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經濟自七0年代以來,其成長率就大量減少。在一九七0年以前,這種成長率總在五%以上,但在此後節節下降,到了一九八0年代上期則不過二%而已。其所以致此,有下列數因:
一、軍事負擔的沈重:蘇聯的國民生產毛額只有美國的一半,卻要支持一個與美國相等的軍事設施。近年來就有大量的資源從經濟部門轉用於軍事部門,使其工業投資不能不減少;而且由於其優秀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大部分都被用於從事有關國防事業的研究與發展,又使其工業投資的品質受到傷害。 二、勞工的缺乏:早期從事工業化時,因有大量農業過剩勞工可用,所以經濟成長得以迅速進行。現在這種勞工已不可求。更重要的是由於六0年代以來其人口出生率大減,死亡率大增,結果勞動力的成長也就大量下降。這對於蘇聯經濟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
效率最差的典型
三、農業經營效率的低落:蘇聯農業是世界上經營效率最差的一個典型。其每人平均產量只有美國的一0%到二五%,今天蘇聯農業仍使用了全國勞動力的三%,其每年投資亦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如不能有所改進,則對整個經濟所產生的拖累自極巨大。
四、生產力增加緩慢:蘇聯勞工的生產力比其他工業國家都要低,只有美國的二%、日本的五分之三、西德與義大利的一半。更重要的是這種生產力的成長率近年來亦不斷下降。例如在一九六六~七0年間,成長率為三.二%,到一九七一~七五年間則減為二%,到一九七六~八二年間則又減為一.二%。
尤其是計畫機能不能發揮效率,關係更為重大。這種機能在三0、四0年代由於經濟結構簡單,還可由主持計畫者事前擬訂目標,然後責成各部門遵從,而不致發生嚴重的不平衡現象。但到了八0、九0年代,蘇聯經濟結構已經發展到非常繁複的程度,只憑少數主持者之意想與判斷又如何能避免重大錯誤的發生?
戈氏上台六項改革
經濟成長率既如上述不斷下降,國民生活水準自無法改進、就發生一種很奇突的極不調和的現象:它在軍事政治上是世界超級強國;但一般平民所過的生活又與第三世界相去不遠。
到了八0年代,戈巴契夫於一九八五年三月出面主政,立即宣布要「重建」生產的物質與技術的基礎,要紓解各種約束,建立一個「開放」的社會。其具體的內容約有下列六項:
一、工業的現代化:全國的生產設備大都過於陳舊,應行更新,並預備在一九九0年代的早期完成三分之一。
二、決策分權的加強:為增加計畫機能的效率,中央設計局只擬訂長期發展計畫,各企業日常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都由其自行處理,中央設計局不干預。各企業經營獲利後,亦可由其自行決定用途,以求本身的擴展。
三、私人部門的擴大:對於成衣、家具、織毯以及計程車、理髮美容、水電修理與小型建築等業都鼓勵私人經營。在農業方面則准許集體農場分租一小部分土地給私人耕耘,其所獲利潤亦可由私人分享。但對於中介買賣活動,如零售業、批發業則一律禁止。對於勞工亦禁止雇用,不過合作社不在此限。
四、人力運用的改進:對於能力薄弱的計畫人員與企業經理應予撤換,對於辦事不力的勞工亦須加懲罰。對於科學工作人員之薪水與獎金則予以增加。
價格不能反應供需
五、價格制度的合理化:要使生產效率提高,則其價格須能反應投入與產出之相對的稀少性。為了辦到這一點,整個價格制度自須全面改進,以使其能反應供需情況。
六、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為增強蘇聯在世界經濟上的地位,它一方面應與歐洲共同市場以及其他工業國家保持密切關係,同時亦應設法參與「關稅暨貿易總協訂」、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等組織的活動;另一方面則應鼓勵外人前來投資,以便吸收其技術與管理技能。
以上是戈巴契夫對蘇聯經濟改革所提出的構想,但是,五年以來,卻很少付諸實施。就以最近一個一九九一~九五年的五年計畫來看,其中對於生產貨品的種類及其數量的決定就仍操在中央設計局手中,對於價格改革要延遲到一九九二年才實施。
因此,現在一般日常用品如肥皂、糖、茶、筆記簿、香菸、香腸、牛肉、水果乃至蔬菜都仍缺乏。人民手中所多的就只是盧布(蘇聯貨幣)。一旦市場上有這些物品出售時大家就會前往搶購。據傳有一位公務員所儲存的肥皂就夠五年之用;有一位學術界人士家裡就有五部冰箱,以便隨時儲存搶購來的食物。
不承認私有財產
由此可見,五年以來,戈巴契夫的政治權力是增強了,但是,從經濟的觀點看來,他實在做得太少、做得太慢,與預期的目標相距頗遠,自不能視為成功者。
何以會如此呢?一方面當然是由於這種改革甚為艱鉅,以至阻力重重;另一方面戈氏本人的膽識不足,恐怕更為重要的原因。
先以他的「識見」而論,他口口聲聲說要推動市場經濟,認為只有制度上作興革,才能挽救蘇聯的經濟危機,重創新的生機。但是從這五年他的作為看來,他對於市場經濟真諦的瞭解實甚膚淺。
當然,他所憧憬的是一種他所謂的「社會主義的」或「管制的」市場經濟,而不是今天自由世界所推行的所謂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但是,不管是什麼市場經濟,基本上都需要具備使此種經濟得以運行的條件,這就是私有財產的承認,價格由供需情況而決定,以及獨立中介者的存在。三者缺一都無法運行自如,都不能真正成為市場經濟。
害怕經濟循環
那麼今天蘇聯的情形如何呢?第一,對於私有財產始終不予承認。戈巴契夫所想做的最多是准許私人對財產有承租五十年的權利,可准其後代繼承,但不准其為求利潤而出售。
其次對於價格的決定大權則仍操在政府手中,它可以按世界水準而訂價,但以後卻無法隨供需情況的變動而調整。最後在蘇聯市場中就只有買賣雙方,而不准中介人員或經紀人的存在,既然如此,所謂市場經濟又如何能建立而運行?
接著我們可以看看戈氏的「膽量」。今天長期生活於共產世界的人,對於資本主義體制最大的疑慮,就是經濟景氣的循環不已,而陷整個經濟於動盪不安。使他們對於經濟自由化的改革缺乏信心,不敢勇往直前。
實際上,經濟循環的產生固會肇致經濟的不穩定,但亦未始不是一種促進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只要看看今天資本主義世界各國儘管飽經危難,最後都能安全度過而持續成長,就可瞭然了。
戈巴契夫的考驗
不待言,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但世界上又豈真有十全十美的制度,只要能找到一種比較優良而又可行的制度就可以了。現在事實證明市場經濟就是這樣一種制度,就是戈巴契夫也已有此體認,只是他的觀念不夠明確,信心尚嫌不足而已。
最近由於蘇聯經濟的景況實在太惡劣了,戈氏乃委由其總統委員會中之經濟學家夏塔林(S. Shatalin)擬訂具體計畫,要在五百天內徹底消除社會主義的陳跡,建立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以示其改革的決心。
這一計畫對於各項應行興革的事項都訂有時間表,並主張由各加盟國負起推行之重任,中央政府則只扮演協調的角色。其要點如下:
一、對於國營企業與農場之出售應立即開始。到四百天後,營造業的出售須達四0%,建築業與運輸業須達五0%,服務業須達六0%。到五百天時,製造業應已售出七0%,建築業、運輸業與零售業應已售出九0%。
二、對於中央政府之軍事預算,對外援助以及國營企業之補貼等等須立即減少,到三百天後;預算赤字須完全消除,整個預算已達平衡。
三、對於銀行制度以及對之加以管理的中央銀行制度須在一百天內建立,其他各證券交易所等也須積極籌設。
四、對於價格管制應立即放寬,到四百天後必須有八0%貨物的價格完全聽由市場中之供需變化而決定。
五、對國外貨物之輸入應予鼓勵,以增加國內市場中的競爭性。
走向漫漫改革路
這一計畫一經提出即為其中最大的加盟國--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的國會所接受,並決定於十月一日開始實施。但最高蘇維埃(蘇聯國會)則未立即採行,最後經過戈氏多方折衝才告通過。
但是戈氏對其中主要的二點仍有保留。第一,他認為土地是否私有應經公民複決而作決斷;第二,對於財政與金融大權仍應由中央政府負責,不能實行分權。同時,就是夏塔林計畫本身對於一些關鍵性的問題都無解答,例如國有財產的出售究由誰購買,他們又如何購買。
因此,蘇聯經濟之重建能否成功,現尚不敢斷言。目前我們可以想見的是它這一段從共產經濟轉變成為市場經濟的過程一定很艱辛。
(施建生為台大經濟系教授、文化經研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