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台灣人在各項調查中,總是給人愛工作,不愛運動的印象,但從近年來全民瘋路跑、環島,還有鐵人三項等活動的盛況不難感受,現代人的價值觀不一樣了。不僅個人觀念出現轉變,很多企業也開始「動起來」,讓運動與休閒遊憩愈來愈受重視,也帶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系主任劉吉川表示,一般人可能會把觀光、休閒和遊憩看成同一件事,但事實上這三個領域各有各的專業,「特別是人類休閒其實是比較特殊的,」因此需要在大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以及長時間的專業養成。
同時,遊憩與運動學群學生在未來會有很多服務人的機會,做中學的實務課程更是一大重點。除了戶外體驗課程,東華還會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必須與實務界合作完成專題。像是過去就有學生與花蓮地區的有機農場合作,為農場規劃了一系列的解說、導覽、體驗等活動。
會運動也要懂基礎知識
另外,說到體育學院,很容易讓人直接聯想到棒球、籃球、網球等專業競技項目,似乎只有頂尖運動選手才能夠就讀,而學習的目的好像就是為了在國際賽事中奪牌。但其實這樣的觀念有些失準。
台北市立大學體育學院院長賴政秀指出,一方面,競技運動系的學生除了專長訓練,其實也要修習基礎通識,還有教練學、訓練學或是場館管理等科目;另一方面,多數體育學院底下其實都還設有休閒運動管理學系、運動健康科學系等。這類科系其實是運動本質與多元智慧的融合,主要的目標是在健康促進、人類生活休憩,以及人文藝術涵養的表現。
她認為從這幾年全民運動的熱烈程度可以明顯看到,台灣運動產業的發展已經比過去有顯著進步,因此她也看好未來不論是公家機關或是私人企業,對有體育相關專長的人才需求都還會持續成長。
師長解惑〉不只靠天分 運動也要拚專業
顧問團/.賴政秀 台北市立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劉吉川 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系主任
Q1:什麼樣的人適合就讀遊憩與運動學群?一定要活潑好動,或體育表現特別優異嗎?如果只是有對體育賽事有興趣可不可以呢?
A1:如果是運動競技系,在亞、奧運等重要賽事奪牌自然是重點目標,所以進來的學生都必須要具備有運動專長。但因為體育學院底下不只有競技系,大多還設有休閒運動管理學系、運動藝術學系、運動健康科學系等,這類科系雖也是以運動為本質做發揮,但主要是以健康促進、人類生活休憩、人文藝術涵養的表現為目標,學生不一定要有特別突出的體育表現,反而對這個領域的興趣和熱情可能更重要。
另外在觀光、休閒和遊憩方面,確實是比較適合外向、樂於助人,和喜歡與人接觸的人就讀。而且最好不排斥到戶外,並且樂於嘗試、學習各種休閒活動。但對於想改變內向個性的人來說,這裡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環境。
可加入大企業人資部門
Q2:遊憩與觀光休閒相關科系都在學些什麼?可以常常吃喝玩樂嗎?
A2:遊憩與觀光休閒相關科系的學習重點,簡單來說就是要提升社會的休閒生活,和觀光品質,可以是個人層次,也可以是社會層面。
而說到吃喝玩樂,正好相反。因為就讀這個科系的人,未來在社會上其實是扮演「看人家玩的人」,可能是一個教導者,也可能是伴隨者,例如在主題樂園或旅館,其實都是在提供別人服務。或者以導遊為例,雖然會跟著參與各種休閒遊憩活動,但很明顯這是工作內容的一部分,和自己玩的心情是不一樣的。
Q3:好像有不少優秀的運動員都是在高中畢業後就成為職業選手,是不是代表學體育的人不一定要念大學?
A3:有些體育選手雖然已經很優秀,但在專業之外,大學生活其實也是每個人很重要的人生過程和註記,可以豐富自己的生命,也可以在校園交到好朋友和師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另一方面,在大學可以學到很多運動專長以外的東西,也讓未來發展有更多元的選擇。舉例來說,未來如果想當教練或體育老師,自己表現得很好是不夠的,還必須懂得正確的體能訓練方式、運動傷害防護,也要知道球隊管理、運動法規等等。所以如果沒念大學就轉職業選手,將來有一天若是受傷,或是體力無法負荷,無法再從事專業運動時,轉型的選擇就會受到限制。
Q4:念遊憩與運動學群的未來出路是什麼?
A4:念體育的出路,不是只有一般人比較會注意到的職業選手,或是體育老師,其實選擇相當地廣泛。如各級學校除了體育老師,經常也需要專任教練;還有各種場館,如游泳池、運動中心等,也都需要體育專才來管理;另外運動器材儀器產業和公務員也都是選項之一。
遊憩與觀光休閒科系的工作選擇一樣很多,如觀光旅遊、非營利組織,或一般比較常忽略的大企業人資部門,其實也有很多對這類人才的需求。
學長姐領路〉累積專業知識 運動傷害不可輕忽
形容自己小時候有點叛逆、好動,又不愛念書,再加上高人一等的身高,現正就讀師大運動競技系大四的洪康橋自小學就與籃球結下不解之緣。「一開始是老師介紹我去練看看,」當時對籃球其實還沒什麼感覺,但後來打出興趣,也從中得到肯定,「讓我想愈打愈好。」他說,因此國中開始正式加入校隊,高中則是進入HBL(高中籃球聯賽)知名強隊松山高中。
從打球與活動與同學互動
這樣一路打上來,體育相關科系自然也就成為讀大學時的首選。而考量到運動員的體育生命有限,不能打一輩子的球,所以最終他選擇師大。
「因為高中有先跟學長打聽過,所以大學的生活跟預期沒有差太多,」雖然班上同學各有各自的專長要練習,也經常要四處比賽,「很難有課是全班到齊的,」但為了練習方便,幾乎所有人都住宿,而且和其他科系一樣,運動競技系也有迎新、送舊等課外活動,所以同學彼此間還是有很多互動的機會。
解剖學與心理學獲益良多
不過他也坦言,一開始面對「大學的課業壓力,」確實有些不習慣。大學的訓練時間其實不比國中、高中多,但每天早上6點就要起床進行晨操,接著要上課,到下午4點還有專長訓練,整天下來好像都沒有喘息的時間。「有時候很累想在宿舍睡覺,但不去上課會被當。」自己系上老師大多還可以體諒,但外系開設的課程就不一定了。洪康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大一、大二被當過,但後來發現這樣不行,會畢不了業。」
不過除了擔心畢業的問題,其實他也發現在大學課堂上,可以學到很多專長以外的東西。例如上解剖學會更了解人體的肌肉,了解自己的身體。又或是將來除了進SBL(超級籃球聯賽)當職業籃球選手,他也希望成為一名教練,所以「訓練學」「教練學」等課程就顯得很重要。
不僅如此,相比過去練習經常只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透過教練學則是可以學會跳出選手的視角,去了解教練每項要求背後的想法,自然也就會更願意,並且做得更好。所以,相比於一開始對於課業壓力的不習慣,後來洪康橋反而從課堂當中,得到滿滿的收穫。
受傷好好復健 才能走長久
其實對一個運動員來說,最大的挑戰始終都還是來自「運動傷害」。就在2013年3月,洪康橋才因為前十字韌帶斷掉而開刀,而且這一休息就是半年。
「受傷做復健的時間蠻難熬的,」他回想起那半年的時間,語氣中仍帶有一點苦澀,「很想打球卻只能看著隊友打,而且在復健過程中會很難過,覺得自己為什麼沒進步?也懷疑自己到底回不回得來球場上?」甚至在他的腦海中還曾經閃過一絲放棄的念頭。還好最終對籃球的熱情與意志力還是幫助他撐下來了,如今也順利重返球場。
接下來,除了繼續完成大學學業,洪康橋目前也已取得師大運動競技研究所的入學資格。大學畢業後除了希望進入SBL展開職業生涯,也要持續在學術領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