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台灣的消費市場到底有多冷?最近好幾個企業執行長都紛紛向我抱怨,「Margaret(黃麗燕英文名),我很少這麼焦慮,十幾年來沒看過業績數字這麼難看。」
這些高階主管頻頻出招力挽狂瀾,要是推出新產品無助於業績,馬上換給消費者coupon折價,再不行,就長期降價,所有你能想到的拉抬業績招數,全部都出籠。我不斷勸他們,「好歹也讓每個行銷活動發酵一段時間,才看得到成果。」他們急忙回我,「不行,如果這個狀況再持續下去,我這個位置也別想坐了。」
去年底,一般普遍認為,今年景氣將轉好,但事實不然,我估計百貨業今年1到4月,比起去年同期,大約衰退3%~5%,不只是百貨業,似乎連零售業、化妝品業、銀行業等,似乎也統統不行。目前看起來只有酒類和彩券賣得不錯,因為台灣人歡喜也喝、鬱卒也喝,至於彩券好的原因是,不管大環境再怎麼差,人總要懷抱著希望。
感覺起來,大家陷入困惑兼困擾的雙困結局,這些企業執行長完全不能理解,台灣經濟理論上應該沒那麼差,為什麼消費的意願如此低迷?他們也開始憂心,能夠下的猛藥幾乎都下了,接下來又該怎麼辦?
但我不覺得這是台灣消費史上最糟的一次,真正最慘的時候,應該是在2003年的SARS期間。我認為,只要民眾看到後面有一點點希望,有變好的可能,所有的狀況都不算太壞,最怕的是,無止盡的沉悶,現在所有人在想的只有一件事,現在正在走的隧道,到底還有多長?
景氣差當藉口 便找不到辦法
做為一個企業負責人,最怕就是不確定,以人事成本占了快六成的台灣李奧貝納來說,如果我對未來不確定,按理應該會先凍結人事,但不能沒人,只好找外包,或派遣人員,當大家都沒有穩定的收入,消費市場又怎麼會活絡?
我觀察,現在的台灣氛圍,就像一桶螃蟹,如果有幾隻螃蟹想要奮力地往上爬,下面、旁邊的螃蟹就趕快拉牠們下來,最後大家想,反正再怎麼努力也爬不上去,大家乾脆一起死在桶子裡。
怎麼辦呢?儘管大環境不佳,也只能當成事實,不能當成藉口。一旦當你開始找理由,就表示把自己的命運和主控權交到別人身上,既然認為那是別人的問題,你怎麼可能想出解決方法?
我從來不去想,明年的景氣如何,因為意義不大,那是我無法控制的事,我花比較多時間想的是,如何想辦法突圍,以及幫助客戶突圍,比如說,什麼事能讓我的客戶增加生意,或者是我的客戶還需要什麼,想辦法提供給他們。
因此我必須說,當今的台灣社會機會無限,因為亂,才有機會。以前我們再怎麼衝鋒陷陣,戰場大多也只能局限在台灣,但現在年輕人只要開發一款有創意的軟體,全世界都可能跨海來投資他或與他合作,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機會,你想要變成多大,都有可能實現。(作者為台灣李奧貝納執行長,王一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