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陽光撒進閃亮發光的玻璃門,一罐罐茶葉、果醬、蜂蜜像藝術品一樣,整整齊齊陳列在質樸的木造展示櫃上。這家由美食作家葉怡蘭開設、位於仁愛圓環的PEKOE,與其說是食品雜貨鋪,不如說像精品展示廳。「最近我們醬油賣得很好,用心終於有被看到,」身材纖瘦、總是一身素雅打扮的葉怡蘭,提到她花3年苦心調製、採用上選黑豆釀製的純釀醬油,就有滿腹感慨。
原則1〉了解食物最純粹樣貌,才能安心吃
葉怡蘭左手編雜誌、右手寫專欄,發掘美食、美景、好物。她代理食材的線上購物網站PEKOE,不但在2008年由虛擬走向實體,還與老字號工坊、農家合作,推出主打「台灣種作、台灣傳統味」的特色產品,種類橫跨醬油、米粉、麵條、水果乾等。近年來毒澱粉、混充油等問題層出不窮,幾乎人人中標,但嘗遍美食的她卻能倖免,是如何避開無所不在的食安陷阱?
葉怡蘭認為,關鍵在於要先清楚什麼是食物的「真滋味」。唯有了解食物最純粹的樣貌,才能判斷是否含有不必要的添加物,「見過王子,就知道誰是青蛙,」她比喻。以麵包為例,胖達人首次開幕,店裡人山人海,她想去一探究竟,但一進門就有股很強的香精味撲面而來,讓她感覺不對勁,於是她當場放下托盤,頭也不回的離去。
原則2〉產銷履歷追本溯源,詳閱標示
另一項葉怡蘭總是身體力行的原則是「溯源」。作為「產銷履歷」的代言人,對「食物從哪來」極端看重。「在選購食材時,最好能知道是誰種植,誰生產,經過哪些過程,」她認為,產銷履歷雖然無法保證產品百之百安全,但至少風險可降低。
在傳統市場追本溯源,在超市、賣場購買加工品,則要詳閱標示。一般人看標示,多是注意製造日期、保存期限,及營養成分,如熱量、反式脂肪、鈉含量等。但葉怡蘭認為,成分說明更重要。
「成分愈簡單愈好,」她篤定表示,如果有看不懂的專有名詞,最好不要買。葉怡蘭回憶,她的先生曾經很愛吃口香糖,有一次她一口氣把標示中長達五行,但沒有一個詞看得懂的成分念給先生聽,並問他是否知道這些添加劑對身體的影響,先生終於舉白旗投降。
原則3〉源頭到手上,路徑愈短愈好
購買食物上,她建議從源頭到手上的路徑愈短愈好。比如買布丁,在超市、便利商店買,不如向「前店後廠式」的麵包店買當天手工現做,不僅新鮮,添加劑也較少。另外,對「不可能」的事別心存僥倖,「我第一眼看到五木拉麵,反應是『這麼綠,怎麼可能!』」葉怡蘭表示,天然食物經過氧化,顏色都變黯淡,五顏六色大多是色素的傑作。
購物比價時也一樣。她回憶,逛超市發現一大瓶只要300元的苦茶油,第一個想法不是「撿到便宜」,而是「怎麼可能!」「苦茶油成本高,一般一瓶都要上千,連中國的苦茶籽也沒這麼便宜,」葉怡蘭表示,並不是低價都不好,但應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