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媒體馬拉松報導,引發社會極度恐慌,紛紛問:到底還有什麼油是可以吃的?
於是,有民眾甚至捨棄植物油,改買豬油,殊不知豬油對心血管的負擔,反而比風暴中的便宜植物油還高。而今天我要談的,是又比豬油、假油都更不健康的、真正最恐怖的油──人工反式脂肪。
近年反式脂肪在歐美引起熱烈討論。以往大家只知道兩種油「好油」和「壞油」,好油的成分是不飽和脂肪,來源就是俗稱的植物油,像橄欖油、棉籽油,其實都是植物油;壞油成分是飽和脂肪,來源就是俗稱的動物油,像豬油、牛油。但科學家發現,竟然有比壞油更壞的油,就是人工反式脂肪。
這是1903年專利註冊,從植物油經部分氫化加工而成為,含有一反式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使植物油從液態變成半固態,在使用上有動物油的優點,不幸的是,它的健康效應也徹底不同於植物油了。
這種加工後部分氫化的植物油有以下優點:半固態,可做成塊狀供塗抹使用、耐高溫油炸,且保存期限長。於是,過去廣泛用於塗抹用的或乳狀的油脂、有餡的糕點餅乾、酥炸食物、泡麵、奶精等。
反式脂肪巧克力 一天一大塊就超量
反式脂肪壞在哪?它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增加三酸甘油脂,還會降低好膽固醇,會使血管容易阻塞及發炎,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甚至研究發現,和不孕、失智、乳癌、糖尿病等都有關。
研究顯示,每天只要攝取少量約4到5公克反式脂肪,就可讓血液中膽固醇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1/4!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才會建議,每天反式脂肪攝取量不得超過總熱量的1%,以60公斤的人1天攝取量1800大卡估計,每天攝取量上限是2公克,有些摻有反式脂肪的巧克力,只要一大塊(30公克,約一個掌心大)就超量了!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從2006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包裝食品皆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而紐約市2006年市議會通過,餐飲業不得使用,美國加州在2008年立法全州禁用。目前丹麥、新加坡、瑞士、冰島也都禁用。世界衛生組織在去年通過的非傳染病防治行動計畫,也已將移除反式脂肪列入各國2025年前應達成的自願性目標。
台灣於2008年也開始要求包裝食品標示反式脂肪含量。但許多民眾不看標示或看不懂,弱勢族群和兒童往往是最主要的受害者,造成社會健康的不平等。更令人擔心的是,人工反式脂肪目前仍廣泛使用於非包裝的食物或糕點。
台灣耗費許多社會資源,對於一些人體危害還不確定的物質,拚了命追逐恐慌。但是,對於國際公認的真正危害,則又討論太少。反式脂肪就是最典型的台灣盲點,亟待全面推動少用,達成國際2025年目標。
(作者為國健署署長,家庭醫學專科醫師、流行病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