史的不同面貌解釋。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另外,印象最深的還有「史記」課,老師會要我們回到過去,設身處地發想歷史事件:「如果我在現場,會怎麼做?」就像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如果是我遇到黃石公,我會去撿那隻鞋子嗎?(註:張良初遇黃石公時,黃石公將鞋子踢到橋下,要求張良撿回來替他穿上)

如果只把歷史當過去,那學歷史一點用也沒有。學歷史,是要跟現代有所呼應,然後運用到生活上,學習前人的經驗,融入當代做結合。

要有觀點 但更要有依據

Q3:歷史系給你的專業訓練是什麼?

A3:因為歷史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在歷史系學到最大的訓練,其實是思考,在許多的課程上,老師期望我們找到跟他不一樣的觀點,甚至抓出老師的錯誤。

此外,研究歷史絕不能沒有依據,不能想當然爾地認為一個現象的產生是「必然」的,所以我們的訓練非常注重來源出處與證據。

從各種不同的歷史解釋中,我們學到的不是一味相信,而是形成問題意識、蒐集資料,並考究資料的可信度。透過和同學的討論與辯證,思考也變得更有邏輯。

Q4:你的同學大多具有哪些特質?

A4:我的同學大部分都很喜歡歷史、傳統的風俗與文化。甚至,多數大學生畢旅都是去日本、泰國,我們幾個同學卻選擇去陝西西安,一個歷史文化非常豐富的地方。而我只要出國,行程中一定會安排博物館之旅,因為這是認識當地背景的最好方式。

一般人看古蹟時,不一定會有特別的感觸與了解;但我在看時,會去回想那個時代背後的意義與文化,這是讀歷史系非常有趣的地方──很多事情都不會只看表面。

歷史有趣之處 在於重新詮釋

Q5:入學後,發現課程與之前想像有何不同?

A5:國中和高中時,我們所學的歷史就是一直背,背年代、背事件、背地點,所以一直讓許多人感到死板。但大學並不是這樣,而是思考、分析每個不同史料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與象徵。

國、高中為了應付考試,必須去選擇一個標準答案,反而僵化了思辨的能力。在大學的訓練裡,我們學會去思考,明白一個制度所形成的現象,絕對不只是單純的一個解釋。所以,要了解的是制度產生的原因與時空背景的關係,以及它所導致的社會現象,都是環環相扣。

我們會從不同的史料、文獻、出土器物,甚至我們生活周遭的事物,去拼湊、還原歷史的圖像。

也正因為每個人所研究的對象、所選擇的材料不同,所拼湊的過去面貌可能也會有所差異。故歷史會有許多種解釋,不一定誰對誰錯,對於不同的解釋,要先接受才能反駁,而也因為每個人解釋不同,透過思辨與對話,才顯得歷史更加有趣。

【快速了解 文史哲學群】

學生特質:

聰明、靈巧、有耐心,熱愛傳統文化,且願意將傳統發揚光大。懂得思考,從史實、文獻例證中學習,並鑑古知今,活用到現代生活中。

畢業出路:

教師、補教老師、作家、文字工作者、編輯、行政人員、政治領袖、編劇、考古專家、研究人員、業務員、服務員等。

相關領域代表企業(組織):

國中小學、補習班、安親班、出版業、媒體業、廣告業、公務單位、政府單位、圖書館、博物館、故宮、中研院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