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史上,以非嫡系背景而出任封疆大吏的並不多見,而在任內經歷各種抨擊甚或變亂,仍為執政者之所信任者更少,陳儀就是這少數中的少數。
陳儀,浙江紹興人,字公俠,又改公洽,自號退素,生於光緒九年(西元一八八二年),幼時曾涉獵中國經典書籍,並曾為錢莊學徒,後得其祖母同意棄商就學,並於光緒二十八年獲浙江省公費赴日本就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學期間除與文學名流魯迅、許壽棠等人結交,又與革命志士徐錫麟、秋瑾、蔡元培、蔡鍔等人結識。
學成後於光緒三十三年回國,初任浙江陸軍小學堂監督。辛亥革命成功後,就浙江省都督府軍政司司長。不久二次革命,陳離浙至北京任北京政事堂統率辦事處參議。民國六年由陸軍部派往日本陸軍大學進修。
三年後,畢業歸國,一時因無適當職位,乃與友人合資興辦江北裕華墾植公司,不久後,改任絲綢銀行總經理,並經營錢莊。
陳儀在實業界無甚表現,民國十二年,江、浙戰爭卻為陳之政治生涯帶來轉機。江、浙戰爭時孫傳芳趁機率軍入浙,然孫非浙人,浙人卻要求「浙人治浙」,孫乃任命陳儀為浙江第一師師長。二年後第二次江、浙戰爭爆發,陳受命為徐州防務總司令,兵駐徐州。
民國十五年九月,北伐軍進攻江西,浙省省長夏超趁孫傳芳後方空虛,響應北伐軍,宣布浙江獨立,而陳儀之參謀長葛敬恩亦密謁北伐軍總司令蔣中正於江西,並攜回委陳儀為第十九軍軍長之委任狀。而夏超舉事未久,即被孫傳芳部屬所殺,孫乃任陳儀為浙省省長。
惟孫傳芳大權在握,陳儀僅為孫之僚屬,亦無所發展。加上孫之部屬對浙軍猜忌,陳儀因之也遭軟禁,幸經當時聯軍總部總參議蔣百里和參謀長劉宗紀等人的援救,才被釋放。
在閩貶多於褒
陳自脫險,響應北伐軍,曾被任命為江北宣撫使,收拾孫之殘部,惟陳並未就職。民國十七年奉國民政府之命赴歐洲考察並延攬人才,陳儀在德時間較長,並認識了俞大維、張果為等人,後來這些人均成了陳的幹部。
陳儀由歐回國給蔣介石寫了一篇改進兵工計畫書,蔣乃命陳為兵工署署長,旋又兼任軍政部常務次長,又轉任政務次長,並於民國二十二年起代理軍政部部務。
陳儀以非嫡系控制軍政部,不免引起他人猜忌反感,因而乃於次年外放為福建省省主席。
陳儀在福建省的政績可說貶過於褒,閩人至今談及,猶多批評。
然而陳儀在福建亦有一些建樹,諸如縣政人事任用制度的建立,他把訓練和任用連接,凡經過訓練而被分發到各地機關服務的人,各機關首長不得隨意免職、降職或調任同級職務,避免當時新官上任所帶來的人事搬遷和卸職時樹倒猢猻散的現象。
至於財政的整理也不無成績,他在德國延攬回國的張果為花了二、三年時間,清查土地,「確認人民所有權,並估定籌畫,逐年核定稅率徵收賦金」,還廢除了包商制,改以責任制。並把所有的稽徵手續簡化便民。
糧食統制遭民怨
但陳儀在閩省的建樹卻因抗戰物價上揚、財政困難,採其寵信徐學禹之議「統制閩省經濟」名聲毀於一旦。按徐學禹之議,政府將「糧食統制收購,然後再由政府配售」,但事實上所統制的卻不只糧食,還包括木材、鹽等項,同時還統制了貿易,壟斷運輸,並實行鴉片專賣等。
為達統制目的,閩省政府在全省二十多縣設立了公沽局(先行於閩北)以統購糧食,禁止糧食自由流通。
但統制不到一個月,由於大糧戶的不肯合作以及米糧只限當天供應,反使米糧缺乏、加上糧商操縱,糧價更漲,因而有「南平鄉民多食草根樹皮」,以致閩人以「陳儀在閩,閩人在陳」大罵陳儀。
閩人無法,只有求救於當時的國府主席林森,政府也派人前往閩省力勸陳儀放棄統制,撤銷公沽局,但為陳儀所拒,並堅持「總理遺教必須力求其實現,而且必定能實現,我們必須排除萬難,努力以赴,不可因遭遇挫折就灰心起來。」
面對批評,陳儀態度反趨強硬。閩人無法只好求助於僑領陳嘉庚,時值陳嘉庚回國慰勞政府抗日,閩人訴苦,陳嘉庚乃調查各地統制情形,電請陳儀撤銷。陳儀仍不為所動。直到民國三十年四月福州陷入日之手,國民參政會和監察院的交相彈劾,蔣介石不得已於是年九月調陳為行政院秘書長(蔣為院長),方將統制廢除。
陳自調到重慶後,也頗認真公事,惟重慶派系對陳深懷戒心,導致陳與孔祥墨(時任行政院副院長)不和,蔣乃將陳儀與當時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秘書長張厲生職位對調,以解決孔、陳不和。
人為錯誤導致事變
民國三十二年,中、美、英三國開羅會議宣言,日本所占中國領土的台灣和澎湖必須歸還中國,這使陳儀的政治生涯又有另一個轉機。國府為準備戰後的接收工作,於重慶設立中央設計局,由熊式輝主持。對台、澎的接收則於次年四月十七日在該局內設台灣調查委員會,由陳儀兼任主任委員。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九月一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重慶正式成立,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
當時對接收台灣原有不同看法,一派認為應與大陸一般省政府一樣,不可有所不同;另一派認為應與其他各省不同,即應有一轉型時期,然後再設省政府。陳儀也支持後者,因而在台設立行政長官公署,賦予大權,以訂單行法規,應付特殊的環境。這派觀點最後為熊式輝和蔣介石所接受,然此制後來卻成為台人不滿政府的原因之一。
陳儀到台,有心把台灣治好,可惜他剛愎自用,不能掌握台人,因此雖有一腔熱誠,落得台人痛恨,造成全島性反政府。
台人自日本投降,歡欣鼓舞熱望回歸祖國,孰知光復不到一年,民心大變,風起雲湧般的起來反政府,個中原因值得執政者三思。
綜合而言,民國三十六年的「二二八事件」乃人為的錯誤所導致;此即行政長官公署的設置,使台人感到與日據時期殖民地待遇無異;來台接收軍隊軍紀欠佳,導致人民反感;台人與大陸人待遇不平等,且台人少有科長職位以上;而政治的效率低、貪污者多,使台人看不起政府官員。
加上經濟上物價穩定無方,米價上揚不止,失業者多。而專賣制度與商人爭利,人民不便;語言的不通、風俗習慣的不同易生誤解,此外少數來台者以征服者姿態為非作歹,均使台人反感,終至爆發反政府的悲劇。
此次事變為偶發事件,共產黨員雖有參加但非為主導者,暴動為時雖短,然台人菁英分子被殺殆盡,加上清鄉的逮捕,無緣無故失1或被殺者不少,因而使此次事變傷亡達數千人之多,台人經此次事變對政府表示冷漠,省籍意識因之抬頭(包括後來的台獨運動),其影響至今不止。
陳儀在台主政的失敗,為國民黨黨政人員交相指責,不得已交卸職位回歸大陸,然不久蔣介石因感浙局非有老將主持不可,陳儀乃在湯恩伯和林蔚的推薦下和宋美齡的力促下,於民國三十七年三月接任浙省主席。但時局日非,陳儀雖認真工作,卻不積極主動,不過倒也解決了公務員的生活的米糧問題,並在浙省實行二五減租,起草「浙省十年建設計畫」。
陳儀在閩主政時就得罪軍統人員,到浙後又同情左傾學生,因而又與軍統人員不睦,尤其淮海戰後,國民黨大勢已去,陳儀眼見國府無甚前途,加上身旁有共黨分子的煽動,陳儀乃想投靠中共,但為其所提攜的湯恩伯密告於蔣介石,蔣乃於民國三十八年二月十六日將其浙省主席撤換,並命人將陳儀軟禁。
槍決儆眾
後時局逆轉,蔣命人將陳儀轉送台灣拘禁,參謀長林蔚曾勸其向蔣寫悔過書,惟陳堅拒不畏死。湯恩伯雖也曾託谷正綱、方治、雷震等人向蔣求情,蔣以大陸陷於共黨之手為壓鎮人心,乃於次年六月十六日將陳儀槍決,以示儆眾。
綜觀陳儀六十多年的人生,其發跡始於反孫傳芳,因而投入蔣介石摩下,陳在閩、台主政期間雖引起批評攻擊甚至反叛,然蔣對他信任始終如一,此實不易。
惟陳儀雖受孫中山思想和歐洲社會主義的影響(尤嚮往英國的社會主義),然並無深究,以至光有理想而無實行的方法,反而帶給人民更大的不幸。加上個性固執不變通,一生雖廉潔自處,但其對人民所造成的苦難,終難逃史家之貶抑。
(賴澤涵為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