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告別NG操作,你一定要知道的六大觀念

你的基金知識及格嗎?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14-10-01

瀏覽數 30,750+

告別NG操作,你一定要知道的六大觀念
 

本文出自 2014 / 10月號雜誌 你所不知道的新五大醫療危機

台灣人愛買基金,但真的懂基金嗎?在《遠見》本次的基金觀念題調查中,四題中有三題的答對比例未達六成、也就是不到60分,顯見多數基金投資人的觀念「不及格」。「常常有人買了基金後,才問我:『我買這檔基金好嗎?』這不是應該在買基金前就研究好的嗎?」晨星台灣經理曾淑雲疾呼,投資的第一堂課就是「搞清楚你買了什麼!」

然而,在台核備銷售的境內、外基金大約有1600檔,如何搞懂、進而抓出投資標的,確實傷腦筋。其實,投資基金不必聽人報明牌,只要搞懂六個觀念,就能掌握基本知識、告別NG操作。

觀念1〉衝量自己可承受風險

首先,選擇基金,你得先搞懂如何評估風險。「而評估風險的第一步,其實是先了解自己對風險的承受程度!」聯博投信副總江常維說,在申購基金時都會請投資人自評投資屬性是「保守」、「穩健」或「積極」,這也是理專或基金公司幫忙挑選基金商品的憑據。

例如,保守的投資人就不被建議購買風險收益等級為RR5的商品。「風險收益等級」從RR1到RR5五個等級,數字愈高代表風險愈高。一檔基金的績效是否穩定、表現如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評等」。

觀念2〉參考專業機構評等

晨星(Morningstar)、理柏(Lipper)是最為人熟知的兩大國際基金專業研究與評鑑機構。其中,晨星採一到五顆星給分,五顆星評價最高;而理柏則是分一到五級,最高等級被賦予「Lipper Leader」的肯定。「不知如何選?不妨參考專業機構評等來限縮選擇範圍,從同組別中挑選評等較高者,」她建議,以晨星評等來說,如果是成立三年以下、沒列入評等的新基金,但其經理人團隊過往操作過的基金都獲得不錯評級的,也值得考慮。

觀念3〉搞懂基金風險指標

若要深入看一檔基金的報酬與風險,有幾個不可不知的指標,包括年化標準差、α、β與夏普(sharpe)等指數。「看基金指標,最重要的是標準差與α值!」德盛安聯投信產品首席陳柏基說,標準差是指基金淨值的波動風險,數字愈大波動愈大,若是追求績效穩健,就要選數值較小者。

他解釋,α值是超越基金指標指數(benchmark)的超額報酬,最能代表基金經理人「主動管理、創造收益」的指標。看基金報酬率不能只看半年、一年,也要參考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期。但一味追求報酬率可能忽略風險,可以報酬率除以風險波動率得出「風險調整後報酬」,或直接觀察「夏普指數」,了解每一單位風險可獲得的報酬有多少。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觀念4〉認清債券評等

台灣投資人近年流行買固定收益型商品,債券類基金、特別是高收益債賣得火燙。光看在台銷售的境外基金,高收益債基金的國內投資人持有金額,八年來暴增約四倍、約新台幣1.2兆元,已超過整體境外基金的1/3。但在《遠見》調查中,卻發現不少投資人並不清楚高收益債的風險屬性,不知道債券該如何分評等。

「債券評等BBB(含)以上屬投資等級,以下就是非投資等級,也就是俗稱的『高收益債』,」施羅德投信副總張翠玲說明,非投資等級債券因為違約風險較高或未獲國際評等機構認證,因此付給投資人的利息就比較高。此外,購買債券還得觀察「殖利率」與「利差」。陳柏基表示,殖利率與債券價格成反比,價格愈高、殖利率愈低。而利差則是一種「風險貼水」,若所買債券與無風險債券(如美國公債)的殖利率利差過大,要注意違約風險;若利差過低,則反映債券價格已漲太多,不宜追高。

觀念5〉高配息不一定好

「許多投資人購買債券是為了領取配息的固定收益,卻忽略了配息可能來自於本金,」張翠玲說,高配息不一定好,表示潛藏較大的違約風險,而且配息不一定只是債息,還可能來自資本利得與本金,「本金一直配出來,就犧牲了可累積複利與創造資本利得的空間!」

「買債券基金不要只著眼於配息率,更重要的是看『總報酬』,這才是基金投資的本質!」江常維也提醒,投資人除了參考基金的配息歷史,還應詳閱公開說明書,清楚配息政策。對於後QE時代升息威脅,她建議毋須怕債券價格下跌而出脫債券,「若把持有時間拉長,藉著票息收入再投入殖利率更高的債券部位,總報酬也會拉高!」

觀念6〉資產配置、分散風險

基金與其他投資無異,都要考量資產配置,以此分散風險。「但台灣投資人的資產配置可以做得再好一些!」江常維分析,台灣境內、外基金加總大約5.4兆元規模,其中47%在債券等固定收益型商品、41%在股票型基金,股債平衡型基金只約6%。她觀察,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風險提高,像是平衡型、多元資產等一檔就能做到風險分散的基金,將會愈來愈受青睞。

「想隨年齡做資產配置,有個簡單公式:『100減年齡,等於股票比重』!」曾淑雲舉例,30歲的年輕人就可以有70%的資金放在股票型商品,另外30%配置在債券。「就算債券也要避險,不要單壓一個券種,可買多元券種的組合式債券基金!」陳柏基建議,平衡型基金是多數人可考慮的,但如果要追求積極成長,就要選擇能夠抓對經濟輪動、創造最大α值的基金與團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