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國民黨政爭,一片熱鬧滾滾之際,媒體上遍尋不著民進黨的聲音,有人以「反應不過來」形容民進黨。
六月國是會議,民進黨內部先是在參加與不參加間爭議紛紛;而後在國是會議中與李登輝平起平坐的黃信介,口口聲聲稱李登輝「英明」,被譏為存有「李登輝情結」。
民進黨聚合了黨外時期反國民黨政權的人物及各地山頭,成立四年,在黨慶聖火點燃時、四全二次大會結束後,是否也照亮了它的前途、看清了它的路?
黨外素來存在的歧異,發展成今天的兩大派系結構愈形明朗;「在野派系」新潮流系意識型態堅強,在國家認同上力主台灣獨立,對憲政問題的態度倡言「新國家、新憲法」;民進黨中央的美麗島系對國家統一或獨立見解多元,因此提出沒有冠國號的「民主大憲章」取代現行憲法,另也有修訂現行憲法等不同的見解。
統一或被統一
台大政治系教授胡佛道破民進黨的困境:「國家認同與憲政問題的內部矛盾不解決,民進黨對外的形象就模糊。」
而近二個月來,民進黨拒絕參加國家統一委員會,及有意召開「憲政會議」等行動,又顯示民進黨中央亟欲團結內部歧見、站穩反對立場。
民進黨主席黃信介因國統會名稱不改為自由民主統一委員會而難以接受,一再表示:「國統會的名稱讓老百姓害怕,是統一還是被統一?」但多位學者分析,黃信介的卻步,是因顧及黨內新潮流系的台獨主張,也為了避免黨內糾紛。
對國民黨憲政改革策畫小組目前所做的若干決議,民進黨認為未將國是會議對憲法修訂的共同結論落實,於是決定另行籌組憲政會議,擬邀集各黨派、專家學者參與,和國民黨互別苗頭。
「對國家認同和憲政問題朝野應趕快建立共識。」胡佛指出,國家認同和憲法是超黨派的,任何國家的反對黨與執政黨一定都接受,沒有爭議;而在公共政策的歧異上朝野可以吵翻天。「國家認同是地基,憲法是結構,公共政策附著於上。」胡佛感慨,如今台灣地基不穩,結構無法建立,遑論有什麼公共政策?
對於目前台灣的各種亂象,治安不好、經濟不景氣、社會規範待建立,民進黨在公共政策上的無能,其間有人才、錢財上的窘境。公共政策力量不足。
民進黨中央黨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煌雄承認,民進黨中央沒有條件針對所有公共政策提出看法,但他也指出:「在比較艱難的條件下,要能做出事情,我們必須選擇重大、意義凸顯的來做。」他拿出一本「民主大憲章」為例。
民進黨文宣部主任蔡仁堅也以「粗糙」表示對目前民進黨對外發言的不滿意。他認為除了報禁解除,社會上出現多元的聲音,加上大量資訊的衝擊,使民進黨的正式立場有時無法「跳出來」之外,還受限於人手不足。蔡仁堅以國統會為例:「除了對名字的爭議外,如果我們有足夠的人,應有更深度的發言。」
整個民進黨中央黨部各部門加起來只有二十四個人,黨主席黃信介曾抱怨空間局促:「轉個身都會撞到人。」每年年度預算約二千多萬元,和國民黨四十多億經費有天壤之別。
民進黨內部有人認為建立「影子內閣」,除了可以發揮制衡功能外,也可為未來執政奠基。但目前民進黨立院黨團「未能有效分工合作,還是個人表現為主。」一位民進黨立委的助理觀察。
新潮流系林濁水坦承,民進黨立院黨團的確在民生經濟法案上顯不出特色;但相對於美麗島系,清楚站在中下階層立場的新潮流系有「新國會聯合研究室」,「在勞工、環保法案上,我們有特色。」對於工會法、勞資爭議法、勞基法等,新潮流系提出了相對的法案條文。 應否加強公共政策訴求,黨內外也有不同看法。
「民進黨如果真正走公共政策路線仍是死路一條。」世界新專教授彭懷恩提出與一般不同的見解,他表示公共政策路線對人才多、長期執政的國民黨有利,「國民黨比民進黨知道問題癥結在那裡,今天跟你談後勁,你跟著談;明天跟你談環保,你也跟進,民進黨根本沒有資源可消耗。」
聽人民的聲音
民進黨立委林正杰則認為,儘管民進黨內部資源有限,但如果願意去聽老百姓的聲音,用功、專注一點,仍可掌握公共政策的關鍵,「這不見得是資源的問題,而是態度的問題。」
十幾年前,美麗島雜誌提出的四大要求:「解嚴、開放黨禁、報禁、解散萬年國會」,在今天都已逐步落實,民進黨的下一個政策主張,將是它能否成大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