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基因曝光,是喜是憂?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0-07-15

瀏覽數 13,250+

基因曝光,是喜是憂?
 

本文出自 1990 / 8月號雜誌 第050期遠見雜誌

六十三歲的泰瑞大半輩子都活在遺傳病的陰影中。這位父兄均死於慢性舞蹈症的體能訓練師,深恐自己也落得同樣的命運。他一聽說科學家已經可以利用簡單的血液檢驗,找出引發該病的基因缺陷,便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命運--結果證實,泰瑞和他的孩子並沒有不良的遺傳因子。「心中的一塊大石終於落了地。」他帶著既激動又興奮的口吻表示。

泰瑞可說是醫學史上一項重大發,展的早期受益者。過去,人類只知道身體特徵和許多疾病都是會遺傳的,但一直到發現DNA,才瞭解個中的原因。

在發現DNA三十七年後的今天,科學家正著手解讀基因,想一探它和人類生、老、病、死之間的關係。

點點滴滴的發現逐漸匯聚成一股奔流。最近五年,科學家利用最新技術,已經找出兩千種的基因;例如今年三月,他們發現了導致結腸癌的DNA,四月間又找出可能造成酗酒的基因。而美國政府也打算展開一項耗資三十億美元的研究計畫,預期花十五年的時間來解讀人類所有的DNA。「遺傳學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密西根大學的柯林教授鄭重地宣布。

影響生活各層面

這些成就將使醫學藥品界氣象一新,甚至會影響到人類的各個生活層面,譬如基因檢驗的市場就大為看好。去年十一月,美國醫學界才找出侵犯肺、胰等器官的囊性纖維症的致病基因,一家公司就立刻推出該種基因的測試。如果依美國每年有三百六十萬名新生兒,每名新生兒兩百美元的檢驗費用來計算,這項檢驗的獲利將十分可觀,而許多大藥廠和生物科技公司也致力運用基因工程學,想製造出更好的藥物。

未來的醫生可以預知那些基因可能致病,提早找出潛在的危險,並改變病情演化的過程。「預防醫學完全是一種新的醫學型式,」目前從事這方面研究的遺傳學家海頓表示,「我們希望用基因來預測疾病的危險性,然後修正某些物質,防止發病。」

基因可以改變一事,勢必會深入整個社會架構,影響到法律、倫理道德以及個人的抉擇。譬如警方可從作案現場遺留的微小生命物質取出一些DNA,大量複製後再作高敏度分析,以確認嫌犯的身分。

加州甚至設立DNA銀行,儲存重刑犯的基因資料,來作為逮捕累犯時的輔助。而利用基因分析替父親與孩子配對,準確度可高達九九%以上,因此關於血緣不清的糾紛也將成為過去。

諷刺的是,人類對問題瞭解得愈多,作決定時反而益加困難;究竟該不該作基因檢驗?誰有權利知道結果?基因資料應如何運用?這些都是見仁見智,值得深省的問題。

二十八歲的珮蒂在三年前就面臨了這樣的抉擇,她的父親和姊姊都患有慢性舞蹈症。珮蒂可以慢慢等待,看自己是否也會染上同樣的惡疾--或是去作檢驗,面臨可能被宣判的死刑。最後她選擇了後者,因為珮蒂覺得「無知是愚蠢的」。雖然結果並不樂觀;有九0%的機率可能罹患舞蹈症,但她仍然慶幸作了檢查:「現在的我把每天都當作最後一天般的珍惜。」

產前檢查可能凸顯更多的兩難之處。父母如果發現未出生的胎兒帶有某種基因缺陷,究竟要不要墮胎已有沒有什麼標準?「基因檢驗一旦普及,就具有強制性的色彩,假如父母明知會產下有缺陷的幼兒,卻堅持不肯實施人工流產,大家將會斥責他們為社會製造負擔,甚至認為這是另一種型式的虐待兒童」。」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賀巴德很嚴肅的指出。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此外,企業用人或保險公司拉客戶時,也會面臨抉擇。一個不良的遺傳因子僅表示「可能」發病,並非絕對,如果企業界對於這種現象認知不足,就可能會拒絕雖有基因缺陷,但發病機率微乎其微的應徵者或保險人。

美國一對夫婦便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們未出世的孩子被發現帶有導致囊性纖維症的不良基因。醫師建議他們墮胎,否則健康保險公司將不再受理。雖然事後保險公司因為怕被控告有「歧視」之嫌讓步,但是隨著更多的致病基因被發現,類似的情節勢必不斷地重演。

人類的大福音

未來,基因科技的發展可能會因目前仍在實驗中的「基因轉移」技術而邁進一大步。「基因轉移」的構想是將外來的DNA注入生病的動物體內,看基因如何影響動物行為、能不能治病。現在許多大學和生技公司,例如杜邦等都已經著手「基因轉移」的研究計畫,如果發展成功,將可利用這種最新技術飼養出少脂多肉的家畜,或從動物體內取出DNA,大量製造以蛋白質為主的藥物;若運用到人體上,則注入DNA,以矯正基因缺陷的「基因療法」將是人類莫大的福音。

科學家則希望在未來幾年內找出更多的致病基因,包括會引起癌症以及無法抑制腫瘤蔓延的不良因子。醫師希望藉由觀察癌症病人是否帶有抑制腫瘤的基因,來預測他抗癌的成功率,並依照檢驗結果修正治療的方法。

當然,科學家可能會發現,有些病痛是基因引起,有些卻是環境的基因共同造成的,像躁鬱症、精神分裂症、某些癌症和糖尿病等。「我們希望九0年代的基因科技能像八0年代一樣蓬勃發展,使人類足以對抗更多的疾病。」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艾瑞克表示。

一旦人體最神秘的東西--基因曝了光,人類的生命就幾乎不能再「聽天由命」;這樣的發展究竟值得人們慶幸,還是令人疑懼?西德的綠黨就曾以分解、重組基因有違反自然之嫌,而強烈反對基因工程。

無法抗拒的神秘

的確,在基因時代,人類要面對的挑戰是可怕而艱鉅的,運用新知不當,將造成莫大的損失。然而想要回頭已經太遲,「列車已經離站,」一位生技公司的總裁說。DNA的神秘今人無法抗拒,因此,想要遏止這股基因檢驗和醫療的熱潮是極為困難的。醫藥倫理學教授傅來哲一針見血地說,「畢竟,人類求知的慾望終將超越理解的恐懼。」

(取材自Business Week)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