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橫跨歐亞的第一條鐵路

趙學銘
user

趙學銘

1986-12-01

瀏覽數 12,000+

橫跨歐亞的第一條鐵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6 / 12月號雜誌 第006期遠見雜誌

如果說,不搭飛機,要在十六天內從倫敦到橫濱,似乎是癡人說夢。然而,這個夢或許就要在二十一世紀前實現了-渡海、穿山、過西伯利亞。

早在一九○二年,蘇聯就已完成連絡其北方廣大領土的西伯利亞鐵路。但東起海參威的這條路線,最西也只能到波羅的海邊立陶宛區的克拉培達港(Klaipeda),無法直接連絡西歐。橫跨歐亞兩洲的蘇聯一直想在波蘭之外找尋一個據點,所以一九八一年時就向西德要求:在西德鄰波羅的海的施勒斯威賀斯坦邦(Schleswg-Holsten)找一處港口,設置交通轉運站,由兩國共同經營。可是,波昂方面想到,蘇聯真正的理由必定是「戰略與經濟性同等重要」,所以五年來始終未給予肯定的回音。

漢堡是終點站

今年春天,這個構想卻再度成為西德政經界的熱門話題。焦點是歐洲第一大港漢堡。

自中古時代以來,漢堡就雄峙於易北河入北海河口,是「漢撒同盟」的頂尖商城。也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發展,使它以一城之地,成為西德的一邦,搶盡了夾在波羅的海與北海間施勒斯威賀斯坦的利益與風采。十年來,漢堡也免不了受到世界性經濟衰退的影響,市面不景氣,失業率大增。昔日繁忙的易北河北岸阿托那(Altona)區漁業作業場,如今兀自荒廢,就是漢堡今昔的顯明對照。

易北河口景象改觀

為了整建「死鮭魚一條」似的阿托那沿河一大片破敗,漢堡當局於去年特別召開國際性會議,邀請各國工程師、環境專家提供意見。在興建「設施完善的別墅區」、「大型媒體中心」等企畫案中,最讓漢堡建設局怦然心動的是:以阿托那為據點,使漢堡成為泛歐亞海陸聯線系統的歐洲終點站。

由建築師佛肯朋(Volkenborn)夫婦為首的企畫小組建議:由阿托那區開始,向東北舖設寬軌鐵路(軌寬超過一.四三五公尺的一般鐵路,如蘇聯鐵道即寬一、五二四公尺),直達波羅的海邊呂北克(Lubeck )的特拉維渡口(Travemund),然後由能載貨運車的特種渡船接駁,渡波羅的海到立陶宛的克拉培達港,接上世界最長的泛西伯利亞大鐵路,東向可直到亞洲太平洋濱的海參崴。由海參崴再以渡輪接日本,理想的歐、亞海陸聯線就完成了(見圖一)。

漢堡現有的大貨櫃碼頭就在阿托那對而易北河南岸。若在阿托那舊漁港區造一座人工「易北島」,作為泛歐亞線的歐洲終點站,從東方來的火車到易北河岸邊後就轉入地下,通過計畫中的「易北鐵路隧道」,到易北島上建得像「水晶宮似的火車站」,再設立大規模的「東亞貿易中心」,易北河口的景象就完全不同了。

以貨運為出發點

欲往東方的人,在此搭上「泛歐亞西伯利亞線」特別快車,就可馬不停蹄地繞過四分之一個地球。這條跨越歐亞的總路線,是美國紐約到舊金山間距離的兩倍多。

這個連接現有西伯利亞鐵路的交通計畫,當然是以貨運為出發點;舖寬軌鐵路的目的,是希望海參崴和橫濱來的貨櫃火車有朝一日能透過易北河地下鐵,出現在南岸的漢堡貨櫃場上,然後或水路或陸路,西歐南歐以至非洲無不可達。這樣一來,漢堡都市計畫局經建專家馮羅爾(Von Rohr)所謂「盡一切努力,使車馬匯集的漢堡成為東亞地區在西方世界的經濟前哨站」的目的就可以實現了。

漢堡市長杜南尼(K.von Dohnanyi)認為,這個方案絕對不會損害現有的其他運輸路線。

二百五十家工商業在漢堡聯合辦事處的理事主席費雪(K.-D. Fischer)也肯定:「漢堡港和它獨特的主、客觀條件絕對是成為泛歐亞線轉運站的最佳所在。」

可是私底下,漢堡人多少有些顧忌波羅的海濱的基爾市(Kiel),畢竟基爾這個北德軍港,是蘇聯眼中急欲搭連的對象之一,而基爾當局也始終虎視眈眈,渴望能扮演轉運站的角色,以繁榮他們那經濟不振的北德小邦施勒斯威賀斯坦。

雖然如此,漢堡仍然多方部署,極力先在東方「拉攏客戶」。先是爭取了一百五十家日本企業在漢堡設立「分店」。進一步盯上近年開放門戶的中國大陸,努力從經濟、文教各方面促成合作關係。漢堡經濟部大員朗格(V. Lange)去年十月訪問北平時更明白宣稱:「中共的開放是漢堡的機會......漢堡願為中國大陸在西歐的前哨站。」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世紀大工程

不管西德何處會成為東方貿易在歐洲的前哨站,德國人構想中的「泛歐亞海陸聯線」東方段都是以西伯利亞鐵路為主。但西伯利亞鐵路早就負荷過重了,尤其是最東一段。蘇聯目前已著手在最東段之北興建新的「貝加爾-黑龍江線(BAM)」。新線一來可紓解舊線壓力,二來可將到太平洋濱的距離縮短五百公里以上。

這個工程將跨越百來條大小河川,穿過七重山脈。日後要配駛時速二百五十公里的高速貨運火車。蘇聯自豪地稱這是「世紀大工程」。

搭上蘇聯的貝-黑新線後,從倫敦到橫濱一萬三千公里的路程只消十六天,可減少一○%到一五%的費用。比起現在經蘇彝士運河二萬二千公里,費時三十天的走法,優劣立見。

很多生意人較偏好陸路運輸,因為較海運省錢而輸送量大。目前的西伯利亞線上雖然不時傳出貨櫃火車失蹤的消息,「這塊近北極的大松林地好比百慕達三角洲一樣,」一位西德政府要員曾這樣形容;而且船業界一再強調「海運是往遠東最安全的方法」,他們卻也明白,泛歐亞線的興起是擋不住的趨勢。

目前西伯利亞線上,每年有六百萬個二十呎長的標準型貨櫃奔向海參崴。專家估計,貝-黑新線的年載運量約四十餘萬個貨櫃,是德國美德海運公司(Hapag Lloyd)一九八五年東亞線運輸量的四倍。難怪航運界要擔心:有朝一日,他們有些船隻要擱得生銹了。

小心引狼人室

雖然波昂當局肯定聯線的經濟價值,也在去年內閣會議上決議由交通部派員與蘇聯進行「專家會談」,研究可行性。但是西德情報局、國防部、甚至北大西洋聯盟將領等都力主謹慎從事,否則可能引狼入室。西德世界日報甚至將之比喻成希臘史詩上的特洛伊城「河」馬:「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頭一天,蘇聯坦克就可以在漢堡貨櫃場開箱派上用場了。」

此外,面對美國五角大廈戰略專家的警告,及國內船業界因蘇聯低運費而要求政府保護等問題,西德政府去年決定:基本上,西德必須在所提出的各項經濟和軍政附帶條件,為蘇聯接受的大原則下,才能同意合作;否則,泛歐亞線的轉運站絕無設在西德境內的可能。

「結果蘇聯聽說後,至今尚未和我們有任何接觸,」西德交通部長多林格(H. Dollinger)表示。

因政治歧見停頓

據報導,波羅的海的綠根(Rugen)島上,目前有三十旅東德士兵在晝夜不停的施工,要將那裏的慕克蘭(Mukran)漁村改建為大輪渡港,今年內就可完工啟用。同時,在衛斯馬(Wismar)一家造船廠裏,蘇聯正打造六艘特製運貨渡輪,足以在二十小時內裝運一○三節貨車,往返西伯利亞鐵路轉運站克拉培達港。

「莫斯科對在西德設輪渡站一案似乎已不那麼熱衷了。」基爾市在野黨領袖恩宏(B. Engholm)認為。在與蘇聯航運局長會談之後他說:「如果波昂不設法突破的話,這個案子就會胎死腹中。」

交通部長多林格卻要等莫斯科主動,他說「只要他們一有表示,我們隨時可以派專家舉行會談」。

「泛歐亞海陸聯線」,會因國際的政治與利益歧見停留在「烏托邦」

階段嗎?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取材DER SPIEGEL)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