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台灣關注《我是歌手》恐怕更多一點。總導演洪濤也說:「台灣來了十幾家媒體,把我嚇了一跳。」
洪濤這個名字,在台灣或許默默無名,但在中國,他是締造許多收視奇蹟的傳奇製作人。包括《超級女聲》《舞動奇跡》《挑戰麥克風》《百變大咖秀》等。
洪濤一向低調,不太接受媒體採訪,《遠見》透過多次努力,終於爭取到專訪,與洪濤暢談近兩個小時,親自為台灣觀眾解讀疑惑。以下是精華摘要: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有沒有刻意讓某些不受歡迎歌手被淘汰呢?例如很多人認為,第一輪黃貫中選曲〈吻別〉明顯不符合他的音域,是他自主決定嗎?
洪濤答(以下簡稱答):完全沒有安排,尊重藝人選曲是這個節目原則,〈吻別〉是他決定的。
問:第一位新加入歌手楊宗緯表現不差,為何馬上被淘汰?
答:楊宗緯一開始表現得謙虛跟內向,讓他的氣場不太夠。我也很意外他為什麼是第一輪就出局。也許很多觀眾「看熱鬧」,所以對他比較細膩的表現方式一開始可能不太能夠欣賞。
問:外界普遍看好林志炫跟楊宗緯奪冠機會,台灣有說法是必須把冠軍留在大陸,是這樣嗎?
答:其實,決賽開始前,我判斷林志炫和楊宗緯奪冠的機會是比較大的。但以賽制來說,是以半決賽的一首歌和總決賽的兩首歌這三輪歌曲累積投票率來決勝負,以決定「歌王」稱號。
問:有沒有花錢找特別會演的觀眾?
甚至有來一次700人民幣的說法。
答:前幾集報名觀眾大概2、3000人,我們會逐個打電話聯繫,選擇很積極的,這些人自然表現欲強。 到總決賽,有7萬多人報名,只能從報名表填寫認真詳細的人中挑選,沒法打電話了。
音響效果也是一個重要元素,我們使用的是頂級演唱會音響。這會使每個人都可以進入一個音樂的環境中。我可以以良心保證,裡面沒有任何一個托(安排的臨演),完全都是觀眾在這種情景下自然流露的表情。
大陸資本優勢 期待文化融合
問:台灣元素對節目帶來哪些效應?
答:從1980年代到現在,台灣個性鮮明的音樂一直影響著大陸。我們節目中的音樂,以1990年代為多,那年代所有觀眾,心中流行音樂的印象是可以和台灣畫上等號的。它是大陸人歲月的一種烙印,這是不可否認的。
問:能不能總結一下內心的感受,以及對下一季的展望。
答:做這個節目前,我是懷著一個很真誠的態度,想做一個讓業界交口稱讚,也讓自己有成就感的節目。但是在做節目的過程中,我儘量遮罩掉外界的評價,因為受評價左右,會迷失。 現在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希望以認真的姿態,扎扎實實去做每一個藝人、每一段音樂,才有可能作出新的輝煌。
問:有觀眾認為羽泉拿下歌王,代表大陸本土歌手才是未來中國音樂發展主流,你怎麼看?
答:我覺得現在更多的是文化的融合吧。在音樂態度上,我覺得大陸一直是敞開懷抱的,台灣反而更多的是對藝人的保護。
大陸真的在文化上有一個資本優勢,所以很迫切的希望融合。大陸從1994、1995年才慢慢開始屬於自己的流行音樂原創,《超女》時代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偶像。在創作上也出現一些新人,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很大的勢力。大陸的流行歌也處在一個融合的過程,包括很多大陸歌手在唱的歌,也可能會是台灣的創作,而台灣的歌手也不知不覺唱到了很多大陸製作的歌曲。
創造音樂節目的一種新可能
問:下一季台灣歌手還會這麼多嗎?方便透露名單?
答:台灣歌手一定會有,我們希望形成整個華語歌壇的盛舉。也會考慮東南亞地區的元素。 這樣的節目,「全能型歌手」相對比較吃香,因為對觀眾來說只有一兩首歌會讓他們產生審美疲勞。所以一定要是「超實力的全能歌手」,生存機率更大。
台灣歌手方面,我比較欣賞的包括周華健,A-Lin、蕭敬騰、蘇打綠等,很歡迎他們加入。
問:總結來看,這個節目對華人音樂圈帶來什麼樣的效應?
答:我們創造出音樂節目一種新的可能性,用極致化的手段來表現音樂,調動了各種手段來豐富表現形式和內涵。比如在演唱前,他們是怎麼準備歌曲的、想通過歌曲表達什麼。
還有一點很重要,雖然演唱的都是經典歌曲,但我們會對它進行很大的改編。雖然是過去的旋律,但一定是現在的音樂表現。通過歌手重新翻唱,讓大家看到音樂是有無限的想像性和可能。(楊泰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