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當前氣候變遷造成的危機,聯合國呼籲各國政府應當勇於施行「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創造政治、法律和經濟架構,落實環境永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2011年提出「邁向綠色經濟」(Toward a Green Economy)的綠色新政理念。環保署也朝這個方向努力。
201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約為1.32%,排碳量反而下降1.90%,顯示台灣的經濟成長與溫室氣體排放逐漸呈現相對脫鉤現象。儘管已經萌生轉變的契機,但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急迫挑戰,卻不容有些許遲疑或猶豫。環保署署長沈世宏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路還很長!」在這條環保長路上,清楚的方向指引已經出現,那就是「綠色新政」。
擺脫了過去環保與經濟只能兩者擇一的思惟,沈世宏指出,綠色新政強調的是經濟必須並進,才能維護綠色環境,維護永續發展的社會。也就是說,不是不要經濟發展,而是要促使經濟發展能夠朝著「綠色經濟」的方向發展。
發展綠色經濟有三個要素。第一,環境價值必須珍惜;第二,將環境成本納入會計系統;第三,政府的施政要能提供環境改善的誘因。「英國今年推出綠色交易與能源公司義務方案,是一個綠色經濟的成熟機制,值得我們努力學習。」沈世宏強調。
從更換路燈 看見綠色經濟亮點
以建築物裝設高能源效率措施為例,沈世宏說明綠色經濟運作的邏輯。大家都知道裝設了節能設施就可以省電,但是由於購置節能設施需要一筆先期費用,因此讓大部分的人卻步不前。
而英國「綠色交易及能源公司義務方案」的作法是,為建築物裝設高能源效率措施的前期安裝資金,由綠色交易供應商(Green Deal provider)負擔,讓享受到措施的綠色交易改善戶(Green Deal improver)分期付款,以附加於電費單的收費方式支付其本金及利息。
「把節能設施的成本與營運成本都算進去,只要長期下來能小於電費支出,那麼不但能源使用者省了錢,綠色交易供應商賺到錢,」沈世宏分析:「最重要的是能源節約了,溫室氣體排放也減少了。」
要做到節能又賺錢,沈世宏以新北市三峽復興路上的24盞路燈「亮點計畫」來說明。印象中傳統的昏黃路燈,採用的是高壓鈉氣燈,與節能的新燈種──陶瓷複金屬燈相比,不僅耗電量高,並且亮度也不若新燈種來得好。而透過「鄉鎮市區公共路燈節能計畫」,換上陶瓷複金屬燈具後,平均照度提升了89.4%(46.6Lux),演色性也明顯優於舊燈種,但是平均能耗卻只需150W。
沈世宏指出,每盞路燈的節電量達到47.7%,一年可以節省1萬8367度電,也就是節省了4萬3162元的電費。
除了路燈之外,大街小巷裡的機車,是台灣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如果能用電動車取代機車,不但可以達到節能的目的,更可有效減少排放二氧化碳與空氣汙染。沈世宏說明,要讓民眾改變過去習慣,以電動車取代機車,就必須預備好足夠密度的「電池交換站」,讓電動機車2~3分鐘內就可換好電池,電力滿滿的重新上路。
為了統一電池規格,環保署已經透過九次會議與業者討論,今年10月底正式公告共通的電池規格。未來白煙渺渺、吼聲隆隆的機車將愈來愈少,街頭巷尾的每個行人都會享受到更好的空氣品質。
鼓勵自發參與 落實低碳永續家園
沈世宏表示,除了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營運系統之外,環保署的遠景是讓台灣擁有一個「低碳運輸路網」。包括自行車道路網GIS系統、鼓勵常用汽車改為油電混合車種,以及規劃在十年內,將全國都市公車皆替換為電動公車。
若要將節能路燈與低碳運輸路網普及全台,背後必須有一個推動的力量。
「亮點計畫完成之後,引導其他縣市及鄉鎮市區政府參考複製,在每個角落全面推廣。」沈世宏說明環保署的推動方針,一開始,中央必須協助地方政府研擬目標與計畫,並提供相關技術服務、融資與償還的配套措施、合約與作業流程範例的全面規劃。
以高效能燈具為例,在作業流程範例中,必須納入地方政府、節能技術服務公司(ESCO)、燈具製造廠商及電力公司等四方合作,「這樣才能創造足夠誘因,讓民眾一同參與。」運作機制完備之後,為了創造全面啟動的效果,環保署積極推動「低碳永續家園推動方案」。
沈世宏希望,透過方案中的「十大運作機能」與「百大行動項目」,不同類型的專案執行與評等,能夠鼓勵民眾、社區、鄉鎮、城市等自發參與,落實低碳永續家園發展與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