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立市竹圍高級中學(以下簡稱竹圍高中)距離人文薈萃的淡水,只一站之遙。改制高中才兩年,可說是中學級制中的新生兒,但在師資與課程設計上,卻向大學的高度看齊,把學院級的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向下扎根,讓學生能夠提早感受大學生活潑的樣貌。
改制後,竹圍高中設定了「藝術特色」、「科學探究」與「國際教育」為三大目標,希望讓竹圍高中成為一所具備藝術、科技與國際視野的在地高中。其中,藝術特色更是竹圍高中的強項。
校長吳宗珉指出,竹圍高中在國中時期就與藝術領域有所聯結,「竹圍國中本來就是新北市藝術與人文領域國教輔導團召集學校,多年來也參與教育部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深耕計畫。」這讓竹圍高中改制後,自然而然地將藝術作為竹圍高中的校本發展重點。
與台北藝術大學 大手牽小手
為了讓課程發展更多元,竹圍高中與臨近的台北藝術大學簽署策略聯盟協議書,與北藝大現在相當熱門的新媒體藝術學院有非常多的實質合作,在竹圍高中一年級開設影像藝術與科技藝術兩門選修課,二年級開設動畫藝術,這三門選修課,吸引許多熱愛科技與藝術的同學選修。
設計課程時,北藝大的新媒體藝術學系系主任王俊傑教授,便把「設計讓高中生能夠學習的新媒體藝術」納入思考。如何把科技藝術、新媒體與影像藝術這類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化方式,用年輕人喜愛的媒介去介紹給同學,是課程的設計核心。所以在教學方法上,優先採用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畫或漫畫,用這樣的表現形式,讓孩子們發揮興趣所在,進而引發學習欲望。
採用動漫畫媒介 提高學習興趣
負責實際授課的吳建錩老師與張徐展老師,兩位都是名師。吳建錩老師剛從國外求學回來,在動畫界小有名氣;張徐展老師目前是新媒體研究生,在新媒體藝術界小有名氣。兩位老師都是北藝大元老級教授培育調教出來的高材生。
教授高一影像藝術與高二動畫藝術的吳建錩老師,就發現孩子們對動漫畫的符號駕輕就熟,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的課業太繁重了,所以很喜歡課外讀物。課堂中會發現,在做動畫與造型藝術時,學生很容易進入狀況,他們覺得動漫畫很有趣,這其實也是影像藝術的一環。」
吳老師的影像藝術課程以傳統攝影為主,現在數位相機充斥,相片取得非常簡單,孩子們忘記在拍照時,想要拍得好,必須掌握幾個訣竅。「比如光圈、快門,你才會有景深、美感,那個背景才會立體、漂亮。」老師在課堂上請同學先用手機拍照,做自我介紹,讓同學對影像有初步概念,再進階到相機的構成、拍攝技巧,最後回過頭來看看,拍照完成後如何產出?
「我們把學生帶到暗房學沖洗,讓他們了解以前照片是怎麼產生的。所以我們的課程並不是只擬定在高端或非常新穎的科技,還是會拉回傳統的表現形式,告訴同學攝影是這個樣子。」同學在上這些課程時,興趣盎然,專注力與投入力都顯著提高。吳建錩老師觀察:「用同學喜愛的動漫素材引介,的確為他們的藝術生涯開了一扇窗。」
小小影格賦予動畫生命
高二動畫藝術就更有趣了。現在都是數位電腦動畫,吳老師卻要求學生使用傳統迪士尼式的手工方式,一張張手畫草稿,同學實際執筆才領會得到,動畫創作的辛苦。
「小朋友看卡通時都覺得很可愛,很棒啊!劇情很吸引人,但是他們並不是很清楚這些東西是如何產出的。」吳建錩老師笑著說,帶著同學一張張實際演練後,同學都會哇哇叫:「好辛苦噢!原來做動畫這麼辛苦,一秒鐘要畫這麼多張?」但是抓到訣竅以後,同學們會發現,「原來影格跟影格間,這麼微小的變化產生,就能讓角色的生命有所展現。」
為了讓同學拓展視野,吳建錩老師會展示自己的作品集,並請同學欣賞國際知名大師級的作品。同學看了部分風格迥異的電視卡通頻道的動畫,都會頻頻詢問:「到底是怎麼做到的?」例如一部動畫把油畫畫在玻璃上,一格拍一張,下一張要把前面抹掉再重畫,到最後這幅畫只能剩下最後一張。如此費心的動畫製作過程,令同學大開眼界。
科技藝術動畫 學習跨領域整合
吳建錩老師的動畫課聚焦影像、手繪、平面的造型藝術,張徐展老師指導的高一科技藝術,名字聽起來更酷炫,也有些技術門檻。科技藝術具有跨領域整合的特性,開設目的是讓高中生能先廣泛接觸高階的技術入門,再深入學習多媒體的跨領域整合,這樣的課程給予同學許多空間,可以天馬行空,展現屬於高中生的創意。
美國知名的PES動畫團隊,使用現成物如零錢,或是把便條紙當cheese,把毛茸茸的毛球當義大利麵,組合成動畫,轉換很多物質性東西,學生看到這種特別形式的動畫,都產生很高的興趣。
腦力激盪 考驗團隊默契
兩位老師的課,讓同學功力大增。高二選修動畫藝術的葉泓溱,利用一堂課的時間,創作出一隻有眼睛的香菇。他覺得動畫藝術很好玩,「全部都要動腦想,很有成就感。」陳品蓁同學覺得雖然畫動畫需要慢慢畫,但是可以增加想像力,非常喜愛這門課。
從沒學過影像藝術的伍庭儀與同學合拍逐格動畫,體悟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學習到耐心,考驗團隊的默契。「有些事情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要用很大心力,成果不一定很好,但過程會真正讓你成長。」
林庭蔚同學發現電視上一部看似簡單的動畫,其實有很多細節要注意,例如剪接、配音、配樂等等,都比想像中來得困難,做過一輪後,對專業人員更加肅然起敬。
科技藝術超越想像 老師腦力激盪
選修科技藝術的同學,大多對科技、電腦、程式語言方面有很高的興趣。高一的吳柏霆,從小愛玩線上遊戲,某天突發奇想:「有沒有不玩又能練等的方法?(意即開「外掛」,不用慢慢練級數)」因而觸發了對電腦程式方面的興趣,高中毅然決然選修科技藝術,一圓夢想。崔宇希同學也因線上遊戲而喜歡上科技,最想了解目前最夯的3D列印原理。簡于婷喜歡研究外星人,也選修科技藝術,卻萬萬沒想到,原來科技藝術超乎自己的想像。
在同學們喜愛的3D列印課中,老師要求分組合作畫出3D草圖,再用雷射切割方式,組合出成品。透過這項練習,同學得以了解3D列印的圖檔、技術及團隊分工,也借由小組的發表,鍛鍊口語表達與領導統馭的能力。同學也興奮分享他們參觀目前最具領先地位的台北科技藝術中心實驗室,領略最潮流的科技藝術脈動。
透過老師的課程引導,許多同學有意朝動畫或科技藝術這條路發展。伍庭儀同學就說:「現在跨領域的人才很少,懂得跨領域的技術,將來比較不容易被取代。」小小年紀,已懂得思考長遠的未來。
開發孩子潛力 適性引導發展
帶著這群高中孩子,吳建錩老師與張徐展老師都注意到,課堂上有些孩子很有藝術潛力。「有些孩子很內向,口語表達欠佳,但做出來的成品往往一鳴驚人。」吳建錩老師看到這些孩子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深深覺得幸好竹圍高中願意開設藝術特色課程,正好能讓同學及早灌注熱情,培養更深厚的基礎。
張徐展老師本身更是鮮活的案例。高中原先念資訊,內向害羞,但一堂動畫課的作品獲得老師賞識,參加比賽還得獎,「硬逼他轉考」,人生才沒走岔路。有了這段心路歷程,張徐展老師看到學生有天分,都會儘量引導,讓孩子能適性發展。
竹圍高中的藝術特色課程,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校長吳宗珉欣慰表示:「每個孩子或許不見得都會唱歌、跳舞,或畫圖很漂亮,但至少讓他們都懂得鑑賞藝術的能力,能欣賞好音樂,看好的作品,這就是我們的訴求。」
校長進一步指出,現在高中要符合的就是十二年國教的精神:就近就學。家長思維也在改變,拋棄明星高中思維,只要學校有好的特色課程,孩子肯認真學習,就會有好發展。竹圍高中有充滿熱忱的年輕教師,有趣的特色課程,校長希望孩子們進到竹圍高中,都能快樂學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