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全球飆大學 ,台灣怎麼追

吳寶春非個案,台灣高教「十八禁」!

彭漣漪
user

彭漣漪

2013-03-29

瀏覽數 49,550+

全球飆大學 ,台灣怎麼追
 

本文出自 2013 / 4月號雜誌 全球飆大學,台灣怎麼追

解除禁令,放手讓大學自主發展

全球加速高教鬆綁,台灣原地踏步

企圖心旺盛的亞洲國家,這幾年已展開激烈的高等人才競賽。起步沒有差太多的台灣,因為別人跑太快或自己跑太慢,近年來已被鄰近國家一個個追過,而拋在後方。從各國第一名校的排名可一目了然。根據最權威的英國高教評鑑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簡稱QS)世界大學2012年百大排名:香港大學第 23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第25名;日本東京大學第30名; 南韓首爾國立大學第37名;中國北京大學第44名; 台灣的台大為第80名,比亞洲各校落後許多。

其中,首爾國立大學原本輸台大,第33名的香港科技大學,成立只有22 年,名次都已超過有80多年歷史的台大。

全球、亞洲都在高速飆大學,奮力向前,台灣則似乎好整以暇,慢步當車。

事實上台灣近年展開多項高教改革,包括修改大學法、推出5年500億計畫、行政鬆綁等,是往對的路上走。

「但台灣政府實在太慢了,」即將卸任的台大校長李嗣涔忍不住說。

高教鬆綁是全球共識,其中推動大學法人化、給予大學更多自主性,是關鍵措施之一,讓大學得以像私人企業一樣自由運作。香港、新加坡的大學都已法人化,日本從2004年全面推動大學法人化,首爾國立大學也在2010年底完成法人化。

遇到困難就縮手,推動法人化屢碰壁

但,台灣呢?2000年台灣教育部開始思考法人化,跟新加坡、韓國、日本幾乎同步啟動。但至今其他國家的大學都已經完成了,台灣還陷入無窮無盡的討論中。

目前台灣公立大學的法人化大多胎死腹中,只剩下成功大學可望成為首個自主管理的試辦學校,實驗三年後再來評估是否擴大。但是等成大實驗成功,也已經再落後亞洲國家五年到十年了。

成大校長黃煌煇,一路參與台灣高教鬆綁的戰役,點點滴滴看到眼裡。台灣2006年做可行性評估時,選擇美國、德國及日本三國教育系統分析,黃煌煇一直是核心成員之一,2008年他到日本參訪東京大學及大阪大學。

2010年,台灣各大學校長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討論法人化,然而,校產問題(公立大學資產動輒千億,法人化表示大學得以變賣、抵押)、教職員身分問題(法人化表示教職員將失去公務人員的退撫待遇)、學生抗議問題(法人化表示學校可以自由調漲學費),阻力太多,讓案子最後無疾而終。

對照之下,南韓政府拿出決心處理棘手問題。同樣在2010年,一群學生占據首爾國立大學校長室,抗議法人化,校長被「監禁」達12個小時,政府與教職員、學生溝通80多次,最後由國會強行通過,對於應該做的事,不受民粹綁架。

全球陸續放寬限制,台灣還在裹小腳

全球大學都在解除禁令,放手讓大學自主發展,迎接競爭。台灣的大學卻依然受到法令及制度的各種限制,像被裹了小腳,前往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被大小柵欄東絆西擋。

「台灣最不自由的行業有兩個,一個是金融,另一個是教育,愈不自由開放愈沒有競爭力,」一位社會觀察家指出。

「台灣最可怕的兩個字就是『報部』,凡事都必須報告教育部,得到批准才能做事,」清華大學副校長馮達旋指出,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不需要報部的事情是非常少的。

大學被當作青少年,凡事18禁

8大關鍵 凸顯台灣高教不自由

台灣的大學有多不自由?看看別人能做什麼可以一窺:新加坡可以聘外國人當校長;南韓可以用年薪127萬美元,聘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任教。也可以打造一年只收300多名精英學生的專業理工大學;中國可以擁有年營收超過2000億台幣的校辦企業、挹注經費。北京大學持有方正集團七成股權。

美國哈佛大學在2009年發行15億美元的債券籌資;紐約大學則買房地產出租賺錢……。 這些,都是台灣的大學無法想望的。 當別人想盡辦法往世界一流大學的路上攀升,台灣到底都在做什麼?受到哪些限制?以下是其他國家競飆高等教育的八種關鍵作法,與台灣的現況作比較:

世界潮流是財務自主與財源多元

在台灣是沒錢沒管道,校長賣麵包募款

「沒有錢,什麼一流大學都不必談,」李嗣涔強調。一般人大概都不知道,比起別人,台灣的大學有多「窮」。台大一年的預算全台大學最多,150 億,成大為100億。私校更慘,狀況好的輔大(學生數和台大差不多)是50億,而如義守大學才25億。

那別人呢?QS排名第三的哈佛大學,預算是40億美元,是學生數還比哈佛多1萬的台大的八倍;首爾國立大學是31 億美元,台大的六倍。

「如果我有哈佛的經費,給我五年、十年,我就可以追上哈佛,」黃煌煇豪氣表示。 北京大學單單教學研究經費就12 億人民幣,中國的清華大學,教研經費20億人民幣,有錢花個3億人民幣買核子反應爐做研究。台灣的大學可花不起這種錢。

「我們已經透支四、五年了,」中央大學副校長劉振榮感歎,中央大學一年經費約50億,但絕大部分是老師的產學經費,「學校可支配的約18億,付掉人事費14億,只剩4億可以用,」他說,但水電費一年就要1億,近年來水電漲價,一漲就是2000~3000萬元,讓中央大學「很驚恐」,接下來二代健保要漲,學校「更驚恐」了。

錢是大問題,那台灣的學校有哪些管道找錢?

靠企業捐贈存活,竟然還不能抵稅

一般而言,有五項自籌款,含捐贈收入、場地設備管理收入、推廣教育收入、建教合作收入、及依據校務基金設置條例取得之有關收益。

哈佛大學截至2012年6月的會計年度,總經費中有35%是捐贈、21%贊助,百分之百可抵稅,私人的捐助顯然是最主要來源。

然而,台灣法令對捐贈行為有種種限制,規定對私人學校捐款,只有20%能抵稅,對公立大學現金捐款可百分之百抵稅,但實物就不行。

如果企業直接捐贈一棟大樓,這大樓每年的折舊還要算在帳上,等於直接減少學校可支用經費。台北大學主任祕書李孟峰指出,台北大學募10億元蓋大樓,按50年攤提折舊,一年是2000萬,也就是校務基金每年自動少掉2000萬,而這是台北大學自己籌的錢,竟還要受到政府《審計法》管制。

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指出,去年西門子捐贈台科大8000萬左右的軟體,但一毛都不能抵稅。

「這麼搞,大家都不想捐了,」李嗣涔說。

校長要四處籌錢,找金主蓋新大樓

私校就更慘了。景文科技大學校長鄭永福表示,景文每年拿到的捐贈「可說是零」,只有各別系所有校友捐贈個幾十萬。 另外,哈佛大學在公開市場操作基金的模式行之有年,穩定為學校賺進4%以上的報酬率,金融風暴期間曾損失1/3,現在差不多都回來了。

儘管台灣也容許大學操作財務,但缺乏好的配套規則。廖慶榮指出,學校捐贈收入可用於投資、買股票,但如果要賣股票,必須教育部及國有財產局同意,行政程序就要花一個月,市場狀況早就改變,哪來得及?

目前台灣的各大私校幾乎都窮得必須四處找錢。「我應該是台灣最會募款的校長了,」輔大校長江漢聲一天到晚為興建新大樓找金主:鼓勵校友以每月千元的小型捐款贊助;為印製學校T恤找上愛迪達合作以免花錢;未來還想盡各種新管道籌錢,包括要銷售輔大自產的波蘿麵包、冰淇淋,與某家有20個店連鎖系統合作。

如何解決經費問題,是台灣高等教育未來競爭的關鍵。

世界潮流是高品質教育有對等價格

在台灣是校長沒身價,辦學要廉價

台灣社會一直把教育當做「廉價產品」,不像國外名校相信,高品質的教育應該要付對等價格。

例如台灣大學校長的薪水,月薪是14萬台幣左右,放眼國際,真的偏低。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拿出手機,叫出一個App給記者看:「美國大學校長年薪大概在100~400萬美元左右。」例如俄亥俄州立大學校長為199萬美元,是李嗣涔的35倍;不是太有名氣的私立大學Drexel甚至高達491萬美金,是李嗣涔的86倍!

校長都不高了,更何況教授。台灣大學教授的年薪約120萬台幣,美國公立大學約350萬台幣,私立480萬,長春藤名校則平均500~600萬。

台灣各大學因此祭出彈性薪資,為優秀的教授加薪,挽留人才。台大目前已有10位薪資比照美國水準的教授(會計類年薪為22萬美元)。其他學校零星有月薪20~30萬的特聘、講座教授。

學雜費不敢漲,教育品質難以提升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另外在學費方面,台灣社會同樣缺乏價格與價值的對價觀念。台灣私立大學的學雜費水準大致是:工學院5萬6914元,文法學院4萬8283元;公立學校大約只有一半。

美國史丹福大學學費從2007~2012年由3萬4800元漲到4萬餘元,幣值是美元,等於比台灣貴30倍!「貴成這樣,學生還不是擠破頭想進去?」義守大學校長蕭介夫說。 學雜費偏低,一直是國內大學財務困窘的主因之一。根據教育部資料,以公立學校而言,台灣的年學雜費固定為1993美元,低於南韓2617~1萬747美元的絕對值及彈性,也只有日本的1/5 、美國的1/4。

因此,為了提升台灣高教品質,「學雜費必須能自由調漲,」幾乎所有公私立校長一致主張。這對私校尤其重要,因為學雜費占了私校約54~69%的經費來源。

只是,台灣的大學學費凍漲已近十年,每談到調漲,反對聲浪就高漲,立法院也極力阻擋。理由是高學費讓貧窮人家子弟活不下去。 但這說法恐怕謬誤。例如哈佛大學部學生,約有六成每年能拿到5萬美元的獎學金,確保優秀人才得以接受高品質教育。

當韓國可以聘請諾貝爾獎得主專任授課時,台大呢?只能請來幾天或幾星期短暫停留講學。其他學校就更別談了。經費困窘,每個老師要照顧的學生太多,教育品質降低。台灣的生師比為21位學生對一個老師,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值為15。

世界潮流是大學行政自主

在台灣事事「報部」,買支筆都要管

而台灣的大學,幾乎事事要「報部」,遭到「琳瑯滿目」的管制。「政府漫無節制的開放學校升格大學,但不該管的又管太多了,」佛光大學副校長劉三錡批評。

談到不合理的行政管制,台科大校長廖慶榮隨便舉例就一大串:台科大1萬名學生擠在10公頃的台北校區內,早不夠用,原本得到竹北20公頃做第二校區,但是教育補助款竟然規定不能用於其他校區,台科大沒經費建設,現在土地要被收回。清大、交大、台大都曾遇到類似問題。

廖慶榮繼續說,用校務基金獎勵學生及老師也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不能設試量產中心,因為生產產品,審計部認為有課稅問題,台科大只好找外面人做,但這對技職學校很不合理;公務人員出國要一年前申請,這年頭有許多出國行程都是臨時的,哪有辦法提早一年知道?「就算買一隻筆也要照行政程序,」他說。

此外,設系、設所,更要教育部同意。義守大學校長蕭介夫指出,義守有醫院,但要申請醫學系,申請了13年得不到批准,因為教育部規定台灣一年只能培養1300名醫生,義守只好改設境外醫學系,但教育部還是繼續管制,要求優先招收「和台灣有邦交」國家的學生。

政府僅給5%經費,卻凡事都要插手

「義守只有5%經費來自政府,政府卻管東管西,應按比例原則,只給5%,就管5%的事,」蕭介夫建議,管理學有所謂例外原則,台灣的大學九成是好的,政府只要管那剩下的一成就好,不要花所有的力氣管所有的人。

教師資格審查,過去都是交由教育部,現在已部分開放。「台灣是全球唯一一個由教育部頒發教師證的國家,」高教司長黃雯玲不諱言,過去的管制的確不符合世界潮流。她表示,從96學年起,講師及助理教授授權各大學自審,目前符合教師資格自審的學校占了1/3,目前有57所大學被授權自審教師資格。

公立大學會計及人事主管,則仍由政府從主計處及人事行政局派任,學校完全無從管理,運作上常遭掣肘。「校長就像企業的執行長,但現行制度讓校長成為一個沒有預算權、人事權的執行長,」台北大學主祕李孟峰形容。

世界潮流是政府鬆綁大學法令

在台灣是連交通車都會干擾學校運作

由於公立學校資金大半必須符合《審計法》《政府採購法》等規定,各校主計室會嚴格執行以免麻煩,結果就是報帳缺乏彈性。

李孟峰舉例,如果研究計畫案一開始沒有編列電腦預算,老師後來因事多必須聘用額外助理,就沒電腦可用,無法報銷額外購買的電腦,只好以買光碟、碳粉這類耗材名目開發票。如果被抓到,就觸法。

之前爆發假發票案,數十位教授被調查,多半是這類情形。中正大學化工系教授林昭任二審判決已證明款項沒有落入個人口袋,仍被重判5年。

其他各種管制法令多如牛毛。例如,規定65歲以上不能做校長、教授,學校如果強行聘用,這個員額就不能計入生師比。賴鼎銘指出,世新有十多位德高望重的老師如葉啟政、曾永義、薛琦,無法列入生師比。

「美國70~80歲的校長、教授很多,就沒有這種管制,」他抱怨。 許多校長們紛紛抱怨,太多小事情干擾學校運作。例如中央大學副校長劉振榮指出,中央大學地處中壢,很多教職員住台北,過去都靠交通車往來,今年以來交通費用被刪掉,教職員必須每天自付140元車費,對新進人員是一筆負擔。但依法令,學校就算有錢也不能用任何款項支付「交通費」,主計室絕不通融。

「大學行政、法令不鬆綁,校長會窒息,教授會坐牢,」成大校長黃煌煇感嘆。而根據OECD在2008年針對會員國調查,包括荷蘭、英國、美國等國的大學,普遍享有組織調整、人事任用、學術事務及財會管理等自主權。顯示鬆綁才是世界趨勢。

世界潮流是集中資源造就學校

在台灣是資源大家分,創造不出世界頂尖

集中資源才能造就頂尖的學校,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然而台灣分資源的學校實在太多了,講究的是齊頭平等。

台灣的大學(不含專科學校)在101 學年度總數達148所。過去20年內共增加了97所大學,大學學士增加近一倍,碩士、博士生成長超過兩倍。

台灣花在高等教育的總經費其實不少,高教經費占GDP的比率,台灣達1.85%,雖比不上南韓的2.6%,但高於OECD平均數1.5%(表5)。問題在分粥的僧侶人山人海。

教育部推動5年500億的頂尖大學計畫,是非常好的措施,但問題還是在資源不夠集中。頂尖大學共選定12所,台大拿最多經費31億,成大16億,長庚2億。

台灣一年花在這上面的經費是100億,而南韓是210億台幣。 中國同樣有這類的計畫,叫「九八五工程」,頂尖大學只挑北大和清華,每年各得到18億人民幣的款項,為台大的三倍左右;第二級的七所世界知名高水準大學,各撥9~14億人民幣。

中國的大學有將近900多所,但是選定的一級、二級的大學才9家。台灣呢?屬第二級的「教學卓越計畫」補助名單就有33家,只各拿到3000~9000萬台幣,跟大陸的資源集中,完全沒辦法比。

事實證明,資源集中是有效的。例如,拿到最多資源的台灣大學,這幾年進步神速,在世界大學排名已擠進百大。根據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今年3月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學聲譽排行,台灣大學的排名再躍進,來到第51~60名。

世界潮流是引進更多優秀外籍師生

在台灣是只鼓勵國際化,卻無配套資源

「這筆錢幫助太大了,」李嗣涔說,頂尖大學計畫的經費讓台大得以加強設備、建築、研究、人才等,讓研究達世界頂尖級,包括與英特爾合作的機器對機器溝通的計畫、和美國休士頓癌症研究中心的合作及和法國研究機構合作智慧機器人中心。

國際化,引進更多優秀外籍教師及學生,是往一流大學邁進的必要作法。南韓這幾年在這方面強力作為,選定十多所學校,聘任30~40名優秀的外籍教授,薪水由國家支付。韓國目前7%是外國籍教授,10年間增加了3倍。日本是5%。

學生來源國際化,也是一流大學的指標。哈佛大學的大學部外籍生比率為11%,碩士生高達33%。台灣在國際化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空間。台大外籍老師占7%、學生9%,算很好了。私校中表現較好的輔大,外籍學生和老師都只占1%。教育部鼓勵大學將比率拉高至10%,但缺乏足夠的配套及資源。

世界潮流是自主評鑑取代統一評鑑

在台灣是包山包海評,但看不到學校特色

賴鼎銘指出,高教評鑑有47項統一指標,密密麻麻,包括畢業生流向、數位學習、減碳成效、重視性別平等。但是,「美國採自主評鑑,台灣則是包山包海,什麼系所都要指標領導教學,」他說。

而且連評鑑也是齊頭平等,每個學校被套入同樣標準,「使台灣只有兩種大學:國立教育部大學及私立教育部大學,」輔大校長江漢聲妙喻。

弘光科技大學校長方國權指出,過去評鑑是等第制,將學校分等分級,但技職學校如何和台大、清大拚?教育部正解決這個問題,準備在103學年度推認可制,讓學校自己跟自己比,才能凸顯特色。 2012年,弘光領先走完認可制的程序,方國權表示,弘光自訂教學評鑑指標27項、行政指標40項,各系所得以強化自己的優點。例如,過去評鑑強調量化指標,食品科技系要比產學合作經費,但弘光如果只有3000萬經費,而別人是2億,弘光就吃虧,但弘光的益生菌研究很領先,這種特色在過去的評鑑難以凸顯。

又例如,醫學系所方面,台大一堆博士在做研究,但弘光連博士班都沒有,弘光選擇往民生領域發展,由資工系和護理系合作尿濕偵測晶片。這在認可制的評鑑中會有加分。

世界潮流是學術與專業技術分流

在台灣是輕忽技職體系、壓縮技職空間

技職體系和一般高等教育分流,愈來愈受到國際的重視。英國、澳洲、美國將碩士學位分為學術導向及專業導向已行之多年。中國自2009年加速推動專業碩士學位,目前已有39個類別。

在一窩蜂升格大學的熱潮中,台灣基礎技職體系已受到嚴重破壞,沒有特色、缺乏實作能力的畢業生,淪為高不成低不就的一族,既彎不下腰做技術工作,也無法取得精英白領工作。社會觀念及制度將學生一古腦推向大學之路。根據OECD調查,20歲年輕人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台灣為67%,美國為49%,瑞士18%。

台灣的教育資源輕忽技職體系,例如在頂尖大學計畫中,入圍12所只有台科大一家科技大學。景文科大校長鄭永福表示,不少實習用機器動輒百萬,學校買不起,政府應給技職體系應有的資源、設立足夠的公立高職;此外,現在年輕人失業情形嚴重,政府就要求各校推動實習計畫,例如餐旅學系學生有地方學習,但英語系學生要去哪裡實習?

想要邁向頂尖,加速鬆綁才是王道

全球飆高等教育的競爭正風起雲湧,進行人才的國際交流、教研品質提升,歐盟於2010年宣布成立「歐洲高等教育區」,日本同年公布「新成長策略」,南韓及中國也都有頂尖大學計畫。台灣是朝對的方向走,只是走得太慢,碰到棘手的問題就拐彎、拖延或放棄。要讓台灣高等教育真正頂尖,要做的事很多,而加速鬆綁是最急迫的作法。

「我們要實質的法人化,如果還有《採購法》《審計法》管制,就算鬆綁也如同一下踩油門、一下踩煞車,結果車子開得歪歪扭扭的,」李嗣涔在卸任台大校長前,呼籲政府加速各種實質鬆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