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怎樣的民主?怎樣的基金會?

林蕙娟
user

林蕙娟

1990-12-15

瀏覽數 12,750+

怎樣的民主?怎樣的基金會?
 

本文出自 1991 / 1月號雜誌 第055期遠見雜誌

一如談起諸葛亮會讓人想起他的羽扇綸巾,「永遠的戰將」已成為關中褪不去的標記,即使失去了戰場,在一般人眼中,他的每個動作,仍像戰袍加身,蓄勢待發。

「永遠的戰將」也永遠是引人爭議的焦點。關中將他在黨工時期累積的人脈、金脈資源及政治理念,充分應用在民主基金會,而往日對關中的毀譽,也同樣轉移到民主基金會。

如果將國民黨長期執政以來的問題濃縮成一齣戲,民主基金會的成立彷彿帶出這樣的場景--黨主席李登輝大聲疾呼黨內要團結,每個字都加了重音,並做出雙手往下壓的手勢,關中則用一貫的語調回應說,要鼓勵黨內競爭。在雙方都強調自己愛黨愛國的同時,存在若干理念的差異。

「年初政爭李登輝還處理得不錯,」立法委員林鈺祥表示:「現在唯一的後遺症就是民主基金會。」他所屬的立法院最大的次級團體集思會,挑明了民主基金會「不應假民主之名,行黨分裂之實」。

相當瞭解國民黨的民進黨顧問許信良,似乎也不願見到民主基金會的勢力壯大,明指它是「國民黨保守勢力的公開組織」。

對民主基金會樂觀其成的國民黨內、外人士也另有一番見解。總統府資政李煥說:「很多人提到要團結,但團結必須以民主開明為前提。」和關中同樣曾任組工會主任的宋時選,還以「很爽」來形容樂見關中能把他一生中想做、想說的做到。

民進黨新潮流系大將林濁水則認為,民主基金會要保存政治實力,勢必要打入社會基層、參與選舉,「以民主手段來爭權是無可厚非的。」

成立聲勢浩大

從來沒有一個民間基金會能在一個月內,像民主基金會一樣,獨得媒體寵愛被大幅報導,而黨營的中央日報有意冷落,幾乎全面封殺相關新聞。

也從來沒有一個民間基金會成立的聲勢,可與民主基金會匹敵。五院院長、資政大老都參加了開幕酒會;到目前為止已有一千六百多位遍及全省各地的學術界、民意代表、工商界、社會人士,說是認同民主基金會的理念也好、與關中個人的私人情誼也好、跟著朋友湊熱鬧參加也好,雖與關中親疏各不同、對民主基金會的期待不一,但都留下自己的簽名,成為民主基金會的發起人。

儘管民主基金會一再表示,發起人不等於會員,不用繳會費,沒有什麼權利、義務的關係,而僅只於表示支持的意義。但除去部分「會打電話來,問什麼時候有晚會之類摸彩活動?」的發起人外,外界關注的是,以關中與學、政、商界的深厚淵源,支持民主基金會的人,必要時可以凝聚、動員成什麼狀態?

執行長丁守中說,民主基金會並非一般純學術團體,「而是與政治實務相結合,」基金會的走向,是由商界提供財源,協助學術研究活動推展,將研究成果提供給民意代表,進而影響政府公共政策的連鎖關係,來發揮政治影響力。

轉移參政方式

在「以民主再造中國」的宗旨中,由下而上的「黨內民主」、改變國民黨的體質,則是民主基金會一再強調的。

包括關中在內,民主基金會的催生者及主要幹部如李勝峰、丁守中、賈毅然、高永光、楊泰順等,除了學者身分外,也兼具黨政資歷,因此民主基金會的成立,可以說是他們參政方式的轉移。

以曾任職文工會、現為政大教授的民主基金會活動組主任高永光為例,他感慨:「自己學政治,又在實際黨務工作中發現不民主的地方,總希望有個基金會,把二者的鴻溝填滿。」

一些參與民主基金會的學者,也表露出無意孤坐學術象牙塔的意願。身兼民主基金會政策與民意研究中心主任的政大教授楊泰順認為:「今天是講團隊合作的時代,我要繼續單打獨鬥?這會限制我的發展。」其他數位參與基金會發起的學者也直言,自己在報章上零星發表言論、偶爾參加活動的影響力有限,「在民主基金會發表論文,讓自己有個地盤可發揮,」政大教授雷飛龍說。

成立一個多月的民主基金會已舉辦過一場大型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約三百多名,並有政界人士出席旁聽;在展現號召力的同時,民主基金會能否依原定計畫,在九一年舉辦五次的大規模學術研討會,發揮實際影響力,仍有待觀察。

曾受邀請多次、卻一次也沒參加民主基金會活動的台大教授李鴻禧甚至尖銳的批評,雖然民主基金會有數百位學者支持,但多似「莒光日教學那些人」。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為選戰造勢

對於外界質疑學術形象,民主基金會每每在辯駁中提到美國傳統基金會--也是有明顯意識型態,傾向共和黨保守勢力;也結合學、政、商界人物,目的是對政府政策發揮影響力,且能得到社會尊重。

但由於民主基金會的組成核心分子身染敏感色彩,發起、動員方式又與為選舉造勢雷同,外界自然對它的政治實力敏感。

「民主基金會目前的學術活動只是暖身而已,」政大教授黃越欽認為,它的重正功能還是朝政治性走,「是與財閥、學者結合的新型派系。」

為免徒增中央的疑懼和自身的困擾,民主基金會不邀約高層黨政要員加入發起行列,但引人側目的政治動員力,仍展現在它能集結上自中央下至地方的民意代表,和統稱「關系人馬」、對關中絕對效忠的基層黨工和地方人士上。「這些朋友無論在任何情況都支持我。」關中對這批朋友相當有自信。

五十三位發起立委來自七個不同的次級問政團體,但媒體的目光仍不由地凝聚在強調黨內改革的新國民黨連線「全員參加」上;另外,「各縣市都有人脈幫民主基金會拉人,」前「雙十園」副社長趙中偉說:「不少認同關中個人理念,或對李登輝、宋楚瑜不滿的人都進去了。」

以台中為例,因關中曾任省黨部主委的淵源,吸收發起人最具成效。近三百位台中發起人囊括民眾服務社、民意代表、後備軍人系統及農工商會、救國團、獅子會等社團重要負責人。

有民意就是主流

九0年七月,民主基金會籌備之初,核心人物關中、陳炯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不諱言,在選舉時,「基金會可以用資金及專業知識支持理念相同的人參選」、「以輔選經驗全力配合」,但幾個月後,民主基金會似不單打擊、疑慮,而將選舉時的功能淡化處理,「發起人參選是個人的事,不能與民主基金會混為一談。」陳炯松改口。

執行長丁守中表明,民主基金會在選舉時是推出政策選項,並非人的組合,「提出理念、政綱、政策來參與,到時會有很多候選人認同,就能掌握言論市場。」丁守中信心滿滿地說。

「時勢所趨,誰的民意基礎較厚,誰才是主流!」台中的民主基金會主要發起人魏吉助語氣激昂:「不能老是由上而下,派我們不認識的人,告訴我們應不應該參加民主基金會什麼的。」

籌組期間,有些要加入民主基金會的政治人物,確曾被國民黨的黨工幹部勸阻,「要我稍安勿躁,靜觀其變。」,在加入之後也「受到長官特別的「關懷」。」的幾位發起人說。

政治學者黃越欽相信,民主基金會一定會在選舉中扮演角色。在黨內中央委員、中常委員的票選時刻,「還是用國民黨本身那套方式來演練,」黃越欽舉例,像配票、政治利益的約定、資源分配等;而在全國性的選舉中,民主基金會吸納的文宣種子、各式選舉人才的動員力量也不容黨中央忽視,「所以李登輝也一再希望它能為黨所用。」

小巫見大巫

然而對於民主基金會是否能成為國民黨、民進黨之外具威脅性的第三勢力?幾位學者抱持相當保留的態度。

「市場占有率已被嚴重瓜分了,」黃越欽表示,政治非常現實,為了得到資源,曾是「非主流」的人也會向「主流」凝聚,成為「主流」。

「誰當家,誰的資源就比較多,招呼一下,就靠過去了。」李鴻禧觀察,不少以前關中培植的人馬及地方派系,現在已跨介關、宋之間,「說是因民主基金會動員,而會傾向關中,未必見得。」

即使如外界傳聞,民主基金會已籌得近二億元資金,一位大企業負責人向「遠見」透露,關中如果募款,他能給就給,但比起國民黨所能動員的龐大財力,「仍屬小巫見大巫」。

即使關中本人一本「政治名分於我何有哉」、「要花幾年時間投入民主基金會」、「從事學術活動」的態度;而他的朋友仍對他有所期許,「要實現理想,應該還是要有那個位子。」立法委員張世良認為。「他這個年齡應該是獲重用的時候,」立法委員陳癸淼也這麼說。

政治實際上的變數仍多,為民主基金會把脈的學者幾乎一致模稜,「要說它能發揮什麼大作用不可能,要說它一點都沒發揮也不可能。」

關中是否會藉民主基金會這個自闢的疆場重新攻城掠地,仍待時間來解答。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