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運動,生命第四要素!

聰明、健康全靠它,大人、小孩都需要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3-07-19

瀏覽數 11,650+

運動,生命第四要素!
 

本文出自我這樣瘦下去

景氣未脫衰退陰霾」「2012年台灣出口競爭力下滑」「物價漲、失業率增加」,這些經常出現在近年來台灣各大媒體上的新聞標題,總讓人看得欲振乏力。

但就在2011年12月16日,台北市一掃景氣低迷,上演1場熱情活力的運動嘉年華「2012富邦台北馬拉松」,這是台灣最大型路跑比賽,來自全台各地的跑者在馬路上展現充沛體力,奔向最終目標。

「今年參加人數突破12萬人,創下新高!」主持人在舞台上興奮地喊著,這也是全台馬拉松參賽人數最多的1次。12萬名參賽者摩肩接踵,沿途還有許多人高喊加油,現場只能以「萬頭鑽動」形容。

「愈不景氣,愈要跑步運動,拋掉煩惱!」拿到國人女子組冠軍的陳淑華在得獎後表示。她是馬拉松常客,發現這幾年景氣變差、工作難找,可是,運動、路跑的人卻變多了。陳淑華的觀察十分正確。根據教育部體育署去年針對全台3萬5,000多名、13歲以上的民眾調查運動習慣,發現從2006年起,台灣參與運動的人愈來愈多,從76.9%增加到82%,其中,每週規律運動3次,每次心跳達到130下的人口,從18.8%快速上升至30.4%,不運動的比率從23.1%降到18%。

活著就要動

規律運動蔚然成風

也就是說,13歲以上的2,040萬人口,有1674萬人參與運動,620萬人每週規律運動,台灣人運動參與度,整體而言已超過美國和某些亞洲城市。2011年,美國運動參與率是76.4%,台灣是80.8%,台灣參與運動人口每上升1%,就相當於增加20萬人。以台北市和香港、上海、首爾等亞洲城市相較,不論是每週運動1次、還是3次,台北市都是比較愛運動的城市。

「陽光、空氣和水是生命3要素,現在應該將運動列為第4要素!」不久前才剛卸任體委會主委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系教授戴遐齡說出運動對生活的重要性。其實,台灣就有不少名人的生活少不了運動:總統馬英九每天上班前會慢跑;藝人張鈞甯工作再忙,也會早起1小時跑步;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每天要走1萬步;亞洲大學教授楊志良則是快走、爬山;拍攝大金冷氣廣告的和泰興業董事長蘇一仲選擇晨跑。觀察政治界、企業界、學術界等,喜愛運動的名人愈來愈多。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這些名人都強調運動不僅強身,讓心情愉快,紓解工作壓力,在他們身上,更彰顯了運動和成功有關。只是,他們未必能理解箇中因果。

教育界就風靡1本有12種譯文的暢銷書:《聰明學習靠運動》,更成為體育界人手一本的好書。原來它揭開了運動對大腦和情緒的影響,證實運動可以逆轉人生。

運動讓人更聰明、更健康

該書作者約翰.瑞提(john Ratey)醫師是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副教授,對大腦功能有深入研究。他從2001年就著書發表大腦對身心的角色,主張運動是讓人更健康、更聰明的天然健腦丸。

瑞提認為,大腦有如肌肉,用則進,廢則退,運動身體等於運動大腦,促進神經連結,還刺激腦神經細胞增長,強化大腦功能。書本標題就寫著:「運動改造大腦,讓IQ高、EQ好的關鍵密碼」。

書中寫到,美國伊利諾州內帕維中央高中讓學生在早晨上課前先從事運動,增加心跳,緊接著上讀寫加強課,等於是1個實驗組。在1999年評比世界學生數理知識測驗時,他們拿到世界第一,證實運動有助學習。

從科學實驗來看,運動20分鐘,大腦神經活化範圍就會擴大。瑞提在書中以紅色、黃色標示活化強度,而安靜坐著的人,大腦神經活化範圍小,也沒有紅、黃兩色。不只瑞提有此發現,2012年,專業的《小兒及青少年醫學月刊》也刊載荷蘭自由大學醫學中心教授愛蜜卡.辛(Amika Singh)的研究。她發現,運動量較大的兒童,在數學、語言、普遍思考與記憶測驗等有較好的表現。

這些最新的國際研究均顯示,小孩要多動,功課才會好,可說顛覆了傳統以來台灣家長多數認為的「運動剝奪念書時間」「會運動,就不會讀書」的傳統觀念。

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教授林房儹,進一步應和各種新研究。他指出:「運動除了增加EQ、IQ、PQ(身體能力),還能提升S Q(精神能力),」他說,運動能加速大腦的血液循環,刺激腦幹,分泌血清素有助記憶力,正腎上腺素能提升專注力,增加學習效果,多巴胺讓人有自信心、意志力、產生正向情緒而感到快樂,腦內啡則有助減壓,產生飄飄然的感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