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灣東北部的金山高級中學(以下簡稱金山高中),有著其他學校所看不到的美景。視線穿過學校咖啡館的玻璃窗,就能飽覽無垠的藍色海岸,海景無敵。更妙的是,校園中不時會響起原住民同學清亮的歌聲,時常教室這頭在上課,那令人熟悉的「哼嗨呦!」就從窗戶另一頭飄進來。
找回原住民的文化自覺 保留原民文化瑰寶
金山高中是新北市的綜合高中,校內的原住民藝能專班是教育部專案,學生清一色都是原住民,其中有99%學生住校,課程特色偏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
「平心而論,原住民藝能專班是一種逆向操作的文化專班。」圖書館採編組組長黃曉慧,也是學校的公民與社會老師,說明原民專班的設置要旨。在現代文化衝擊下,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原住民的族語正迅速消逝。族語消逝的嚴重性在於,一個種族的語言若是死亡,文化也就跟著消亡。
在台灣多樣化的族群文化當中,原住民傳統文化是其中瑰寶,因此原住民專班的主要功能,就是要讓孩子在學校中,「去學習原本應該由長輩教導的傳統文化。」黃曉慧老師說。
原住民的孩子 就該唱歌、跳舞
原住民藝能專班從高一到高三,課程設計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樂舞,也就是原住民的傳統音樂與舞蹈;一部分課程核心為靜態文化,從基礎歷史文化、生活議題探討,田野工作探索等角度來切入。
樂舞課目前由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懷劭.法努司老師授課,高一舞碼是固定的,必須先學習阿美族的宜灣部落傳統樂舞。每到樂舞課,原民班同學看到懷劭.法努司老師,就會親暱地喊:「蘇老來了!蘇爹爹來了!」(老師漢姓蘇),這也是一個星期中,同學最能放鬆的時刻。
「同學一個禮拜上課5天,一天正課7節課,35學分。」原民班的學分還不算在內,又是必修,老師只能把一些無法上完的課,如族語,放到晚上或第八節輔導課。「基本上他們還是要升學的。」原民班的同學,課程壓力並不比一般生輕鬆。
精神象徵樹下 唱屬於原民的歌
樂舞課程的場域,多數在校園中,一株樹齡超過六十年的老雀榕樹下進行。同學們在廣場上手牽手圍成圈,邊唱邊跳,十六、七歲的青春歌聲,聽起來特別悅耳抖擻。
黃曉慧老師指著那株雀榕,面帶微笑解釋:「這株雀榕是學校的精神象徵。」雀榕在鄒族部落中,總是被種在男子聚會所外頭。瑪雅士比戰祭(Mayasvi)時,族人會把樹枝砍掉,讓枝幹像樓梯般指向天際,讓祖靈能走下來,所以選在這裡上課,「我們覺得是冥冥中的恰好。」
阿美族樂舞入門 感受原民文化的美
傳統樂舞對16歲的高中生來說很艱深。同學來自不同族群,一開始被要求只跳阿美族樂舞,有的不太能接受。有同學問:「老師,為什麼不唱泰雅族的?為什麼沒有布農族的?」懷劭.法努司老師有自己的看法。「阿美族靠近海邊,舞蹈像海邊潮汐波浪,很穩定不花俏,以腳步下的動作為主。基本上手牽起來,相當程度受到約束。」
懷劭.法努司老師教導同學用簡單的方式發音,漸次學習領唱與答唱,用發音去襯托音樂的旋律,越往後面變化越多,同學們都覺得很稀奇。
原住民的樂舞有嚴格的整套流程與體制。懷劭.法努司老師也利用田野影像與實際部落參訪,讓同學了解這些樂舞是在「什麼時間、場合、年齡」去跳。高二開始還需加修舞台概念、燈光配置等,好為高三最重要的畢業公演做準備。
打開自己的心房 找回民族光榮感
原住民學習傳統樂舞,也並非輕易就能上手。除了發音很難,舞蹈動作不好學以外,有些男同學也無法接受特定的表演方式。高三同學林頡揚在高二校慶前,便一直無法突破心房,覺得自己連發音「衣」跟「喔」都分不清,體力也無法負荷,更無法接受裸露自己的上半身。
當時懷劭老師都已經幫頡揚準備了皮膚衣,卻被班導擋了下來,頡揚也在與導師深談後,克服了心理障礙。頡揚家中雖是原住民家庭,但父母認為原民是弱勢,早就放棄自己的文化認同。
頡揚卻渴望歸根,原本可上更好的學校,執意要來金山高中學習「原住民文化」。自己雖是原住民,但由於原生家庭因素,導致頡揚高一時跟原民同學上課反而適應不良。到了高二,頡揚逐漸發現同學的好。「以前唸書,漢族同學吵架往往可以冷戰好幾個星期,原民班同學卻是上課吵,下課就合好。」他欣賞他們的樂天知命,「跟他們在一起,就好像跟太陽在一起。」同學的生命態度,改變了頡揚,他立志未來要成為律師,為族人爭取權益。
原民課程不只讓同學找回民族光榮感,也改變某些同學的命運。高三同學莊榕峻有嚴重過動傾向,曾犯錯有案在身,必須定時服藥。榕峻的問題,除了疾病,在於對人與社會無法產生信任感。「這孩子身上傷痕累累。」班導師汪麗玲高一時注意到榕峻,花了雙倍力氣去關懷。
幸而,原民課讓榕峻漂泊的心,找到了歸屬。高一織布課,他雖沒有耐性織完整片布,色彩卻是最鮮豔的。上族語課時,榕峻也比較安定,家裡講母語,讓他有身處部落的安定感。
以前榕峻上國語數學課,感到不知所云,被安排上樂舞課時,他像個哲學家般,說:「這才是我該做的事。」他在考卷上寫下:「他們看懂了,我看開了。」他玩阿卡貝拉,擔任鼓手,與同學自在地擺動身體,陶醉地哼唱,臉上線條也柔和了。這一幕,讓在場老師們都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原民班的同學們,從不熟悉原住民式的邊唱邊跳,到走路、上廁所,都會不自覺地哼唱,是最大的轉變。曉慧老師也注意到,高一時同學們圍成的圓都不是個圓,「根本是個變形蟲」。三年下來,同學變得愛談原住民的生活,自己族群的文化認同提升了,畢業的Amis Lising在畢業專刊《再見林班》上就寫下:「進入金山高中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我覺得我變了,變得很為我是原住民而感到驕傲、感到光榮。」
攜手朱銘美術館 學習志工藝術服務
身處偏鄉,金山高中反過頭來利用金山豐沛的旅遊資源,與臨近朱銘美術館攜手開設「現在,走進藝術!」的選修課程,期待藉由業界師資的滋養,培育出一流的專業人才。「現在,走進藝術!」是教務主任鄭敬儀的創意。「金山是新北市非常看重的國際景點,金山雖然位處偏鄉,我們仍希望孩子能具備國際觀,努力積極推動課程國際化。」鄭敬儀主任說。
這項選修課程吸引了不少熱愛藝術的孩子,上課場域有時走進朱銘美術館,讓孩子在第一線理解美術館的實際運作。「現在,走進藝術!」的課程重點,並非培育出藝術家,而是要訓練藝術導覽志工,因此在課程上,更著重孩子們對藝術賞析的理解,尤其是了解朱銘老師作品背後的創作意涵,以及肢體、口語的表達能力。
例如,口語表達課程中,老師要同學不使用語言,只依靠肢體與臉部來表達情緒。同學一開始都忸怩,放不開,在老師引導下,才漸漸玩開來。同學翟博生便深有所感:「發現要投入一件事情,就不要去在乎外在的聲音與眼光。」
志工服務導覽是課程核心,老師請同學角色扮演,例如扮成坐輪椅的遊客,去體會、設想,要如何導引美術館的訪客,最後同學必須設計出一套服務計畫。「我們希望他們運用自己的觀察,設計出一項可行的服務計畫。」朱銘美術館的教育推廣部專員練捷明解釋。
志工服務導覽的方式不一定只是導覽朱銘老師的作品,同學可發揮創意,例如介紹美術館的植物、環境或是創作理念。協同參與的美術館推廣專員曾巧竹強調:「我們注重的是同學的體驗過程,而非結果。」選修課程中也進行「手的表情翻模體驗」及「寶麗龍雕塑體驗」。同學手翻模很有巧思,翟博生同學的作品食指與其餘三隻指頭分開,名稱就叫「自由」,表達不受拘束的意念,讓人窺見金山高中同學的驚人藝術潛力。
餐飲學程 教育英才
餐飲學程是金山高中高二分流後,最熱門的學程。選修餐飲的同學,個個熱情大方,他們的精力、調皮搗蛋那一面,在老師的修飾引導下,逐漸被轉化成人格魅力。「在餐飲這條路上,就是希望有人緣,要與顧客面對面。」學程老師余玥林,希望訓練出同學帶著走的能力,在證照、理論實務上,也加開學生活動,結合專題製作。
例如旅遊實務,同學要設計遊程內容、招募團員,還要能真正出團,把一間旅行社所有的實務面向走一遍。導師李佳樺觀察,同學受過這樣理論實務結合訓練後,「做事比較積極專注,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好,站到檯面上報告,台風便穩健,也能自我精進,尋求自己不足的地方。」
每年12月聖誕節那一週,會舉辦為期5天的「餐飲週」,把所學在全校師生面前表現出來。這項活動老師只提供方向,展演方式與細節全由學生自己來,老師也會指派同學擔任總召與小組長,讓同學展現企劃書寫、跨部門合作的能力。擔任總召的蔡家綺就說:「當上總召是一種榮耀,榮耀的背後是責任的開始。」過程中除要處理各種事務,還必須培養溝通能力及保持高EQ,完成後超有成就感。
餐飲班同學除了學習餐飲理論、旅館實務等,也要考證照,課程中也會學習傳統調酒、花式調酒與沖咖啡,以學長姊帶學弟妹制度,把學習知識傳承下去。導師李佳樺認為,同學經過三年學習,變得包容、成熟,也熟稔了專業技能,贏回很多榮譽,也讓金山高中的同學,出了校門後,走到哪裡都受到師長與企業主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