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從一粒沙裡可以看清楚世界,從一粒種籽裡可以預測將來,則對於眼前地下投資公司的花開花落、樓起樓塌,將不會有太多的驚奇。什麼樣的種籽,落在什麼樣的泥土上,會開什麼樣的花,將結什麼樣的果;這一切的一切幾乎都是宿命的。
存款人被逼上街頭
台灣的經濟發展被譽為奇蹟,是由於多年來一點一滴努力的結果。但台灣的富卻是突如其來的。幾乎在一夕之間,台灣的錢就淹沒了腳踝。大家窮價了,也節儉慣了,突然之間,錢漫了出來,都慌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其中有一點倒是大家的共識,誰都不滿意銀行所支付的利息。
銀行,這個被喻為金飯碗的行業,長期以來都受到政府刻意的保護,就像是溫室裡的盆栽,看起來葉綠花紅,卻經不起一絲風雨。為了防止銀行的倒閉--銀行絕對不能倒,這是長久以來被金融管理者奉行不渝的神話--只好犧牲無助的消費者,因為故意抑低的利率,被杜之於銀行門外。
這一群滿懷怨懟的懷金客,在街頭徬徨,對金融事務幾乎全然的無知,但對於未來美景卻充滿了無窮的憧憬,順理成章的,當然成了金光黨眼中最好的肥羊。
社會上有各色各樣的金光黨,騙人的模式大致相同。傳統的方式是拿一塊銅去唬人說是金,又經過了多少高人的研究發展,終於達到了拿一張紙就可以換到錢的境界。以紙變錢的魔術有很多種,地下投資公司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吸金、吸金、吸金
地下投資公司經營的典型模式是這樣子的:出一張憑據,許以重利,通常是月利四分或者更高,鴻源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家,短短五年之間,它累積套取的金額,據估計就有一千六百億元之多。
一千六百億究竟是多少錢,一般人也許很難想像。它大約是七十九年度全年的綜合所得稅稅收和公賣利益的總和。
億的魅力豈僅於此,如果把利息的觀念帶入,以保守年利一0%計算,分一百年領完,每月就可以領八十三萬九千零四十六元。
月利四分,換算成年利是四八%,一千六百億的四八%年息,沒有人能夠保證可以賺這麼多的錢,就算能賺這麼多錢,誰會傻得為你辛苦為你忙。地下投資公司甘冒著犯法坐牢的危險,究竟在圖些什麼?
去年(七十八)五月,台中地區出現了一家自稱為「寶島」(保倒)公司的,存入一萬元每月可以領三千九百元利息;到了六月又出現了一家「超保倒公司」,投入一萬元,月息五千一百元。月息三十九分、五十一分的高利換算年利是四六八%、六一二%。錢真的是這麼好賺,什麼樣的投資有這麼高的報酬?
沒有任何投資有這麼高的報酬,高利無非是個引誘,引誘人投入更多的錢。六月二十六日「保倒公司」倒了,七月十六日「超保倒公司」也倒了,貪利的有三、四千之眾,都落得血本無歸。事後發現這兩家公司原來是關係企業,吸人的資金有十四億之多。
地下投資公司的經營策略是吸金、吸金、吸金,不計一切的吸金。只要進來的錢比付出去的錢多,公司就賺錢;一旦進來的錢不足支付利息,就關門大吉,逃之夭夭。
地下投資公司的發展先天上有其極限,它是標準的老鼠會,必須成金字塔型的幾何級數的成長。當它的規模已經太大,而社會上的資金緊俏,無法繼續維持它成長的幾何級數,那只有結束,走向死亡。最近地下投資公司接二連三地倒閉,就是它生態發展中必然的結果。
後十信官場文化
地下投資公司的經營策略既然是小老鼠、大老鼠這樣地累積傳遞下來,時間愈久、問題愈大;錢愈滾愈多、受害人自然會愈來愈眾。那麼這些年來,政府究竟對地下投資公司做了些什麼?
取締地下投資公司的事是當前官場文化的表範,完全是標準作業。七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當時的財政部長錢純,答覆立法委員對於地下投資公司問題的質詢時,輕鬆地回答:「地下投資公司沒有向財政部登記,法令上沒有約束力。」又說:「財政部安全都得靠門警維持,遑論強制取締地下投資公司。」
三個和尚沒水喝
相關的部會除了財政部外,還有經濟部和法務部;在財政部內和地下投資公司業務相關的也有金融司、賦稅署和證管會;這些單位每到了節骨眼上,真是應了「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句俗話,誰都有一百個理由說這不是該我管,是該你。
但是我們不要認為這些主管官員都該槍斃,他們不過也是當前文化背景下的一群受害者。
台灣地區交通亂是出了名的,其中尤其嚴重的是車禍死亡率特高。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國內對於車禍的鑑定欠缺合理的基礎,往往是誰在現場就是誰負責。於是乎車禍一發生,大家避之唯恐不及,被害人躺在現場,血在流著,但是誰也不敢碰,誰沾上就變成了是誰的責任。
車禍的責任如此,其他事務又何嘗不是如此。七十三年的「十信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十信」是多年來金融管理缺失的累積「一旦發生事故,一切責任反倒落在負責處理的人身上。沒有人關心,也無意探索;開刀流血,究竟是不是外科醫師的錯。
歷史會重演
歷史的意義在鑑往知來。這一次地下投資公司的事件,在「鴻源」之後,也許己經落幕。人類是很健忘的,幾個月以後,疼痛消了,記憶遠了,一切又會再回到從前。學費是已經繳了,但我們學到了些什麼?
金融自由化的口號早就喊得震天價響;但今天自由化的步驟還是先利率自由,再設立自由。利率自由,使銀行擁有更寬闊的運作空間,以抑低的存款利息搭配上調高的放款利息,兩面夾殺了消費者應得的權益;所彌補的,是銀行經營無效率。
新的銀行設立申請雖說已經在進行,核准的標準和家數還是語焉不詳;設立自由的夢想,看來還是遙遙不可期。銀行不能倒閉的神話,如果不能到此打住;消費者的權益,永遠無法得到妥善的照顧。
官場的文化或許有了些微的改變,做事的人也贏得了社會多數的支持和認同。但是行為的價值如果還是欠缺客觀的準繩,是非的評斷還是繼續的任意和武斷,則同樣的故事又會一再地上演,一再地重覆。
一粒種籽,落在溫溼的泥土上;我們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
(戴立寧為財政部首席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