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關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最大的焦點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無論是學界抑或市場分析人士,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預估,無不出現很大的分歧。展望2015年中國經濟,究竟是持續震盪下滑,還是處於反彈前的谷底呢?
宏觀調控 加速轉型升級
首先,來審視對中國2015年經濟成長率的各種預測。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4年10月8日發布最新〈國際經濟展望〉報告,維持該組織同年7月份做出的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2014年全年經濟增速7.4%,2015年降為7.1%。
隔一天,中國社科院發布報告,預計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將放緩至7%,比IMF的最新預測還低0.1個百分點,而與經濟學人智庫(EIU)對中國經濟總量成長的預測,一模一樣。
中國人民大學則利用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對2015年經濟指標進行了預測:2015年GDP增速將達到7.2%,同樣比前一年的經濟表現稍微低迷。綜合各界預測,中國經濟成長率呈現逐年下降的情勢,儼然成為各界共識。
「中國已告別GDP增速持續維持在8%乃至10%以上的階段,進入了一個新常態,」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撰文表示。
陸挺套用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前向世界解碼中國經濟的用詞指出,所謂的「新常態」,不是指GDP增速將維持在一個新的穩定水準,而是指中國經濟已進入潛在增速持續小幅下降的軌道之中。
針對中國經濟增長已經緩步開出低檔,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淩進一步闡述:「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難以回到9%以上,但短期內也不可能跌落6%以下。」
然而,降中趨穩的經濟表現,對中國大陸來說未必全是壞事。
回顧2014年以來,黃志淩指出,面對持續的經濟成長率下滑趨勢與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中國大陸加強宏觀調控,推進簡放政權,大力推動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正在發生積極深刻的趨勢性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失業率與GDP增長之間的關係。
以往中國大陸堅持「保八」路線,亦即堅定維持經濟成長率在8%以上,最主要目的是要保障就業,中共中央擔心GDP下跌會引發大規模失業。
隨著近兩年習李政權上台,在經濟成長率下降的過程中,就業率卻不降反升。
黃志淩以數據佐證,2012年以來,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05%~4.1%之間,2014年1~9月份,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千萬人,比前一年同期增加10萬人以上。截至2014年8月底,中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為2.37億人,比2013年底增長8.5%。由此看來,城鎮登記失業率與GDP增長呈現反向變動關係。
以改革打破不合理 更務實
再看2007年以來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每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能拉動120萬~140萬人的新增就業。而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大約為150萬,「如今新增1000萬就業,只需6.7%的經濟成長率,」黃志淩說。
保障就業與GDP增長某種程度的「脫勾」,顯示政府不必再為了拉抬經濟成長率,而祭出短期有效但長期有害的財政刺激政策。
第二個中國經濟的變化,體現於企業的獲利,並未因為GDP增速變緩,而出現大幅度虧損。
第三個變化更為明顯,中國大陸的工業占比開始持續下降,服務業占比不斷提升,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2%,已超過工業46.5%的貢獻率。
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即使是工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也取得突破,2014年前8個月,中國大陸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產值分別增長12%與11.2%,遠高於85%的製造業平均增速。
從三大變化推估,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雖然緩緩跌降,但不會改變經濟平穩運行的格局。
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的中國經濟預料更加能發揮市場作用,以改革打破不合理的壟斷和市場壁壘,利率、匯率、重要資源等的市場化改革持續進行,「國退民進」也將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2015年很有可能成為新一輪改革的真正元年,」曾被彭博通訊社評為「預測最準確的中國經濟學家」陸挺預測指出,經過兩年的鐵腕反腐,中央政府的權威上升。反腐方面,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基本出清,反腐方式由運動逐漸轉向法治,地方政府原本的「不作為現象」也會有很大改善,中央政府的執行能力上升。
「如果說2013年和2014年中國經濟承擔了反腐帶來的短期痛楚,」陸挺在大陸財新網的專欄中分析表示,從2015年起,中國經濟將開始享受反腐所帶來的紅利。
經濟運行平穩,中國勢必將持續從2014年起的改革,在「經濟走勢看政策」的中國,這無疑是一個重要訊息。
陸挺認為改革的方向,包括人民幣、利率、地方債等金融改革,除此之外,戶籍和土地改革必將成為2015年改革的重中之重。
新型城鎮化 刺激本土升級
新型城鎮化為中國致力推動的政府規劃,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兩岸研究部副研究員黃丹齊預估,新型城鎮化商機高達50兆人民幣(約台幣251.5兆元)。
黃丹齊特別指出,中共中央以往將外資投資城鎮化的相關項目,多數歸類為「限制類」,以保護本土產業。近年來為滿足大陸城鎮化欠缺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同時刺激本土企業升級,積極引進具有新興商業模式或技術能量的外資,因此將外資投入之城鎮化相關項目改為「鼓勵類」,如交通基礎設施、養老、物流、電子商務等領域。
中國華泰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彪,則曾根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第四次會議之後,即將推進的改革舉措中判讀,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一些自然壟斷行業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以及「下一個上海自貿區」、汙染治理等,皆是值得重磅期待的投資方向。
在中國持續經濟轉型的路途上,又會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博道投資高級合伙人、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國際影響〉一文中披露,做為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無疑稱得上是個「大國經濟」。
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講,「大國經濟」所發生的變化,會對世界上其他經濟體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曾有句話說:「中國買什麼,什麼貴,中國賣什麼,什麼便宜。」如今,中國經濟正面臨轉型期。轉型後,中國買賣的東西、輸入輸出的產業勢必有所變化,同時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孫明春認為,隨著勞動力成本進一步上升,中國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產業外移將不可避免。一些條件具備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例如東協、印度等,很可能承接來自中國的產業轉移,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從而帶動當地經濟進入一個長達十年甚至更長久的上升期。
「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把生產基地從中國向東協及其他低收入國家轉移才剛開始,在未來五年內將進入加速階段,」孫明春分析,這次產業轉移將給東協、印度等,包括中國自身帶來巨大的機遇。
例如,為了承接相關的產業轉移,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需要大力興建基礎設施。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經驗豐富,而且在鋼鐵、水泥、工程機械、電氣設備、鐵路機車等存在巨大的過剩產能。如果中國企業能夠積極參與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不但有利於消化國內產能,並為開拓海外市場提供了絕佳的舞台。
向中高端轉移 找新競爭力
另一方面,隨著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外遷,中國國內企業則必須面對轉型升級的挑戰,通過向價值鏈的中高端轉移,來尋找新的核心競爭力。
而中高端製造業一直是歐、美、日、韓、台等發達經濟體的天下。「中國企業在這些領域的崛起,勢必會對這些經濟體的企業產生衝擊,」孫明春表示。
孫明春相信,會有愈來愈多的中國企業在愈來愈多的中端製造業中,譬如電信設備、電子產品、高鐵設備、家電、汽車、化工、電氣、民航客機、太陽能、風能設備、軍工等領域,將躍居為國際領先企業。
根據博道投資的測算,在2014~2018年間,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估計在350兆元人民幣左右。而在2004~2013的過去十年,固定投資總額僅為204兆元人民幣。
由於中國在傳統行業已經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孫明春判斷,新增投資中的大部分應該都會投入新興產業之中。
孫明春指出,考慮到今後五年中國將要投入如此龐大的固定資產投資,加上政策大力扶持,中國在很多製造業的上游,包括半導體、3D列印、環保設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生物製藥等,也非常有可能對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形成嚴峻的威脅。
2015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主要目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57億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等。
能否達到目標,2015年是最後衝刺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