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改善地球暖化,從食物著手更有效

〔好享閱讀〕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王美珍
user

王美珍

2013-03-01

瀏覽數 26,100+

改善地球暖化,從食物著手更有效
 

本文出自 2013 / 3月號雜誌 瑞士是故意的

當一塊煎好的牛排,油花分布均勻、香氣四溢地放在你的眼前,你會想到的是什麼?

大部分的人想到的是「我的午餐」或「我的晚餐」,或頂多想到「我得減肥」。然而,誰會把眼前恨不得馬上吃下的美味,連結到嚴肅的「溫室氣體」?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就是這樣一本有點「掃興」的書。但也正因為如此,此書觀點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地球的生命,也已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一點一滴吃掉了。

曾獲《時代》雜誌環保名人榜的作者安娜拉佩,與母親多年前合著的《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Hope’s Edge),2007年就曾在台灣出版,獲得不少迴響。當時,書中就提出了對工業化糧食系統的批判,認為全世界的糧食從來就沒有「不足」,造成饑荒的根本原因是分配上的不正義。

工業化農業,對全球暖化影響極大

然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再深化了對工業化大量農畜生產與跨國連鎖食品公司的批判,並把焦點在這樣的生產方式與氣候變遷危機的關係。 確實,當前如何解決氣候危機的論述,多半建議人多關燈、少開車,國家層級則關注如何推動再生能源、終結對石化燃料的倚賴,然而,作者引用了許多學術研究報告,大聲疾呼:「食物的選擇,才會對全球暖化造成的巨大影響。」

一開始,作者便援引聯合國農糧組織的報告,指出一項一直被忽略的數據:交通運輸系統僅占13%,但光是家畜就造成全世界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8%,超過全球運輸系統製造的溫室氣體總和。 為何如此?關鍵之一,在於一般提到溫室氣體,多半是「二氧化碳」。但往往忽略了氧化亞氮與甲烷也是重要的溫室氣體。在美國,農業占氧化亞氮排放量的3∕4,而全球的甲烷排放量則有2∕3是農業造成。

作者批判,為求大量產出的現代化農業,大量施用化學肥料,早已不是農業,而比較近似「工業」。

化學肥料對於土壤的破壞,就是溫室氣體的元兇之一。一方面,化學肥料可以提高產量,卻會讓土壤裡可以防止土壤凝固的有機物質弱化,當土壤的養分耗竭,儲存的碳便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釋放出來。

此外,肥料生產多半仰賴天然氣與煤炭,而在中國燃煤發電廠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有1430萬噸是化學肥料產業所造成。 因此,這就形成了一個當前解決氣候變遷危機的死角:當政府部門對工商業設定節能減碳的規範措施時,常常忽略了大量工業化生產的農業,成為一大漏洞。

用吃救地球:素食、有機食物、在地食物

然而,此書也並不只是讓人了解食物為何成為關鍵,更在書的後半部積極的提出食物如何成為解決之道。

到底怎麼吃,才能拯救這個日漸滾燙的地球?作者提供了幾項原則,例如,購買未經過高耗能的加工過程的「真食物」,拒絕大量的化學成分。多吃素,就能減少家畜排放的1∕5溫室氣體;多吃有機食物,減少化學肥料對土地的破壞,讓土地有儲碳之效;多吃在地食物,減少運送過程等。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當然,作者也面臨「有機農法小量生產可以養得活世界嗎?」的質疑,書中也援引國外一些成功的有機農場兼顧健康與經濟獲利的案例,力求找出一種兼顧環境的商業模式。

總結來說,只要人們願意,用食物救地球,也許比起電動車、LED燈都更有力量。因為,我們可以不用每天開車、每天換燈泡,但卻每天都要吃。

本書的台灣版本,也特別在附錄中補充了台灣本土農夫市集、永續農業、自行種菜的網站資訊,供讀者做在地實踐的參考。

回望台灣,我們時常自豪自己是美食的國度。然而,當我們進行每一餐選擇的時後,是否能夠有多一些從環境出發的思考? 在自己有口福的同時,也能讓地球變得有福?

無敵

作者:桃莉絲‧基恩斯‧古德溫

出版:大塊文化

林肯總統何以偉大?為何他能解放黑奴、贏得南北戰爭,成就富強美國?曾在哈佛大學教授政治課程的作者,從林肯的人生爬梳他成功的原因。其中,林肯不與任何人為敵,創造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在台灣,此書能讓人看見另一種政治典範。史帝芬史匹柏入圍奧斯卡新作《林肯》即部分取材此書。

關鍵18分鐘

作者:布雷格曼

出版:天下文化

《哈佛商業評論》專欄作者,教導我們如何用18分鐘輕鬆管理工作生活:每天上班前用5分鐘制定當日計畫,每一個小時用1分鐘調整注意力,每天下班前用5分鐘反思。如此,可以管理每一年、每一天和每一個時刻,專注在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把年度重點化為18分鐘的每日計畫,確保自己完成「正確」的事,堅實地打造每一天。

解讀經典攝影

作者:麥凱比

出版:木馬文化

在這影像氾濫的時代,什麼才是偉大的攝影作品?越來越令人迷惘。本書作者曾擔任英國《衛報》圖片編輯與泰晤士河谷大學榮譽教授,書中橫跨攝影160年的演變,解讀56位不朽攝影家的作品,包含英國國家傳媒博物館館珍藏品,並檢視這些作品的啓示、美感與技巧,不止可作為一部重要攝影史閱讀,也可成為實用的攝影指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