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柬埔寨台灣商會200多家的會員名錄,竟然出現4家醫院,這在其他國家是鮮少有的現象,如果加計未入會的醫師,人數肯定更多。
為何柬埔寨特別吸引台灣醫師前往開業呢?
今年4月底,雨季來臨前的金邊顯得澳熱難耐,即便到了晚間8點多,依然聞不到一絲絲涼爽的空氣,此時的奧林匹克醫療中心院長黃竑睿醫師仍繼續看診中。正當他邊受訪、邊等候病患時,一位護士進入診間,黃竑睿拿出一隻針劑給她,不一會兒,護士拿錢進來,這一針要價630元台幣。這一天,他總共才看4位病人,平常最多也不超過30位,跟在台灣動輒看到上百位的門診量相比,簡直天差地別。
營運不到2年 診所規模就擴增7倍
每天病患數這麼少,會不會入不敷出?黃竑睿毫不擔心,只要有人問起他轉折的人生時,話匣子打開就是滔滔說不停,在柬埔寨不用應付健保局繁瑣的行政流程、不必熬夜寫報告,而且病患都自費看診,扣掉成本,所得收入是在台灣的好幾倍。不到3個月,他就愛上金邊。
眼前的黃竑睿樂觀、開懷,簡直變了個人,連過去的舊識、親友都感到不可思議。 今年57歲的他長期在醫院服務,超時工作導致過勞而罹患心肌梗塞,差點就與親友天人永別。撿回一條命後,重新思考退路,經仔細評估,發現台商大量且集中湧入金邊,必定有醫療需求,兩年前隻身到此開啟人生的第二春。
從厚厚一疊的病歷表,不難看出奧林匹克已闖出名號,現已成為規模最大的台商醫院。較意外的是,主要病患不是台商,反而是達到60%的大陸幹部,其餘才是本地華人。原來台商的工廠大量聘雇陸籍主管,陸幹早已超越台幹數倍之多。
由於問診親切,營運不到兩年,奧林匹克14間套房式的病房已不敷所用,而且當地正吹起養生風潮,對醫療需求日益殷盛,黃竑睿看到潛在商機,決定在今年11月搬遷新址擴大營業,將診所規模擴大成現在的7倍、約400坪大。
不過,從多科診所轉變成醫院,得解決醫護人才荒的問題。柬埔寨的護士、藥劑師不習慣三班制作業,頂多工作到晚間7點,這也是黃竑睿只能看診到8點的原因。
他決定採台灣住院醫師的培育方式訓練新人,或是用高薪挖角,以補不足之人力。比黃竑睿早兩年到金邊行醫的是中央綜合醫院的院長廖唯善醫師。戰後接受各國援助的柬埔寨醫療資源貧乏,10幾年來,台灣扶輪社等單位常到此舉辦義診,2000年時,10位台灣企業家承接下現在的中央醫院,卻苦無人經營。2009年參加過義診的廖唯善就在好友勸進下,應允擔任院長職務。
原任職於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廖唯善,同時擁有日本、台灣全科醫師執照,經3年治理讓中央醫院步上軌道,目前已有40幾家簽約的台資企業以月結方式,提供幹部醫療服務。與奧林匹克相同的是,八成病患都是台灣與大陸人,兩成才是當地人。
中央醫院共有30張病床及八位醫師,看似簡陋的診間卻能從事大大小小、除心臟疾病以外的95%手術項目,每年還有盈餘可以拿出來義診。儘管生活條件比不上台灣,家人也頻頻催促到日本定居,但今年60歲的廖唯善仍堅持站在崗位上,「台灣的健保制度,讓醫師賺不到錢又沒有成就感,來這裡至少有成就感又能兼做善事,」廖唯善說出部分台灣醫師的心聲。
今年農曆春節,經歷過生死關卡的黃竑睿回家過年時,反而懷念起金邊,連太太與孩子也在去年搬到金邊定居。他掩不住喜悅之情說,到這裡不僅可以養身體,還可以賺錢,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相較黃竑睿與廖唯善的成功案例,還是有經營不善、打道回府的台灣醫師,不過由於柬埔寨仍是法規未臻完善的醫療處女地,對外國醫師具有吸引力,連大型醫院都興致勃勃,例如台中的童綜合醫院也正在籌畫設立醫院中。看來,柬埔寨已成為台灣醫師走出台灣的另一種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