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目標,但近幾年來印度的注意力一直在遠離這一目標。讓印度經濟回歸永續成長之路需要什麼?我們認為以下五個簡單的事實對印度經濟至關重要。
新政府須改善經商環境
首先,印度是一個「年輕」的新興市場。這意味著可以在未來五年維持高速經濟成長、而不必大規模改革印度的制度。一國的產出取決於它的投入,即勞動力和資本存量,以及使用這些投入的效率。當資本存量,包括基礎設施不足時,投資便成為刺激成長的最快捷手段(只要能夠獲得融資)。這是莫迪所應追求的「低垂的果實」(指容易達到的目標)。增加資源使用效率和勞動力水準則是困難得多、緩慢得多的過程。
其次,在過去幾十年中,印度服務部門已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力。工業占附加價值增加部分的比率一直保持在25%;而小型、微型企業占製造業就業的比重高達84%,這在中國只有25%。
對於印度這樣發展水準的國家來說,這可謂時代的錯誤。印度已經從農業經濟轉變為服務驅動型經濟,工業卻幾乎沒有成長,這現象絕非好事;這是阻礙製造業和採礦業發展的政策帶來的後果。中國的生產成本正在上漲,國際買家正在尋找新的製造外包地。如果擁有龐大勞動力的印度要把握這一機會,就必須哺育其工業部門。
第三,印度在世界銀行「經商便利指數」(Ease of doing business index)上從2006年的第116位(總共有189個國家)跌至2013年的134位;這是改革陷入停頓的鐵證。新政府需要扭轉這一趨勢,改善經商環境。國內和國際投資者眾多,萬事俱備,只待印度制度環境的改善,而且是持續改善。
在這方面同樣需要全面改革。可以透過改變規則以加速經商許可和環境許可的批准、簡化勞動力監管和填補司法空白等手段,進行重大改進。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現在所需要的是實施這些改革的意願及監督和問責機制,以確保官僚體系能迅速有效地進行改革。
建立財政紀律更是當務之急
第四,近幾年來,缺少財政紀律給印度經濟帶來不小代價,巨額赤字導致物價成長率居高不下,並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巨大的經常專案赤字。財政紀律應該作為當務之急,而不是留到日後解決。最後,透過與私人、非營利部門和研究單位合作,改善教育和醫療的數量和品質,對於未來五年乃至長期持續成長至關重要。新政府應該促進研究單位與決策單位合作,設計並評估創新性方案,改進教育成效,提振預防性醫療等。
印度是幸運的,幾乎每一個部門都有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人,他們有利於和公務部門合作推行這些創新。既然財政部有首席經濟顧問,為什麼不可以有首席教育顧問和首席衛生顧問等技術官僚,與教育和衛生部門主管共事?
莫迪政府能夠在這些方面取得成績嗎?莫迪顯然是擁護經濟成長的,並且他一貫認為他的成功基礎,正是在家鄉古吉拉突邦擔任首席部長時,建設公路、保證電力供應等方面的成就。印度人民黨(BJP)的競選口號是「政府最小化,治理最大化」。
政府有時可能成為問題,承認這一點讓人眼前一亮。但在全國層面複製莫迪在古吉拉突邦的成功,並應對其他發展挑戰,需要各邦政府合作,而這一點十分不確定。畢竟,影響既有利益團體的規則和法律(如勞動法)的任何改變,都會招致反對。印度經濟需要什麼,多年來早已相當明朗;新政府的挑戰在於完成該做的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