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羅馬尼亞山區的蒂古穆里斯市,數小時前曾爆發一場流血衝突。兩名美國觀光客在冒著煙的瓦礫中穿梭,想找家餐廳吃早餐。其中一名經濟學者表示:「我並不覺得此行愉快,當事情演變成暴力時,我真的很害怕。」
一生中能身歷真正的革命並拍照留念的機會畢竟不多。東歐幕帷開啟後,西方觀光客拋開購物、精緻晚餐及日光浴的旅遊觀念,迫不及待的衝進東歐尋找刺激、新奇,希望親自體會去年席捲整個東歐的激變動力。
革命之旅
在電視畫面上看到的景物,如今一一呈現眼前。他們在柏林圍牆的崗哨旁擺弄上相的姿勢;在羅馬尼亞人首次公開反抗希奧塞古、曾經沾滿血跡的提密索拉市街道旁低頭默哀;也在曾囚禁當今捷克劇作家總統哈維爾的皇宮前凝神佇立。
對這些多半來自西歐、美國的觀光客而言,柏林、布拉格和布達佩斯最具魅力,華沙和布加勒斯特則是後起之秀。各旅行社無不挖空心思,提供各式企畫以滿足觀光客的好奇心。
第一類自然是與去年反共產主義浪潮有直接關聯的旅遊企畫。東柏林推出「帶一片圍牆回家做紀念」,還提供鎚子和鑿子。華沙打「團結工聯」牌,所謂革命之旅,行程包括參觀格旦斯克造船廠和被秘密督察暗殺的波畢路次克神父之墓。羅馬尼亞導遊則宣稱他率團作「希奧賽古的最後巡禮」。
來自美、歐各國的學生走過這位獨裁者的故居,如今已千瘡百孔(彈孔)的皇宮,也參觀革命死難人民的紀念碑,當然更沒忘記希奧賽古被捕的城市提戈維斯特。「他們一點都不想參觀博物館和畫廊,」這位導遊說:「現在大家只想看看希氏最後一次演講站立的陽台。」
東歐國家塵封已久的歷史遺跡和特殊景觀,成為旅行社招攬觀光客的另一法寶,波蘭國立旅行代辦處推出「波蘭猶太之旅」,參觀奧希維茲和特烈布寧加兩個著名猶太集中營、猶太教堂、猶太區和墓園。法國「冒險大地」旅遊組織正為喜歡戶外活動的遊客,策畫四條史無前例的蘇聯健行路線。勇敢的「探險家們」將以駱駝、麋鹿或馬為交通工具,追隨當地嚮導,一探飄雪的帕米爾高原,穿越疾風勁草的吉爾吉斯草原和西伯利亞凍原區,並在崎嶇的高加索山區湖中,親自品嘗垂釣之樂及鮮魚美味。
玩遍東歐情趣
匈牙利國營旅行社則舉辦結婚旅遊。在布達佩斯東北九十公里外的錫哈克,情侶們可以身著文藝復興時代的正統服飾,舉行一場古典婚禮。而針對「鬼屋迷」,羅馬尼亞國家旅遊室推出一千六百美元的「吸血鬼城堡之旅」。九天中將參觀中世紀羅國王子「弗勒德」的誕生地、居住城堡及墓地。佛勒德後來成為布拉姆.史托克筆下的吸血鬼。還有「萬聖鬼節」之旅,大膽的觀光客可以打扮成戴黑尖帽、青面僚牙的巫婆、小鬼到處出遊。
東歐的文化活動水準之高,也讓觀光客驚豔不已。波蘭有鮮為人知卻備受推崇的「華沙秋季現代音樂節」,當然,不可少的,也包括蕭邦鋼琴大賽(編按:蕭邦為波蘭人)。今年五月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入場券早在數月前便告售罄。布拉格的「古老之鎮」,則有巴洛克式教堂和哥德式別墅夾道。
當然也有純玩樂的點子。捷克一家國營旅行社推出「啤酒獵人之旅」,旋風似的喝遍皮爾森啤酒(Pilsen)和百威啤酒(Budweis)的原產地;也有愈來愈多的觀光客喜歡洗個可以治百病的「死海溫泉泥浴」。好動的人可以騎著不加馬鞍的馬,馳騁在匈牙利鄉間;或者在東柏林狄斯可舞廳中跳個通宵。
蘇聯軍營變度假村
到東歐享盡異國情趣的西方觀光客,同時發現當地旅遊設施的簡陋;不但沒有行動電話,不易破的衛生紙和親切的飯店服務,連旅館的床位都嚴重不足。布拉格八千張床位早被訂走,即使目前有三家可容納四千人的飯店正在興建,商務旅遊部估計至少仍然需要二萬張床位。
對於床位不足,有些城市只好以急就章的辦法來彌補。在東柏林、萊比錫、德勒斯登所有床位被預約一空之後,東德有關當局已在旺季之前開放露營區。到布達佩斯的旅客有時得自行在公園紮營,或者住到願意提供房間的民宅。匈牙利還考慮把即將空出的蘇聯軍營,改建成如法國地中海度假村般的豪華休閒設施。
即使床位夠多,旅館品質及服務也遠遜於西方標準,所謂四星級飯店可能只有兩星水準。除了衛生令人搖頭之外,一位到南斯拉夫的英國人還發現,沒有服務生來提行李,沒有電梯管理員,更糟的是食物。東歐雖然不乏肉類,尤其是豬肉,蔬菜卻極端缺乏,素食者最好止步。
甘心冤大頭
交通也常令西方人氣得踝腳。大多數東歐國家使用俄製飛機,機場安全檢查能省則省,而機位通常要在一陣亂搶之後才能決定。在保加利亞國家航空公司的機艙中,肚子餓的乘客動作要快,否則先來先吃的自助餐就盤子見底了。駕車旅行的旅客也要注意,在羅馬尼亞加油站可能得排上三個小時隊,而布達佩斯的計程車司機會在里程表上動手腳,對外國乘客「另外計費」。
此外,東歐扒手的「質」和「量」較其他城市毫不遜色。在由華沙往克烈寇的特快車上,一葦群業扒手將車廂中的燈泡螺絲轉鬆,然後在黑暗中以尋找出口為名,趁機抓走其他冤大頭的荷包。使用這種技倆的扒手愈來愈多,也愈來愈精,乘客即使報警,也得不到太多的幫助和同情。一位波蘭警察在接獲三件同樣手法的扒手案件時表示,「幹嘛小題大作呢?反正觀光客來就是要花錢的。」
但是,即使遭遇種種不便,西方觀光客仍然覺得不虛此行。他們認為到東歐旅行,「有點像是探險,早已預期會有不同的設備和待遇。」大多數旅客承認,在東歐最吸引人的便是得以與歷史接觸。
「走進一家百貨公司,就好像走回三0年代,」一位英國平面設計店老闆表示,「到了羅馬尼亞,才瞭解希奧賽古如何鎮壓百姓,也才知道自己是如何受到驕寵。」
食衣住行方面廉價的花費,也多少使西方旅客視不便為可以忍受。西德居民飛到布達佩斯,租一間湖濱小屋住上兩週,比待在自己家裡還便宜。匈牙利一頓全餐三美元,在波蘭看一部英語發音的新片只要五毛美元。在東德,相當於一美元的車資,可以坐二十趟地下鐵。
如果用外幣付款更有利。不但可以便宜的租到一間匈牙利民房,還可以「打通關節」。當波蘭的飯店櫃台告訴你客滿時,塞張十美元鈔票,就馬上有房間。
當地人乾瞪眼
然而對西方有錢大佬的湧入,東歐人民並非全心歡迎。匈牙利的餐廳擠滿了外國觀光客,當地人卻常只有乾瞪眼的分。一位匈牙利居民對一群搶占桌位的德國旅客大吼,請他們回家,他說:「他們來做客,但行為舉止卻好像是我們的主人。」捷克居民則擔心觀光熱會造成貨品的缺乏,「如果所有的水果和蔬菜都被送到飯店,人民就更不夠吃了。」一位在捷克教英文的加拿大籍老師打抱不平說。蘇聯人也討厭給予外國人的優惠待遇,一位在牛津唸書的基輔人形容得好:「當你在英國機場時,英國人優先。當你到莫斯科機場,英國人還是走第一。」
東歐人民的怨言並未阻擋這股西來的旅遊風。對觀光事業寄予厚望的東歐各國政府,對內仍需面對由立憲到重整經濟的當務之急。而這種改革中略帶不安的幸福感,正是東歐魅力所在。也許東歐旅館裡的床並不怎麼舒服,但追求政治革新、人本精神的熱望和開創未來、再生文化的活力,使東歐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奢華的地區。
(取材自美國新聞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