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耶路撒冷市郊的資優小學「歐菲克」(Ofek),被選上的小學生每週來這間山邊學校一天,接受資優課程。每次上課,總有艱難的題目和挫折迎接他們。但是孩子們好似樂在其中。
以色列的資優生教育起源自1970年代初期。教育部,每年安排小學2年級或3年級學生參加全國統一測驗。
小二就選出資優生 基礎課程不忽略
以色列教育部資優教育司主任瑞克美(Shlomit Rachmel)表示,測驗分兩大階段。初選測試閱讀和數學,篩選出排名前15%的學生,第二階段針對閱讀、邏輯、認知能力等再測驗。
最後篩選出全國前8%的資優學生。前3%為資優生(the gifted),其餘5%為優秀生(the excellent)。每年評量出的資優生總數約1萬6500人。
「小二就選出資優生,會不會太早?」台灣記者追問這位官員,她表情訝異:「不算早啊!還有人認為,應從幼稚園開始選拔。」
儘管天資聰穎,但是以色列的教育不特別「隔離」資優生。瑞克美指出,平時資優生仍照常上一般課程學校,每週只有一天「抽離」,加入特別的課程或學校,接受「特訓」。資優教育甚至結合特拉維夫大學、海法理工大學、魏茲曼研究院等高等學府,每週開設4、5小時的數學和科學「精銳班」,供國高中資優生研讀。
「我們還有『超新星』(super-nova)資優生,」瑞克美說,某些16、17歲的「超級資優生」開始學習大學課程,因資質優異,有教授主動帶他們去實驗室,參與研究計畫。
在台灣,一旦家中出了資優生,家長必然歡欣鼓舞,巴不得快送孩子去專修班;但並非每位以色列家長皆英雄所見略同。重點是:一切看孩子意願。即便是官方認定的資優生,是否參與資優生計畫,家長多半尊重孩子的選擇。若資優孩子參與課程不開心、不適合,多數家長就不勉強參與。
「太容易成功,對他們不是好事,」專修教育心裡學的歐菲克小學校長吉伯莉(Yaara Gibori)認為,一旦讓資優孩子認為成功唾手可得,勢必產生怠惰心,會以為不用太努力即可成功。
不斷嘗試找解答 即使失敗也獲肯定
為此,以色列資優課程更要讓他們學習挫折。在歐菲克小學的數學課中,孩子看著黑板的數學遊戲,熱情地搶著發言和你來我往的論辯,試圖回答「看起來有點難」的題目。
站在教室後方,觀察孩子對題目的爭辯,吉伯莉語調輕柔地說:「過程中,孩子雖會感受到競爭。但要讓孩子知道,不了解問題沒關係、問錯問題也不要緊。」
以色列資優教育的特性是不鼓勵競爭,而是培養自信心,挑戰更高目標。「我不覺得競爭是通往傑出的必經之道」,吉伯莉說,讓孩子體驗學科上的挫敗是好事。
同樣的討論場景和教育理念也出現在另一所資優中學「以色列傑出教育中心」(ICEE)中。當記者問了「如何讓資優生接受失敗」時,以色列傑出教育中心執行長艾肯(Arnon Ikan)反問:「告訴我,什麼『創新』?」
接著,他用典型以色列人的思考模式說:「創新,就是做沒人想過的事、不按牌理出牌。」因此,孩子必須採用創造性思惟(thinking out of box),嘗試失敗方法。
艾肯舉例說,在一次科學課中,幾位高中生嘗試用不同方式解決一個難題。實驗1年半,灰心無數次,最後什麼成果都沒有。學生們告訴老師這個令人沮喪的結果。沒想到,老師卻給了孩子一個大大激勵:「幹得好!」
學生們孜孜不倦的嘗試、不放棄尋求答案的精神,正是老師想傳授的。
【以色列資優教育 從小扎根】
◎起源:1970年代初期
◎資優測驗年紀:小學2~3年級
◎資優生:1.5~3%
◎優秀生:5%
◎資優測驗篩選的總人數:1萬6500人(2013年)
(資料來源:以色列教育部資優教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