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44.2%民眾希望兩年內 看見馬習會

「2013兩岸關係發展調查」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3-11-01

瀏覽數 26,000+

44.2%民眾希望兩年內 看見馬習會
 

本文出自 2013 / 11月號雜誌 逆齡幸福學

兩岸關係持續改善,經由雙方努力,兩岸在過去五年間簽署了ECFA等19項協議,每年貿易額超過1600億美元,平均每日有86班航班互飛,中國大陸赴台觀光的旅客在2012年已超過250萬人次。依循「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兩岸關係正走向深入互動的階段,從破冰時期的經貿及文化層面,在不久的未來,終將涉及意識型態與政治的層面。

今年10月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印尼APEC高峰會上碰面,互稱官銜,短短幾秒鐘,已成兩岸歷史鏡頭,這一幕是開放兩岸交流20幾年後的破冰突破。許多評論指出,這一幕代表兩岸脫掉了白手套,而且準備更長遠地做下去。

在此關鍵時刻,《遠見雜誌》特地進行「2013兩岸關係發展調查」,探知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下一步發展的民意傾向,並邀請到知名民調專家、台大政治系教授洪永泰針對結果進行解讀。

政治紛擾 民眾兩岸態度理性

總觀這次的兩岸關係發展調查,洪永泰指出,一個比較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台灣地區民眾在當前紛擾不堪的政治鬥爭氛圍下,對於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展現出相對而言「理性程度較高的態度」。對於總統馬英九上任至今兩岸關係的穩定度,50.9%的受訪民眾認為算是比較和諧與穩定,超過持相反意見的33.8%,顯示超過半數的民眾,肯定台灣執政者在促進兩岸和平發展上的努力。

當問到「希不希望,馬英九總統可以在未來兩年任期內,和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會談兩岸關係和前途?」時,同樣展現了台灣民眾的相對理性。有44.2%的人希望未來兩年之內可以見到「馬習會」,超過回答不希望的40.6%。

更明顯的是回答「你認為兩岸簽訂和平協議對台灣社會各方面是有幫助或沒有幫助?」時,高達65.3%的人同意有助益,遠超過認為沒有幫助的24.3%。其次,在「一個中國」議題上,儘管在野黨有很多批判,但64%的受訪者同意「我國憲法提到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中共主張的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意見不同,但可以在尊重對方的主張下來進行兩岸前途的平等談判」顯示支持兩岸平等談判是大多數民意。

洪永泰分析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在面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時,能夠跳脫政黨惡鬥的干擾,不再受到因政治立場產生的情緒性束縛,是可喜的現象。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經濟合作仍是兩岸優先議題

「如果再進一步思考上述這些現象的意義,不難發現台灣民眾其實心裡有數,」洪永泰說,不論檯面上政治人物如何鬥爭喧鬧,終究影響大家最大的因素還是兩岸關係,多數民眾希望未來兩岸之間能夠和平穩定的向前發展。過去有很多次選舉,選民都以選票表達這個想法,不但明確,而且屢試不爽。

在未來兩年兩岸交流優先推動的項目上,54.4%的人認為是經濟合作,顯示了在兩岸互動中,最受民眾歡迎的仍是實質性的經濟往來。其次受民眾重視的則是外交及軍政的面向,有38.6%認為要優先推動停止外交打壓,27.7%認為是停止軍事敵對。

如果現在要舉行公民投票,題目是「維持現狀30年,政府不和大陸統一,也不宣布台灣獨立」的話,結果顯示,65.4%的人會投同意,只有22.7%不同意。有六成以上的民眾贊成台海之間維持現狀,顯示「不統不獨不武」的政治主張,是目前台灣主流民意。

引發朝野對立的兩岸服貿協議,民眾意見則呈現「對總體有益,於個體無影響」的傾向。根據調查,兩岸簽定服貿協議後對台灣的經濟發展,43.8%的人認為有幫助,超過認為沒有幫助的比例(40.5%)。從這項結果來看,民眾對於兩岸服貿協議相對抱持較樂觀的看法。

當問到,兩岸服貿協議之於個人的影響,有56.4%、超過半數的人認為沒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只有9%的民眾認為兩岸服貿協議對於個人有正面的影響,而卻有高達25%的人認為是負面影響。顯示民眾儘管支持兩岸經濟持續來往,卻對可能影響個人利益的兩岸協議有敏銳的認知,並不是所有的兩岸協議都全盤接受。

綜合這次調查結果,從對「馬習會」的期待、對兩岸平等談判的支持、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察知,透露的訊息是,雖然兩岸經濟關係已愈來愈密切合作,但是台灣民眾仍期待兩岸朝向更開放、更平等、更互利發展,並維持兩岸和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