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結合台灣經驗 印尼海洋、土壤都有商機

3. 印尼天然環境優〉開發少,機會多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3-10-02

瀏覽數 32,300+

結合台灣經驗 印尼海洋、土壤都有商機
 

本文出自 2013 / 10月號雜誌 台灣珍奶打敗美國印鈔機

印尼這個國家令人驚訝,不僅可以從事加工出口、內需產業,連農漁業都具有潛力。在印尼1萬7508個島嶼中,有個小島的島主就是來自台灣的印尼Lucky公司總經理蔡文雄。他出生於台南養殖世家,擁有海洋大學海洋系,以及漁業研究所的學士與碩士學位。甚至還曾經為了解魚的生理結構,特地跑到台大醫學系旁聽生理學,堪稱是台灣最高學歷的養殖業者。

27年前,蔡文雄父親看到台灣陸地養殖的瓶頸,預判海上養殖將成為潮流時,身為長子的他就背負著家族的使命來到印尼,構建蔡家海外養殖的城堡。沒想到印尼魚貨量豐沛,每天都有抓不完的魚,根本無須養殖。當時印尼人習慣一人食用一條小魚,不似中國人共享一尾大魚,但那裡漁獲豐富,只要往海裡一撈,就能抓到重達55公斤的鮪魚。口耳相傳,連台灣的養蝦業者、討海人都紛紛轉往印尼。鼎盛時期,台灣漁船數高達數百艘。

70萬美元買小島 開始海上養殖

經年累月往返於漁港與小島間的蔡文雄,黝黑皮膚上,清晰可見被海風侵蝕過後,所烙印的刻痕,即便漁船常常滿載而歸,肩上重擔卻從未鬆懈過。1998年間,眼看出船時間從一星期到兩星期,甚至出海一個月才能補到魚,而且愈抓愈輕,每隻鮪魚只剩下35公斤時,他驚覺轉型時刻已來臨,2000年正式踏入海上養殖業。

當時,他花70萬美元(現價已漲到150至200萬美元)買了一座小島,約46個籃球場大,就這樣開啟台灣人在印尼海上養殖第一人的奮鬥歲月。目前Lucky集團年產值約2億1000萬台幣,員工數220名。這兩年受到工資上漲衝擊,需要大量人力的餵食與切魚工作,將購入機器設備,以減輕人事負擔。原先聘雇80位工人餵養500噸的魚,藉助機器後,不僅省下人力,還可養3000噸的魚。

2011年,蔡文雄憑藉印尼天然的養殖環境以及嚴謹的管理,拿到瑞士IMO機構頒發的有機養殖認證(Aqua GAP)。在歐美各國逐漸重視生態保育的趨勢下,這張證照等同世界通行證,也是他得以打進美、日高檔超市的關鍵。預計明年集團業績將會翻倍,除既有金鯧魚外,蔡文雄決定增加金目鱸與石斑魚,在兩大生力軍加持下,500噸的年產量可望倍增到明年的1000噸。有鑑於自身的轉型經驗,他也建議台商提早因應魚貨量萎縮的危機,往海上養殖業發展,而印尼具有海上養殖的條件,至少還有10至20年的好光景。

擁有「千島之國」稱號的印尼,海岸線為世界第二長,沿岸都是珊瑚礁岩,坡度陡峭,加上良好的天候、水文條件,海水溫度在26至30度間,又沒有颱風破壞,孕育出良好的海上養殖環境。「在這種條件下,養殖無須用藥,比較容易拿到有機養殖的認證,」蔡文雄說,將來養殖業者一定要取得國際認證,不然無法銷往歐美日澳等國家,而環顧各國的海上養殖環境,印尼是距離台灣較近,也是最合適的區域之一。

除漁業養殖外,印尼土地面積為全球第16大,土壤肥沃卻疏於耕種,連駐印尼台北經貿代表處經濟組長蔡允中都說,很難想像條件如此優厚的國家,稻米、玉米、黃豆等民生大宗物資還需要仰賴進口,「這正是台灣的機會」。台灣擁有純熟的農業技術與管理能力,多年努力糧食與能源安全的成果,正是印尼所欠缺,只要將農業發展的經驗轉移至印尼,將帶來雙贏。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目前台灣農技團在峇里島設有兩個據點,教導農民改良技術,現階最需要的是引進農耕的生產機具,這也是台灣的強項。看來,不只製造業、服務業正前進印尼,連養魚、養蝦、養鰻、養牛、種木瓜、西瓜的台商也愈來愈多。只要熬得住、撐得久,大家都有機會在印尼的農漁業裡找到春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