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南部某間科技大學碩士班學生趁著颱風夜跳海自殺,留下一封遺書:「因延畢對不起父母,選擇離開。」撰寫畢業論文的沉重壓力,非外界可以想像,難怪研究生之間流傳一句話:「什麼都是假的,只有畢業才是真的。」
根據教育部統計,每年無法在正規年限修業前完成學業的碩士班研修生人數節節上升。97學年度延修生為2436人,逐年增加,101學年度來到8864人,占全部碩士班研究生4.84%。碩士班以四年為修業年限,加上二年休學,若一念超過六年,恐無法順利畢業。現在碩士愈念愈久,究竟為什麼延畢?
文組研究生三年畢業稀鬆平常
除了拖延進入社會工作的時間,延畢有三大原因。第一是進職場卡位。「念到一半去工作,就回不來(研究所)了,」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點出碩士延畢的重要主因。研究所期間,有些研究生差不多修完學分後,就會兼職工作,或直接進入職場先卡位。但要一邊工作、一邊完成論文,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久而久之,論文就放在一旁,刻意被遺忘了。
為了進修和考試規畫,也是導致延畢的原因之一。台大法律系碩士班學生廖建瑋透露,許多法律所學生幾乎碩一都在準備國考,直到卸下心中重擔,才開始準備寫論文,法律所研究生普遍都會念三、四年才畢業。
第三是寫論文需要的時間不同。文組和理組碩士生撰寫論文的時間和形式有所差異。理組學生通常大學四年級畢業的暑假,就會填寫指導教授志願表,加入指導教授的實驗室,且許多學生的論文題目為教授專案計畫的一部分,題目早有眉目,如果一路順著進度,準時二年畢業倒不是太大的問題。
但以文組研究生來說,念到二年半、三年畢業是稀鬆平常的事情。許多文組研究生最快在碩一下學期,才開始找尋論文題目方向,當題目有個初步雛形後,再尋覓指導教授,寫論文的時間就較理組研究生拉長。
談到論文,文組研究生最怕想不到題目,無法起步。王欣榮(化名)是某國立大學的研究生,研究所念四年才畢業,當初眼看同學接續畢業,自己卻找不到題目靈感,非常焦急。直到修了外所的課,才發現自己的興趣可以和論文結合之處,化為論文主題。寫就對了!「動筆以後,才發現寫論文其實沒有那麼難,」王欣榮說。
理組研究生則最怕數據不顯著、實驗出了錯。如果實驗進行順利,自然能順利畢業;但若分析數據無法證明假設,或得到了無新意的結果,可能就得換個實驗方法,更嚴重者,還得更換題目。
從選課開始就要有完整規畫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主任陳政任回憶,他旗下的指導學生曾經要做一個連續式的實驗,每天24小時都不能停下機器,早上8點鐘進實驗室,晚上12點回家,隔天再繼續報到。
那位學生看到同學下午3點就可以收拾東西離開實驗室,自己卻做不出結果,只能一直耗在實驗室,急得都哭了。「問題解決不了,學生會有挫折感,這時候,老師要跳進來幫一把,」陳政任說。
進入研究所後,每位研究生最關切:如何才能準時畢業?靜宜大學主任祕書、資訊傳播工程學系教授蔡英德建議,錄取研究所到正式入學之間的半年期間,可提早去研究所旁聽課程、蒐集資料,了解老師的研究專長,提早半年上軌道,可望更快找到論文題目方向。
另外,進入研究所,不再像大學部集滿學分就可以畢業,最好做好完善的修課計畫,每修一門課,都能對自己的論文有些貢獻。許多研究所課程的學期報告都要繳交一篇小論文,如果這些小論文能做為根基,寫出畢業論文的目標也不遠了。
有人說,寫論文的過程就像一場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在通過終點之前,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因為遇到撞牆期,就躲在山洞裡不見人。蔡英德曾經指導一位研究生,在念到研究所第三年半時,這位學生突然不見蹤影。蔡英德請另一位學生到住處找人,才發現這位學生把自己關在家裡,論文做不出來,覺得很沮喪,又不知該如何是好。
蔡英德說,悶著頭煩惱,有時更容易陷入死胡同,這時,可找學長姐或老師討論尋求幫助。只要邁開步伐,持續前進,總有一天也能通過取得學位的終點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