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行政院拍板啟動「桃園航空城計畫」。這個號稱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案,究竟是一場空城,還是能帶領台灣起飛,衝破經濟困境?全台灣民眾都在看。
3月21日午後,「遠見人物論壇」邁向第90場里程碑,特別邀請桃園縣長吳志揚以「桃園航空城:台灣門戶,亞洲核心」為題演講,包括行政院副院長長毛治國、科技部長張善政等均出席。現場還有許多桃園縣的企業家,甚至多達十位左右的大陸各地台商協會會長。大家關心桃園航空城能否成功,不只是吳志揚的政績,更是全台灣能否接軌國際的重要一役。
機場城市 要蛻變航空城
《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致詞時提及,台灣過去30年來的黃金時代已經流逝,高科技曾帶給台灣的風光也過去了,台灣悶太久了,需要一個新的藍圖與機會,表現民間的智慧、財力和衝勁,也需要政府的高執行力。
演講一開始,吳志揚先提到航空城(aerotropolis)的概念,說明航空城並非單純僅指一個具有國際機場的城市,而是要以機場做為蛋黃核心的都市計畫。他表示,桃園做為機場城市已經很久,但桃園縣真正期待能夠成為一個航空城,一個以機場為主的全新都市,擁有產業發展區與多功能都會區,產生全新的生活型態。因此,除了原本的機場功能外,還要讓產業結構變遷、基礎建設升級,以及社會環境提升。
機場居民 能互信互利
過去機場與機場周邊的關係並不和諧,機場覺得腹地不夠,周邊居民覺得機場帶來噪音,還限制了建築高度,用閩南語形容就是:「不會生雞蛋,只會拉雞屎。」吳志揚希望改變這樣的關係,從互相牽制,到互相加持;從互相妨礙,到互相拉抬。
吳志揚指出,桃園擁有最好的機會,與絕佳的地理位置。桃園位於亞太的核心,在所有亞太城市中,從桃園出發,來往各個重要亞洲重要城市的飛行時間是最短的。且桃園縣面積1220平方公里,比首爾、新加坡和香港還要大,有足夠的發展腹地。
吳志揚提到參與航空城國際論壇時的經驗。當他聽到土耳其伊斯坦堡機場已經有七條跑道時,真是嚇了一跳。他幽默地說,「不要以為土耳其很土喔。」而美國達拉斯也有六條跑道。但桃園身為東亞的樞紐機場,僅有兩條跑道,因此迫切需要第三條。
台灣為何需要航空城計畫?吳志揚表示,台灣是一個海島,內需市場不夠大,需要往外擴展時,就需依靠海運空運,在速度上和運輸能量上提升。而桃園又鄰近台北港,能連結海運,如果善用海與空聯運,就能創造更有價值的服務。
產業升級 可增30萬個工作
「台灣的產業急需轉型,」吳志揚語重心長的說,台灣傳統產業必須升級,成為技術研發、智財與育成中心;台灣也須發展國際服務業,包括法律、會計、創投、會展等產業,這部分台灣已大幅落後新加坡與香港。而這一切的轉型與升級,都能在規劃中的桃園航空城中落實。
桃園航空城總面積達6859公頃,預計投資建設金額上看5500億,是台灣史上最大的都市計畫,預計打造20個捷運都會區,預計增加30萬個工作機會,創造2兆3000億台幣效應。 目前,航空城周邊總共規劃五個區,包括了機場旁、機場捷運第一站的「台灣門戶區」,將會建置會展中心、綜合休閒渡假區等,讓台灣成為國際間的新會展重鎮。
第二區為航空新都心,建立文創科研產業園區,能成為跨國研發中心。第三區為物流經貿園區,包括國際物流運籌園區、轉運園區、國際物流樞紐辦公商業區等。第四區為行政以及金融中心,規劃國際時尚大道、國家音樂廳、劇場、大會堂、國家圖書館等。第五區為樂活優質住宅區,可規劃桃園當地具有客家特色的陂塘公園、水岸住宅、合宜住宅等,希望能吸引往來世界各地的人士進住。
整體而言,這將是台灣400年來最大規模的造鎮,也是最大規模的遷徙計畫,總計共有兩萬多人要搬家。
先蓋後遷 讓居民快樂搬家
航空城的規畫原則是一站一特色,希望以大眾運輸樞紐為導向,並以「前店後廠」的概念,形成產業聚落與串聯,以期導入低耗能、低用水、低汙染、高附加價值等「三低一高」產業。吳志揚指出,去年底,桃園航空城計畫已通過大部分地區的都市計畫,今年將啟動土地徵收與工程規畫,預計2016年進行第一階段開發。然而,桃園航空城開發計畫將會影響8000多戶、2萬5000人,相當於是台灣史上「地表最大的移動」。
吳志揚坦言,目前台灣推動政策的時候,最害怕遭遇土地徵收問題。對此,他也提出了創新的先蓋後遷政策。之前全台各地的區段徵收都是先把居民遷走,讓他們到外面租房子,二、三年再用抽籤方式,決定他們分配到的土地,居民得自己蓋房子,再搬回來,過程中容易衍生很多糾紛。
因此桃園縣計畫先蓋後遷,先把要遷居者的房子依照他們的意願分配好、蓋好後,再讓他們高高興興搬家,好避免爭議。他強調,這是與民眾站在一起的都市再造,秉持「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理念,就會減少許多阻力。為此,桃園縣政府已召開10場大型與100場的居民小型說明會,經過修正之後,還會陸續舉辦,向民眾說明與溝通。也跟交通部一起合作,建立永久駐地工作站,讓有疑慮的民眾可隨時前往發問。
拼競爭力 留給後代遠景
「找回台灣的競爭力,這是最好的機會,」吳志揚說。桃園航空城預計規畫500公頃的產業專用區,未來還將進駐文化創意、氣候變遷、海量數據(big data)等具有前瞻性的相關產業。他表示,這也是台灣未來需要的。因為目前桃園平均一個人有三個工作機會等他,但還是缺工,就是因為沒有創造年輕人喜歡的工作類型。
「我對這片土地有責任,促進產業升級,留給後代遠景,給他們文明、智慧和環保的生活環境,一座他們值得驕傲的城市與國家,」吳志揚總結地說。
開發案催生者 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
航空城計畫 是推動台灣發展的旗艦
「桃園航空城這樣一個規模的開發案,一定是推動台灣未來30~40年發展的旗艦,」受邀致詞的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說。毛治國從擔任交通部長到現在,一直是桃園航空城的重要催生者之一。毛治國表示,桃園航空城具有時間和地緣優勢,在兩個多小時內,就可以直通亞太重要城市。機場、台北港和高鐵桃園站三顆蛋黃齊發,未來進入桃園航空城,能迅速和全台灣接軌。
航空城要承載多少東西?毛治國認為有三大任務。第一個,要達成東亞樞紐機場的目標,因為「沒有『航』,就是一個空城,『航』一定要到位!」第二,這個大型造鎮都市計畫,需將生活、生產和生態「三生」結合,做全球華人生活模式的新典範。第三個,帶領ICT(資通訊科技)產業轉型。
科技部長張善政稍後致詞時回應,台灣ICT發達,但國外認為台灣硬體發展較佳,缺乏軟體,其實台灣有很多應用創意,卻苦無練兵之地,希望航空城能成為契機,發展智慧觀光、智慧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