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製造業而言,外勞是補足勞動力不足的重要來源,但勞工團體卻認為,外勞是壓低薪資的元凶之一。
台灣的外勞人數從2001年的30萬4605人增加至2013年的48萬9134人,成長60.6%,其中產業外勞則從19萬1671人增長至27萬8919人,漲幅為45.5%,其餘則是社福外勞(看護外勞)。
即便外勞年年增加,仍無法滿足產業需求,主因是台灣年輕世代工作偏好度改變,傾向從事服務業,不願意到製造業。一位不具名的廠商指出,有位員工作了3年,月薪3、4萬元,已算「半出師」了,逐步往師傅升遷,月薪還可望高一倍,卻辭職不幹,理由是技工全身髒兮兮,交不到女友,寧可到KTV拿月薪2萬8000元。
先改善勞動條件 再評估開放外勞
有些產業更是長年嚴重缺工,例如印刷電路板(PCB)即便改善工作環境,不加班的基本月薪3萬元,還是年年缺工,找不到年輕的新人。
近兩年來,為了吸引台商鮭魚返鄉投資,企業反映勞動力不足,政府已經彈性調高外勞上限至40%,但要按人頭交3000、5000、7000元不等的就業安定費。至今,雖有40家海外台商向經濟部提出申請,卻仍未有實際投資者。
不過,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指出,本勞為什麼不願意做製造業,跟工作環境大有關係。部分業主雇用外勞真正的心態,其實是為了壓低資薪、減少成本。
「鋪馬路只給22K,連基本的開銷都不夠、又辛苦,誰會想要做?假設給4萬還沒人做,再來說找不到本勞吧,」他愈說愈激動,根據勞動力自由市場的經濟理論,工人是待價而沽,既然嚴重缺人,薪資怎麼不漲?真正的原因是企業想要找廉價勞力吧!
環境不友善也是勞工團體重視的課題。有大學勞工系老師考察烤漆工廠,空氣品質惡劣,只有外勞在裡面工作。改善環境後,開始有本勞加入。
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認為,當業主改善勞動條件後,還是找不到人,政府才評估開放外勞。重點是勞基法並未列入改善勞動的條件,核配外勞比例也未能嚴格把關,否則外勞人數不應該會逐年增加。
勞動部政務次長陳益民強調,會在機制上讓企業優先聘僱本勞,找不到才聘用外勞,並透過資訊勾稽外勞比例是否超限,不對就通知改善,也會將工廠環境、工安衛生列入核配比例的指標之一。
專家們相信,企業只要改善勞動條件,不要刻意壓低薪資,應該能夠減緩缺工程度,提高整體薪資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