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建築歷史,除了古老而穩定的兩河流域、中國、印度、馬雅等傳統建築外,在埃及有追求永恆的金字塔,希臘羅馬有追求宇宙秩序的神廟,中世紀有追求神聖崇高的哥德教堂,文藝復興有追求和諧完美的公共建築,巴洛克有追求華麗動感的宮殿,19世紀有追求工業革命的巴黎鐵塔,20世紀則有追求社會平等的簡潔平價的方盒子建築(現代主義建築)。我們要問,下一步呢?我們追求什麼?
隨著20世紀的結束,建築界正多方探索屬於21世紀的新理論,面對網路世代全新的社會關係、面對地球過度開發的環境關係、面對經濟高度競爭下的人與人、人與建築、建築與城市的複雜關係,21世紀,建築該往何處去?我們追求什麼價值?
Wait!21世紀建築理論的新發展,不是應該由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劍橋、牛津等建築學院來探討?並在紐約、洛杉磯、倫敦、巴黎、巴塞隆納等城市來興建驗證嗎?台灣雖然已經不乏大師名作,但,有可能是新世紀的理論發源地嗎?
即將於本月23 日完工落成的「台中國家歌劇院」,世界最權威的建築雜誌與主流媒體都曾經大幅刊登。建築師伊東豊雄在這座房子中強調「建築要像大樹,是可以呼吸的有機體,而非無生命的絕緣體」「即使生命力最飽滿的小孩,在室內待久了,一到戶外就活蹦亂跳,這是人類的生理本能」。
顛覆人類內外在感知的歌劇院
伊東先生創造了「室內像戶外、建築像城市、空間像人體器官」的狀態,台中歌劇院不再是僵硬的硬體,而是像果凍一樣的軟體,又朦朧又模糊、又實又虛,又具體又抽象,又內又外,周圍的城市空間幾乎被吸進建築空間中的一種中介狀態(in-between)。
《紐約時報》以全版篇幅介紹台中國家歌劇院,認為這件作品是伊東建築哲學總結,它顛覆人類內在與外在感知,完工後,會與20世紀末法蘭克蓋瑞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一樣,將是史上傑作,引領世界風潮。此刻,台灣如此接近世界建築理論核心。
此刻,也千萬不能忘記推動傑作「背後的業主」台中市政府與胡志強市長,因為如果沒有宏觀的業主一開始設立目標、中間排除萬難、最後堅持到底,就不會有如雪梨歌劇院令世人讚嘆的台中歌劇院。此刻,我想起建築史上的一句話:在跨越新舊世代時,有遠見的業主,才創造出偉大的建築。
(作者為亞洲大學副校長;本專欄由劉育東、劉維公、姚仁祿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