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哈佛人都求好心切-專訪哈佛大學波克校長談治校

金傳春
user

金傳春

1990-10-15

瀏覽數 17,200+

哈佛人都求好心切-專訪哈佛大學波克校長談治校
 

本文出自 1990 / 11月號雜誌 王永慶縱橫金三角

問:哈佛大學創校至今三百五十四年,屹立不墜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答:(一)悠久校史:任何一所傑出的大學都不足短時間內可建立聲譽的。

(二)校友及關心教育人士的支持:哈佛創校一開始就有一批對教育抱持熱忱理想的人士,奠定學校發展良好基礎。

(三)充分發揮大學自治精神:哈佛是私立大學,因此享有高度自主權,以維持學校的頂尖學術水準,校友們深知大學自治的重要,也從旁協助我們防止各方干預。

(四)哈佛大學的教授、行政人員、學生不論白天、晚上都在勤奮不懈,學校的好聲譽是一點一滴敬業精神累積出來的。

全體哈佛人的關愛

問:哈佛的精神是什麼?你認為哈佛的優缺點各為何?

答:我很難說出哈佛有那些特殊精神,因為有些特點也可能出現在其他所大學。

簡單地講,哈佛的教授、學生、校友,總是極度關切這所學校:(一)是否擁有完全的學術自由;(二)智育發展是否達到最傑出的水準。

關心哈佛的人士都十分明瞭,一所大學處於各種壓力下,仍要維持頂尖水準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每次和世界各地校友講話,總是十分感動,我從不須花時閒談運動、社會事件或一般性問題,因為哈佛人最關切的是「教育上的嚴重問題」,他們毫不在意我以批判的眼光去正視教育缺失。

校友們深知像哈佛這種一流大學也未必每件事都一帆風順,他們像父母一樣,在我坦誠說出哈佛問題後,不但不減少對學校的忠誠關懷,反而大力處處協助,哈佛就是在這種父母對子女般地「只問付出」的關愛下茁壯成長。

哈佛的優點包括:(一)擁有許多天分傑出、才能優秀的學生;(二)一流的教授群;(三)良好的設備和學術發展地利之便以及何最優秀的大學圖書館。

哈佛和其他名校共有一些缺失:

(一)重視研究甚於教學--造成教學面臨嚴重考驗。

(二)龐大支出--哈佛如此大而複雜,導致財源、組織運作和管理上均容易遭受挑戰。

劍橋學風鼎盛

問:工程科學對美國經濟發展有重大助益,為什麼哈佛沒設工學院?但哈佛學生可去修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棵,你認為和MIT如此互助的關係可以達到理想效果嗎?

答:哈佛和MIT均位於劍橋城,因此哈佛發展上認為較不需要在同一城設兩個工學院。想修工學院課的學生,可到MIT選課而不必多繳學費;MIT的學生也可免費修哈佛的課,因為有如此好的鄰校,促使兩校共同致力於學術發展,相互依存,因此麻州劍橋學術風氣鼎盛。

但是就像你剛才所問的,近幾年我們愈加感到哈佛沒有工學院的缺失,當然我們不可能再去設立一個像MIT般的工學院,造成資源重覆浪費,但是可就應用科學某些特殊領域做重點發展,以迎頭趕上。

分權式行政體系

問:你在校長任內曾就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醫學院新式教學、法學院課程修訂、國際發展、倫理教育及教學技巧訓練等方面做重大改革,在此過程中,你如何克服困難?

答:有許多方法:首先是要有充分的理由去說服一些擁有實權的人願意從事改革(我們並沒有權去「命令」他人來做)。

其次是要邀請很多教授來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找一小撮人去策畫,引起教授嘩然;第三種方法是像醫學院新式教學,採小型「實驗」式,我們先以二0%的學生嘗試新式教學法,教完後發現其他八0%的學生也想加入,就擴大推廣。

問:哈佛的行政體系是採「分權式」,在此系統下如何成功運作、管理?它有那些優缺點?

答:我倒是想反問像哈佛如此龐大而複雜的機構如果不採分權系統的話,又當如何經營?現在美國一般大企業的管理均走向「權力共享、深入基層」做法,讓最明瞭那件事的人有足夠權力去解決那個問題。

分權式管理的優點是彈性大、權力不致過分集中而腐化、提高工作士氣、激發想像力和創意。它的代價是各分權單位閒的合作遠不如中央集權那麼強,所以在解決共同重大問題時,如環境、財務等,就較困難。

聆聽教授意見

問:校長是不是耍參加每一委員會會議,以掌握全校重大發展?

答:我的管理方式是慎選每一學院院長,由各院長分權處理該院事務,而我經常和他們單獨或集體交談,以明瞭各院發展現況。

問:加大榮譽校長科爾(Dr. Clark Kerr)說你會參加每一個聘任教授委員會,是不是針對重大決策、你才如此管理?

答:校長管理的一個較好的方式,是隨時明瞭各專業教授有什麼重要學術發現或新想法,所以我相當慎重聆聽教授意見,也在這方面花了不少時間,因為學校的品質完全取決於教授的水準,如果校長太忙無法顧及每件事的話,一定優先撥時間去精選最好的教授。

問:你的日常例行時間表是怎樣安排的?有沒有每天必做的事?

答:哈佛大學很大,校長工作繁瑣,經常有許多問題迫在眉睫,所以那件事冒上心頭就得馬上去做,而沒有日常例行時間表。

但是以一年來看,我多在夏季策畫學校未來方向,或思考重要學術發展瓶頸問題的解決辦法;春季,參加典禮、演講、為校務奔波各處或籌募財源;冬季,著手寫校長年度報告、明年演講稿,稍微可以喘口氣。

哈佛校長這個工作的好處是沒有人要求我每天一定要做那些事,但是我必須親自主持每年隆重的畢業典禮,一定要和剛入學的大一新生談話,又必須審慎考評每一位即將晉升為「哈佛終身職的教授」等等。

爭取頂尖學者

問:哈佛期望教授有怎樣的水準?

答:很簡單,我們找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和最傑出的學者。

問:許多知識領域每五年就大幅度更換,哈佛曾被批評甚少栽培年輕教授而致人才大量流失,請問你們選聘教授時看不看年輕人才的未來潛力?

答:哈佛已注意到應積極鼓勵有潛力的年輕人由助理教授逐步升為終身教授,這並不意謂我們將放棄在全世界各地覓得一流人才的做法。

問:在你領導哈佛的十九年期間,美國高等教育和哈佛大學之關係有何重大轉變?

答:在我剛上任時,大學校長會議中討論的多是學生運動抗議和大學課程改革、種族問題等瑣事;反觀現在的大學校長多是在有效討論華府的重要決策,如何拓展某些研究計畫機會?如何同心協力在聯邦政府削減某種經費時據理力爭?如何共同為殘障學生訂定制度?

所以近二十年來最明顯的變化是由「各校共同問題」走向「影響聯邦政府決策」。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問:紐約時報在哈佛三百五十週年校慶專文中指出,「哈佛大學和柏克萊加大是美國僅有的兩所大學,真正全心致力於在各項學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整體而言,你認為哈佛如何能受到此種推崇?

答:一方面是因哈佛人都「求好心切」,兢兢業業;另方面是因哈佛對重大決定都相當審慎,不像有些大學想設個商學院或法學院,沒有分析未來處於「頂尖地位」所須考慮的財源、機會等條件,就貿然而行。

基本上,要保持「傑出領先」的三個要件是:(一)有領導人才全力以赴維持最高學術水準;(二)有足夠財源;(三)開創良好學校聲譽,只有好學校才能吸收優秀學生,產生良性循環。

鼓勵良性競爭

問:你在今年六月宣布明暑將辭去哈佛校長,你認為哈佛校長最須具備的條件為何?

答:哈佛校長必須:(一)對教育有強烈的熱愛;(二)對不同學術領域的知識進展有濃厚的興趣,足以決定學校的教學研究發展;(三)有足夠的行政經驗以處理每年經費高達一億美元以上的龐大組織;(四)能在大庭廣眾前侃侃而談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以及(五)能以高度誠意在壓力下做明智抉擇。

問:科爾在「校長造就不同大學」一書中,曾指出校長對校董會、校園、學校社區及社會的各項責任,如此眾多責任下,你如何就募款、財源分配、網羅教授、學程規畫及和師生、幕僚、社會人士建立友善關係等事務上列出優先順序?

答:你說的這些事都很重要,很難定出優先順序。但是其中以網羅教授最為重要,因為教授素質愈高,學校就會愈強。而以和師生、社會人士建立友誼的重要性最低,因為經驗顯示一些不受歡迎的校長仍能把學校辦得好。

問: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說:「美國公立大學近二十年因得到州政府不少財源而進展快速,」有些公立大學的科學研究設備已趕上某些私立名校,哈佛在此競爭下,將如何因應?

答:公私立大學間的良性競爭是該鼓勵的,我沒有具體證據證實那些公立大學的研究設備比私立大學好,不過所有大學都應努力向校友、政府機構和企業界爭取財源,以充實教學研究設備。

問:你的近著「大學和美國的未來」一書,仔細討論大學的雙重使命是追求真知和社會的導引力。在今年八月七日洛杉磯時報訪問中你嚴格批評「當前美國大學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分數是不及格」,是什麼原因導致美國知識分子明瞭大學對未來的重要性,卻沒有辦法應付美國的社會問題?

答:兩個主要原因是:(一)大學裡學術發展的優先順序未必和社會需要完全一致;(二)任何工作要做得好就需要錢,而給錢的單位又並不總是同意我們的想法,例如我們花上數億美元找冶癌辦法,卻以寥寥無幾的經費研究如何助人戒菸。

我們活在「背道而馳」的社會,因此像我這樣的人就應該挺身疾呼,匡正弊端,說服財源機構撥款支援社會問題,如貧窮、青年毒癮等的研究。

問:美國的大學在「社會改革」上曾做過那些努力?大學如何和外面世界合作,以達到國家長期發展目標和增進人類杜會福祉?

教師服務社會

答:(一)大學校長要常和社會人士溝通,瞭解有那些新滋生的問題,然後邀集學者來研究解決之道。針對美國的貧窮、無家可歸、長期失業等問題,我就主持過一個研討會,找一筆錢,設立「貧窮研究中心」。

(二)大多數的情形是由大學教授個人發起,例如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有一、兩位教授找我談,想研究一套戒酒癮的辦法,以降低車禍死傷率,他們出主意,我就幫他們去籌錢,讓他們實現「服務社會」的理想。

哈佛教授對改革社會的努力,不勝枚舉。最明顯的例子是東歐變局中,哈佛幾位教授協助研究規畫「如何使原來一個中央集權的社會主義國家,轉變為自由經濟體系」,經由一些對波蘭、捷克和立陶宛較有影響力的國會議員,這些教授的理想正逐步實現。

在法學院,有的教授協助司法院改進一個過分民主自由國家的犯罪法令;也有的教授草擬最近的捷克新憲法;或遠到蘇聯傳授如何建立商務法;更有許多教授正在東歐諸國辦演講會、研討會,培訓當地年輕法律人才,處理社會主義國家走向自由經濟所遇到的種種問題。

最有趣的是哈佛的傳播學教授曾指導捷克人在政府管制言論、印刷下如何辦好一份報紙。

菁英或平民教育

問:哈佛大學是不是以培育社會各行業菁英為榮?當學術卓越表現和社會平等兩目標相衝突時,又應如何求取平衡?

答:就體系內各大學的角色來看,哈佛的任務是培育各種菁英人才,很重要的是哈佛的教育目標基於個人資質,而不是家中財富情況或社會地位,所以我們努力為低收入學生爭取獎學金。

有一次普查,我們問那些條件對哈佛教授最為重要,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教授都認為擁有一流學生比他的薪資還重要。

最近一次我們向校友募款,募到原目標一半款項時,覺得差不多快夠了,校友們卻堅持多弄點錢留著用,可以多資助一些窮學生,最感人的是這些捐款給哈佛的校友因他個人財力或子女資質,並不能讓他的子女進入哈佛享用。

重視學生群育

問:哈佛大學如何由課外活動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品德和人際關係?你期望哈佛畢業生有那些氣質?

答:哈佛的大學部學生喜歡在各種課外活動施展長才,因此學校所有設備均是第一優先考慮學生興趣,課外活動很多,如運動比賽、合唱、戲劇表演、社區服務及出國學習等等。

一般傳統的教育注重考試、評分,是相當「個人化」;但是所有的課外活動都是團體活動,可以訓練學生如何和不同性向的人相處,如何妥協讓步,又如何培養組織領導力,這些群育素質是相當重要的。

另一項我在校長任內積極推動的是社會服務,目前哈佛大學部六0%的學生都曾走入社會急須協助的地方,如教貧民區的小孩、開導監獄囚犯、老人服務及教不識字的人認字,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實況。

因此,哈佛對學生的期盼,不僅在智育上,也經由美育薰陶鑑賞藝術,更重要的是藉群育的社區服務體認社會需要,養成一個公民強烈的使命感,並強化他們未來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真正發揮人學教育的社會功能。

獨特的住宿制度

問:哈佛大學部住宿制度如何配合教育目標?

答:哈佛深信「學生之間相互教育」的作用,和教授教導學生具同等教育功效,所以我們盡量設法讓學生「彼此自我教育」。

作法不同於兄弟會,而是自新生入學,就學生基本資料,加以整理,然後再均衡調配給各「學生住宿院」。所以每個住宿院都有不同人種、國家、天分的學生,讓他們不單單住在一起,還一起吃飯、娛樂、服務社區、表演、競技比賽,甚至不同的住宿院有小組研討會,校方精心設計安排,做多方輔導配合,以達培育健全人格的理想。

問:你一向注重「國際觀」,在哈佛首創國際發展研究院,你認為一所大學在教育過程中應如何在傳統和世界文化中求取平衡?

答:哈佛沒有這個問題,因為美國文化已遍布世界各國,我倒是十分擔心目前美國學生的外語能力普遍下降,而且曾去過外國的美國學生比例也遠小於其他進步國家,即使在哈佛,也不過五0%的學生曾到過他國(以畢業後一年作統計)。所以全美國僅約六萬學生在外國留過學,這個數字簡直不能和其他國家相較。

因此哈佛的努力是積極爭取最優秀的外國學生入哈佛,建立各種鼓勵制度讓學生去外國學習,拓寬國際視野。

問:你在一開始提到教學的重要,哈佛教授又被批評為「重研究輕教學」,你在實務上如何督促教授改進教學?

答:有幾種做法:(一)因為研究很容易得到大量研究經費,教學卻不能,所以我弄了一筆教學改進基金;(二)採用教學評鑑法,將學生對教授的評分詳加整理出版,哈佛的教授都對自己很引以為豪,當然不願看到學生評他教得很差,自然會用心改進,

(三)哈佛特設有丹佛教學中心,以錄影加上名師指導方式改進缺失,目前已在全校各系推展這個輔助改進工作。

(四)學校領導者一定要告訴教員教學的重要性。做法之一是在網羅或晉升教授時,慎評他的教學水準,所以我堅持哈佛每一位終身職教授一定先要教得好,也花不少時間搜集他們的教學資料,作晉升考評。

(五)未來我們希望用錄影等新技術,錄起哈佛所有課程,會對教授升遷更有實質效益。

中央集權是絆腳石

問:美國及全球的高等教育趨勢為何?你對台灣的建議為何?

答:美國優秀大學的遠景仍是十分看好,因為,我們的高等教育體系重視大學的自主發展,對任何改革的適應度大,不像西歐近年想由菁英教育改為平民教育,在制度上就困難重重;另外在科學發展和與全球知識分子溝通上,英文日趨重要,對於美國更為有利,換言之我們可自全球各國(包括台灣),聘請最傑出的學者來哈佛任教。

至於其他國家,凡是中央集權管理制度下的高等教育,都無法蓬勃發展,我想台灣的問題也是一樣,你們絕對有人才可以做得很好,只是制度上缺乏彈性,成為未來發展的絆腳石,所以你們應多觀摩一些成功的教育例子,由體系、制度大力改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