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小資小吃小服成長多,台灣創業夜市化

台灣創業地圖一〉有生意 沒規模

彭漣漪
user

彭漣漪

2013-08-01

瀏覽數 25,200+

小資小吃小服成長多,台灣創業夜市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3 / 8月號雜誌 台灣憑什麼再贏

綜觀台灣就業市場趨勢,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提供的工作機會已經愈來愈少,新增加的,大半靠新創微型企業。主計處最新公布五年一度的「工商普查報告」,民國100年度比95年度,微型企業的家數、生產總額、員工人數均大幅成長,尤其是微型服務業成長最明顯。 調查指出,五人以下微型企業,從業員工人數成長16%,遠高於員工數超過200人的大型企業的8%,而微型服務業對就業成長貢獻達46%。

微型服務業貢獻半數新工作

也就是說,台灣近年來就業新機會,有近半數來自微型服務業。目前微型企業家數占台灣企業總數80%,大型企業只有0.39%,剩下的兩成是中型企業。微型企業家數成長率為8%,是大型及中型的兩倍左右。這現象和景氣有密切關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葉雲龍分析,通常失業率如果升高、總體經濟往下,微型創業的就業人數就會增加,志願及非志願不到企業去上班的人,就做點小生意。加上近幾年來網路商店進入門檻低、且員工人數多半很少,使得微型企業數量暴增。

網路商店與微型服務業大增

據統計,民國100年度,企業單位數共118萬家,其中微型企業就有95萬家。葉雲龍曾和網路家庭集團董事長詹宏志談論這件事,提到如果鼓勵10萬家網路商店能登記成為正式企業,加上原有的,那就有總數約20萬家以公司型態存在的網路商店,數量龐大。不只網路商店,五年來,許多微型服務業就業人數成長快速,包括住宿及餐飲業成長45%;不動產專業成長53%;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成長51%。相較之下,製造業只成長6%。

青年創業協會總會副祕書長陳麗華指出,台灣許多製造業都不見了,政府希望活絡景氣,愈來愈注重創業,希望新創公司能代替舊產業;同時也希望打破「創業是天生性格」的迷思,證明靠輔導也可以讓更多人踏上創業之路。

尤其是年輕人,有本錢嘗試及失敗,眼見台灣年輕人失業率攀高,上班族工作薪水又低,乾脆選擇自己創造工作的人不少,不少街頭新冒出商店屬於這一類。1984年生的劉琪惠就是一個好例子。真理大學資訊管理系畢業的她,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適合的工作機會,她先花了近百萬、甚至勤跑日本,學習做藝術指甲,目前一個人在台北開店。

「我在餐廳、補習班、公司等十多個地方工作過,每個工作只待兩、三個月就辭職,太無趣了,無法追求自我,」劉琪惠選擇美麗產業後,目前每月收入超過10萬,如果去美甲公司為別人工作,底薪只有1.2~1.5萬,剩下要靠業績。

餐飲服務業成風尚,文創企業也熱門

微型企業成長快速,改變了台灣經濟體質,對未來發展也勢必帶來長遠衝擊。這當中有許多值得注意的現象和隱憂。

現象1 簡單過日子 小生意成新風尚

據統計,五年來微型住宿及餐飲業就業人口增加5萬人,總數達17.5萬,批發零售業就業人口則高達82萬人。也就是做小生意買賣、小餐廳、小民宿,已成為就業的新風尚。

學歷無用論盛行,連博士都去賣雞排了,可以想像,一堆大學、碩士生同樣選擇了過去被視為低學歷人口從事的行業。5月一個週間下午,青創總會旗下的中小企業育成中心舉辦「第一次開餐廳就上手」演講,找來1972年生的張家翰談創業過程,2003年從科技公司離職後,他從行動咖啡車做起,目前成為三家餐廳的老闆。

由於演講場面熱烈,原本預計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拖了三個多小時才結束,會後還有一大群人圍著他交換名片、問問題。十幾個人參加了這場聚會,多半很年輕,隨便問問都是碩士、學士學歷。

游小姐,1980年生,成大航太所畢業,也參加了這場演講,她正在準備國家考試,是為她想創業的男朋友來聽的。她男朋友從美國取得資訊科技方面的碩士學位,目前是公務員,積極考慮辭職自行創業,正在研究做哪一行,預計從小規模做起,餐飲是選項之一,她也不排除加入。

「現代人自我意識抬頭,對個人人生想過的日子有主張,生活簡單、開心就好,」游小姐的想法很能代表許多現在的年輕人。

現象2 微型材料及金屬加工製造大增

根據資料,五年來,微型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家數成長40%,金屬加工處理業家數成長45%,比起微型製造業平均值8%,速度可說相當快。

中小企業處長葉雲龍分析,全球景氣波動大,出口型企業必須降低成本並快速反應,不少將生產外包給中型、微型企業。「也就是外包給衛星體系上游的上游,」葉雲龍舉例,原材料的細磨或表面處理,就是更上游的工作,台北的三重、新店有很多接這類單的微型企業。

現象3 高學歷青年選新興產業創業

台灣現在產業環境多半不佳,學術界也沒有太多出缺,讓不少高學歷的年輕人不再積極進入企業界或學界。加上受到臉書等年輕人新創公司的成功故事激勵,他們改由選擇往網路、軟體、雲端等新興產業領域發展。

台灣現在產業環境多半不佳,學術界也沒有太多出缺,讓不少高學歷的年輕人不再積極進入企業界或學界。加上受到臉書等年輕人新創公司的成功故事激勵,他們改由選擇往網路、軟體、雲端等新興產業領域發展。

2011年,他們三人湊了十多萬當公基金,創立App軟體公司「走著瞧」,三個人撐過初創一年半時間,等業務做出成效才開始找新的人進來。目前團隊已有八個人,來自HTC、聯發科、NOKIA、NEC、趨勢科技等大公司。

「走著瞧」技術長宋政桓,畢業自清大科技管理研究所,他回顧創業準備期表示,過去在公司上班時看到許多聽命行事、缺乏熱情的員工,他不想當這樣的人。而參與創業、看著產品長大,過程是很辛苦,有很多的不確定感,但也很好玩,反正最糟的狀況是創業失敗,大不了回去上班。

他們最紅的產品「Whoscall」,可以協助辨識手機來電,目前下載量超過500萬次,半數來自國外。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E. Schmidt)來台灣時,在公開演講中還特別提到Whoscall。

現象4 高科技人才跳槽往服務業發展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雖然沒有確切統計,但大量原本在高科技業工作的人選擇離開,卻時有所聞。而他們選擇的新行業,以服務業為大宗。藍海國際餐飲董事長許湘鋐,近年來快速發展「幾分甜」烘焙連鎖系統,目前全台有90多家直營及加盟店。

許湘鋐觀察到一個奇特的現象,加盟「幾分甜」的創業者,之前工作領域最多的就是高科技業界,比例達三成,其他業別並沒特別顯著。許湘鋐同時擔任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理事長,從整體連鎖加盟系統也看到這樣的現象。

他指出,景氣愈不好,想加入連鎖加盟創業的人愈多,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後,就產生一波熱潮,其中高科技業人士及退休軍公教人員是最大宗,他們手邊都有一點錢,選擇連鎖加盟是風險較低的創業模式。

現象5 微型文創公司大量出現

台灣高學歷化出現諸多問題,但同時也為台灣經濟帶來正面能量,年輕人視野較開闊,企圖心較強,也較講究生活情調,成為文創產業的生力軍。例如林果良品經營工藝男鞋,兩個創辦人學歷高、有想法,許多作法突破傳統,自成一格,在一片低價搶市鞋店中找到藍海。

林果營運總監曾信儒,雲科大文化資產所畢業,1976年生,他原本在文化策展公司工作,2007年開始一個人發展男鞋。到2012年找進第五位員工,每個月銷售數百雙價格在3000~7000元的鞋,業務漸漸成長,目前公司共有八個人。

品牌總監高玉昌,1977年生,擁有英國設計及數位媒體碩士,從幫朋友忙到變成創業伙伴,負責鞋款設計,再外包給師傅製作。「我們要做有文化涵養的商品,」高玉昌寫了幾十篇文章談皮鞋工藝及歷史PO在官網上。

曾信儒還有另一個創舉,準備在店面三樓舉辦以鞋子工藝為主題的展覽,正到處張羅製鞋的傳統工具。

微型企業「有生意沒規模」的隱憂

微型企業快速成長,往好的方面看,是更多人選擇自己創造工作機會,新創公司對既有產業將造成一定的替換及升級;往壞的方面看,也是有諸多隱憂,必須留意。

隱憂1 非知識密集型為微型企業大宗

微型新創公司增加,但主要目標是養活自己、過有格調的生活?或是抓住機會創造新可能性、改變世界?集體的結果,將改變台灣的未來。大致而言,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較有創造性,但值得擔憂的是,根據主計處資料,服務業中,知識密集型公司(文創、醫療保健、電信、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入口網站經營、資料處理、網站代管、教育服務業等)雖然成長較快,但占比和每年增加數量,遠不如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民國100年度,知識密集型家數占所有服務業的比例只有14%,五年來增加數量為1.8萬家,是非知識密集型3.9萬家的一半。知識密集型從業人員的薪水成長趨緩,顯示行業發展支持不了更高的薪資。民國100年度,知識密集型從業人員的平均年薪是76萬,比非知識密集型46萬高出許多,但前者五年來的成長率只有2%,低於後者的4%。

隱憂2 服務業過度飽和將產生激烈淘汰

愈來愈多人擠進服務業,且絕大多數是經營內需市場,恐怕讓市場出現飽和狀態,只好進行激烈的淘汰。連鎖加盟業就已經出現這種狀況。許湘鋐指出,2012年台灣連鎖加盟系統的品牌數達3500個,但經營國際市場的只有100個左右,大家都在搶內需的同一塊餅。

2012年,連鎖加盟總部數量成長率為4%,總店鋪數成長3%,成長速度已變慢。 許湘鋐預言,未來也將是低個位數的成長,連鎖加盟店以茶飲、早餐店、便利商店三類最多,未來,「市場會很緊繃」,成長與淘汰同時進行。

隱憂3 成功率比一般中大型企業低

主計處在民國95年度曾統計過企業規模別的五年存活率,大型企業存活率為94%,中型企業為80%,微型企業為70%。數字看來不差。但要注意的是,這數字不一定能反應實際狀況,企業只要不宣布結束,即使沒有實際營運也算「存活」,賠錢、不賺錢依然算存活。

成功率則是另個數字,且較為實際。所謂「成功」,每人定義不同,條件可能包括:有一定營收獲利、對社會有助益、對社會產生影響力。就這個定義而言,微型企業由於缺乏資金與強大後援,比中大型企業更難承受風險、遇到困境也可能氣不夠長。

青年創業協會總會副祕書長陳麗華觀察,青創總會每年開出近500個班次的各種課程,約有3萬學員參加,另有1萬學員接受免費輔導,追蹤這些學員後續狀況,估計真正去創業的人,淘汰率大約七、八成。

「他們創業的動機、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她說,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只會模仿成功者的模式,缺乏創意;第二大原因是缺乏人才,如果微型創業在前三個月內沒有消費者上門、自備資金不到五成,大致就玩完了。

創業其實不容易,即便是門檻低的原創型的網路公司也不容易成功。「網路創業平均成功率只有5%,」微型新創企業映雲科技營運長陳俊穎指出,這是他聽到業界的估計。

葉雲龍分析,微型新創企業分維生型和發展型兩種,前者如餐廳,後者如「地圖日記」「無名小站」這種知識密集產業,鑑於微型企業愈來愈多,中小企業處正考慮成立專職單位處理相關業務。

創業也是就業的一種選擇

「畢業不是就業,而是創業,」葉雲龍鼓勵年輕人,創業是就業的一種,為自己創造工作,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即使創業失敗也有再來的機會。中小企業處科長蔡宜兼舉例,推出「愛情公寓」網站的張家銘,之前創業失敗過三次,第四次才成功。

愛情公寓母公司是尚凡資訊,已於今年6月4日以每股164元正式掛牌上櫃,尚凡董事長張家銘表示,這是「十年磨一劍」。

未來最值得觀察的是,「知識密集的微型企業,能不能為台灣帶來破壞性的創新,對社會有長遠的影響,」陳麗華鼓勵年輕人挑戰自己,不要都去做小攤販,讓台灣「夜市化」。

微型企業正蓬勃發展,將對台灣經濟體質造成結構性影響,集體將往好的方向或是往壞的方向發展?值得關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