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談判式溝通,叛逆小孩也聽話

專訪荷蘭青少年問題專家 迪溫頓

張德齡
user

張德齡

2014-10-28

瀏覽數 41,500+

談判式溝通,叛逆小孩也聽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4 / 11月號雜誌 教出全世界最快樂的小孩

小學生霸凌可怕嗎?很多大人可能認為,小孩子只是打打鬧鬧,有這麼嚴重嗎?可是在荷蘭,卻有不一樣的做法。

同學自組小法庭 審理霸凌投訴

前幾年,荷蘭小學生霸凌情況頻繁,很讓學校傷腦筋。當時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迪溫頓(Micha de Winter)教授提出「校內和平法」(Peaceable School),全荷蘭有600多所小學加入,成效出奇的好。他們的方式是,讓小朋友一起討論「霸凌」,並自己推派「小仲裁者」。

這些仲裁者必須是滿10歲以上的高年級,有的由同學選出來,有的毛遂自薦,然後組成學生的「小法庭」,審理小朋友的投訴案件。學校會訓練這些「小仲裁者」如何做好工作,同學也認為,擔任仲裁者是一種榮譽,都會主動想將工作做好。大部分的霸凌案件,例如叫別人不喜歡的綽號、拿別人的東西、嘲笑別人、吐口水、打架等,最後解決的方式,就是兩個小朋友互相道歉,握手言和。

老師不必扮警察 用心傾聽比喊口號重要

「老師在這個時候也不需要當警察,一直喊著『要大家互相尊重』的口號,只有讓孩子親身參與,傾聽他們的聲音,比起說教有用,」迪溫頓教授說。

迪溫頓教授是荷蘭著名的兒童與青少年問題專家,著有《兒童是未來的公民》(Children are follow citizens)。常接受外國媒體採訪的他,常被問到,「你們國家的兒童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怎會還會有霸凌?」這時他會解釋,荷蘭兒童相對其他國家快樂,但還是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他認為,荷蘭小朋友快樂的原因,主要是和父母有良好的溝通,父母也尊重他們的選擇,願意傾聽他們的聲音。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迪溫頓笑稱荷蘭式的管教方式,是一種「談判式」的溝通。他以自己的女兒為例,女兒14歲時,某天晚上要去舞會,他心裡希望女兒早點回來,但還是先問:「你幾點回來?」女兒回答:「不知道,大概要凌晨4點吧!」「不行喔!你才14歲,一個人在外面很危險,要早一點!」然後是不斷地問答。他分享,重點是告訴女兒,不希望她晚回家的原因,而不是直接告訴她,應該幾點回家。

先開放討論 再適時機會教育

同樣的原則,他認為在學校也是如此。例如他參觀一所學校,老師和同學正在討論如何處罰霸凌的小朋友,他們早在黑板上寫出一長串建議,忽然有位小孩舉手,「如果霸凌小孩一直再犯,怎麼辦?」另一位小朋友天真回答:「那我們應該將他處死刑呀!」頓時,引發大家一陣討論。

迪溫頓常舉這個例子,老師不是把問題丟給學生們自己解決就算了,而是要在旁監督,並給予適時指導。這時,老師就要解釋為什麼不能用死刑,並且給予小朋友正當的觀念。

他認為,讓孩子發言,給予他們更多的選擇與討論,有時可激起更多的火花。例如,某次閱讀課,老師讓小朋友投票選擇想念的書,結果大部分選擇其中一本,當老師開始閱讀時,另外沒選到書的小朋友開始哭,結果老師問大家該怎麼解決?一番討論後,孩子們決定下週再讀另一本書,問題就解決了。

引導孩子討論自己的事務、並與小孩談判式溝通,讓孩子主動思考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是荷蘭成功的教育方式。從這個過程,孩子們可以學到服從多數的意見,但同時也要尊重少數的聲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