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競爭力大師的波特,開始變成了台灣家喻戶曉的名字。這是整個台灣社會—從政府、企業到各階層,開始重視「競爭力」(competitiveness)的理念、策略、及其重要性。在那次超過千人的演講中,答覆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的問題「為什麼美國競爭力是全球第一?」時,他指出:「因為美國是今天世界上最開放的社會(Open Society)。」台灣民眾逐漸相信:社會走向開放,就有機會吸引投資、技術、人才、資訊。看看中國大陸30年的「半開放」,它就已經使大陸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從那時起,「開放社會」與「競爭策略」二個名詞就融入了政府決策的思考。天下文化先後出版了五本波特這方面的專著,並且編印了這次波特訪台130頁的論壇特刊。
10月24日上午馬總統與波特安排了90分鐘的早餐會談,這兩位哈佛人是熟朋友,馬總統在市長及總統任內都有敘晤。他們討論到台灣競爭力排名的升降、推動服貿的困難及簽訂多邊貿易協定的重要。
談及兩岸關係時,總統表示我們有能力來處理兩岸問題,指出「欲速則不達」,並強調要與年輕人多溝通。波特從務實觀點指出:面對一隻巨大的猩猩,仍然要把它看成機會、看成貿易伙伴。台灣不要對大陸貿易倚賴過度緊張,美國近鄰的加拿大與墨西哥就是例子。
他並建議大陸極需要處理各種汙染的科技與人才,全世界也希望雇用中英文兼通的年輕人,這都是台灣的機會。
當我向總統問及,在不到兩年的任期當中,兩岸方面想有什麼成就?
總統表示兩岸已有和平,但還要增加互動。希望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兩岸服貿協議能儘速通過,完成貨貿協議談判,並且趕快能互設辦事機構。波特回應:經濟與政治應該分開,經濟可以增加人民實際利益,政治則是情緒的表達,容易增加疑慮。
競爭力已成為全民DNA
《遠見雜誌》做為一個財經媒體,近30年來,一直努力傳播進步觀念,使它能變成社會進步的動力,進而融入國家決策。「競爭策略」可以因時因地制宜,但是「競爭力」─提升國家、企業、個人的財富能力─的重要性,已經變成了大家的DNA。
而令人失望的是:台灣目前正如當前歐美民主國家一樣,陷入共同的困境:主張有理,實施無門;也就是「有道理,無道路」。兩岸貿易協定在立法院擱置即是一例。
國會中的路障出現在每個關卡,反對的聲音出現在每個法案。其中混雜了個人之私,財團之利,政黨之鬥,及眾人之冷漠。束手無策之中,也許只能求助於人性中的「善良」,以及尋求衝突中的「共識」。
要把進步觀念變成國家政策,還有艱辛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